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項羽實際是皇帝。

    劉邦本人也是受項羽封的漢王。

    雖然此時還有楚懷王,但卻是西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的。此後又與劉邦大戰三年多,地位並不低於劉邦,做本紀是合適的。

    呂后稱本紀是政治操作

    不管怎麼樣,呂后在漢惠帝死後只是太皇太后,前面還有兩個少帝坐皇帝。

    司馬遷不敢寫兩個少帝,只能在呂后本紀中表述兩個少帝。意思是給人一個錯覺,漢惠帝死後就是呂后在當家做皇帝。

    前少帝好說,這是呂后殺害的。但後少帝卻是漢文帝等人殺死的。承認前少帝就無法迴避後少帝,則漢文帝及其子孫就是叛逆。

    給司馬遷十個膽子也不敢啊。那就只能兩個少帝都回避,用呂后本紀混過去。

    李廣

    李廣雖然不是侯。但李廣的兒子是啊。

    此後,李陵等人與司馬遷關係好,司馬遷甚至因幫李陵說幾句好話被弄成為太監,就算是給漢武帝添點噁心,也要給莫逆之交的李陵祖父列傳。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司馬遷的《史記》以紀傳體體裁,帝王為本紀,諸侯為世家,賢臣名將、奇人異士為列傳。項羽雖非天子,但是秦亡至劉邦稱帝期間,項羽事實上是天下共主,故用本紀記之。呂雉雖非天子,但是她代天子行政,有國主之實,故以本紀記之。李廣沒有獲得侯爵,他沒有成為諸侯,故不用世家記之,而是用列傳記之。李廣雖非諸侯,但也是名將,用列傳記載他十分符合禮制

    值得一提的是:秦末漢初,諸侯國的國君都是王爵,獲得侯爵雖然也稱諸侯,但卻是沒有封國的諸侯。 有封國的諸侯都是某某王,因此韓信由齊王變成楚王,由楚王變成淮陰侯,最終韓信也是以列傳的體裁記載的。

  • 3 # 小怪軟體管家

    雖然項羽和呂雉不是帝王,李廣不是侯爵,但是他們卻有帝王之實,侯爵之功,所以在《史記》作者司馬遷的心目當中,有著屬於他們的身份和地位!

    正是因為《史記》當中有著作者自己的見解和理解,所以諸多歷史著作當中才能成為最燦爛的文化!

  • 4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細分析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來說原因大體有兩點,首先他們雖然沒有這個名頭,但有這個事實,比如項羽雖然不是帝王,不能寫入專門記載帝王事蹟的本紀中,但在諸侯滅秦時項羽佔據主要功勞,之後的分封天下時項羽享有實際的帝王權力,他就是那時的天下共主,所以司馬遷把他寫入本紀也不算僭越。

    至於呂后在劉邦去世,漢文帝登基之前的這段時間她就是實際上的帝王,李廣雖然至死都沒能獲封侯爵(他沒能封侯不僅僅是帝王的原因,他自己的問題也很大,對此不做討論),但他的功勞封侯確實是綽綽有餘的,司馬遷以他們的表現來寫確實也可以,所以這才有了在《史記》中他們與自己所獲名頭不相符合的情況。

    也就是說司馬遷寫《史記》雖然遵循歷史但有時也會超出歷史,這就涉及到第二點《史記》的著作性質問題,這點我們要明確《史記》不是官修史而是司馬遷個人的私修史,既然是個人私修史自然會參雜著作者的感情,因此這才有了司馬遷的僭越之舉。

    不過僭越歸僭越,但畢竟也是事實,所以後世也默認了司馬遷所寫。

  • 5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這是司馬遷主觀意願結合客觀事實的結果。

    《史記》有五體:本紀、世家、列傳、書、表。本紀記歷代天子生平,世家記諸侯和勳貴興亡,列傳記人物言行事蹟,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表記大事年表。

    本紀、世家和列傳都是人物傳記,如何區分?除了傳主的身份以外,還得看司馬遷怎麼分!

    司馬遷本人在《太史公自序》中描述了自己作這些體例的理由: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執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本紀”這一體例,雖然記述的多是天子,但司馬遷並沒有明言只有天子才能有本紀,從《史記》內容也可以看出,項羽和呂后就不是天子嘛,不也有本紀!

    這一體例,更多地是按年代順序選取能左右天下大局的代表人物,記述政治大事,以此展示歷代政治興衰更迭之跡,即“通古今之變”。

    秦朝滅亡後到漢朝建立之間的這段時間,誰能左右天下形勢?顯然是分封十八路諸侯的項羽,儘管他還有個上司楚懷王,但他很快就尊其為義帝,將其趕到湖南咔嚓掉了。

    而劉邦死後到呂后去世的這段時間內,漢朝權柄均在呂后手中,漢惠帝與兩位少帝都是傀儡,號令天下者非皇帝,而是呂后。

    由此觀之,項羽和呂后“在權不在位”,有本紀是很正常的,反倒是班固純粹以儒學的正統理論出發,將項羽放到列傳,不過呂后這段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班固也只能多加一個《惠帝紀》遮掩一下。

    “列傳”這一體例也沒要求傳主是侯爵,高於侯爵的可以是列傳,比如漢初的那幾個異姓諸侯王、吳王劉濞等,低於侯爵的,也可以入列傳,比如李廣、汲黯等人。

    “列傳”的要求是立功名於天下,有功者可以進列傳,有名者也可以進列傳,李廣可以說兩樣都沾點,可兩樣都不算高,功不至封侯,名不至於動天下,司馬遷將其寫進列傳,顯然是有自己的感情在裡面。

    司馬遷跟李廣家族並無多少交集,除去司馬遷為李廣之孫李陵求情而獲罪這一條,兩家可以說是兩條平行線,但就是這一條,讓司馬遷看見了他跟李廣的共同點——不得志。

    從記載來看,司馬遷在政治上全無建樹,這本來也不是他的擅長,但很難說他沒有為此努力過,為李陵求情可能就是他的努力之一,當時他的官職是太史令,勸諫皇帝並不是他的職責。

    可惜這次努力碰上了暴怒的漢武帝,司馬遷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痛定思痛後,他轉身投入到了更適合他的事業之中,這是司馬遷的不幸,卻是後人的幸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海灣戰爭時美軍面對的是同等數量(包括士兵和裝備)的蘇軍,結果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