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哥說
-
2 # 小學生119
漢獻帝在劉備手裡一樣會被曹操奪走,劉備有漢獻帝,袁紹,曹操等人會以一些罪名興兵討伐,劉備當時實力別提抵抗袁紹,曹操!呂布就打得他不行,漢獻帝落入曹操之手,曹操的實力他能守住漢獻帝,控制漢獻帝!劉備要是得到漢獻帝,被其他諸侯打敗,喪命故事就結束了,如果活下來,有些人就覺得劉備應該以死報國,仁德之名就該有損,後面的諸多大將就未必願意跟他興復漢室了!我覺得劉備想協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他不敢!
-
3 # 孟替非
顯然,題主過高地估計了漢獻帝的作用,也過高估計了劉備的能力。
一、不要高估漢獻帝
“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促進了曹操的發展,但對曹操的幫助到底有多大,卻不宜高估。
官渡之戰前,大量曹營(或者說漢廷)的人士暗中給袁紹寫輸忠信,人人都以為曹操要完蛋了,誰也沒料到,曹操居然大勝。但是,曹操贏得官渡之戰,靠的是漢獻帝的支援嗎?
官渡之戰,曹操如果輸了,他就不過是又一個李傕、郭汜。儘管漢獻帝在他手裡,漢廷在他的掌控之下,但這一切,既不能阻止袁紹稱兵犯闕,也沒能讓自認是漢室的忠臣們都全力擁護他,這些人私下裡跟袁紹勾搭得火熱著呢。
所以,有個漢獻帝在手裡,作用又能有多大呢?
當初,沮授勸袁紹把漢獻帝迎還鄴城,袁紹沒有同意。
沮授說紹雲:“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悅,將從之。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義也,又於時宜大計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紹弗能用。(《三國志》注引《獻帝傳》)袁紹不同意,是因為漢獻帝對他的作用,利弊參半,有了皇帝很多時候做起事來反而會束手束腳。袁家四世五公,門生故吏滿天下,世家大族本來擁護他的人很多,多一個漢帝並不能讓他的支援率猛漲。
袁紹忽略的是,雖然漢獻帝對他的幫助不大,但對“贅閹遺醜”的曹操來說,確實多了一個用來在大義上壓制袁紹和其他軍閥的工具,也好過用他自己的名頭去籠絡更多的世族和人才。這是袁紹的失誤,但曹操迎還漢獻帝的意義也就僅限於此了,對袁紹來說這個失誤並不致命,他相對曹操的優勢仍然很大,只要官渡一戰打贏了,漢帝遲早還會掌握在他手裡。
二、不要高估劉備
劉備雖然名為宗室,其實在世族眼裡啥也不是,其號召力恐怕還比不上曹操,所以,漢獻帝在他手裡,的確也能增加他政治上不少權重。
不過,既然擁有漢獻帝不能改變曹操相對袁紹的劣勢,同理當然也就無法改變劉備對曹操的劣勢。
劉備作為一方諸侯,真正獨立也就兩個階段,一是在徐州,一是赤壁之戰以後。
在徐州就不要想了,劉備能靠漢獻帝擋住曹操的大軍?
劉備獲得荊、益二州之後,關羽死之前,是他力量最膨脹的時期,如果東吳不偷襲荊州,關羽攻擊許昌得手,這時候的漢獻帝落在劉備手裡,對曹操的威脅是最大的。
可惜,關羽死了。
只有在北方站住腳跟,劉備才真正有和曹操爭奪天下的基礎,因為當時的人口,主要還是在北方,人才,也主要在北方——很簡單,先不要說當時北方的文化基礎更好,僅僅按人口基數,當然是人口多的地方人才多,所以諸葛亮聽說老朋友徐元直、石廣元在魏國才不過做到郡守,曾大為感慨:
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才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三國志》)諸葛亮可能是為朋友懷才不遇抱屈,但事實是,魏國的人才確實比吳、蜀都要多得多。
劉備要打漢獻帝這張牌,先得把自己的軍事牌和地理牌打好,才勉強有戲,成算只會在面對袁紹的曹操之下。
曹公問裴潛曰:“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世說新語》)不得不說,裴潛很有眼力。
劉備,沒戲。
三、順便說說孫策
孫策也曾經打算迎取漢獻帝。
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三國志》)孫策有沒有戲?
只怕也很難。
孫策偷襲許昌,曹操肯定要倒大黴,但是最後的得利者,多半是袁紹。
以孫策的實力,對抗擊敗曹操後的袁紹,恐怕勝算不大,最大的可能性,是帶著漢獻帝回江東。
西晉計程車族們紛紛南渡,擁立司馬睿建立東晉,是因為五胡亂華,北方被異族所蹂躪,饒是如此,仍然有相當多計程車族選擇留下來,與異族合作。
但袁紹不是異族,而是有強大號召力計程車宦高門。如果孫策不能在豫州、徐州與袁紹形成拉鋸,漢獻帝對他的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江東士族,孫策自己就能搞定,不須動用漢獻帝這牛刀。
但孫策若長駐江北,江東士族恐怕未必樂意做他的堅強後盾,這意味著他們還是北方士族的小跟班。
孫權始終無力北爭,背後也有相同的原因。佔領荊州,江東人還是能保持在東吳政權的優勢地位,“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但向北發展?算了算了。
向北還是向西?孫策真的想好了嗎?
孫策臨死時對弟弟說: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說得挺好。
但江東之眾,未必願意陪你哦。
回覆列表
三國走向應該沒什麼變化,要是說正統就能得民心,天下不亂,也就不會出現董卓這類亂臣賊子了。三國時期看的是實力,其實任何時候都是看的實力,歷史不相信眼淚和倫理,只會進行淘汰賽。就算漢獻帝在劉備那裡贏了,誰敢說劉備不是第二個董卓,王允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