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劉果兒
-
2 # 尋根拜祖
題幹有問題,商鞅不是魏華人,而是衛華人,而且是衛國公族後裔。魏國是他最初出仕的國家,他以中庶子身份,侍奉國相公叔痤。但魏惠王有眼不識泰山,愣是把一條潛龍當做毛毛蟲,逼得商鞅只好遠走秦國碰運氣。而秦國有一個傳統,以開放的姿態吸納六華人才,在秦孝公的手下,商鞅的才華迸發出了耀眼的光芒。一、商鞅的早年經歷
商鞅出生時,他的母國衛國雖存猶亡。商鞅的身份是公族後裔,所以他也被叫做“衛鞅”或者“公孫鞅”。雖然有公族身份,但在沒落的衛國,很難有發揮才能的餘地。於是他早年就遊歷於領國魏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概念,跟今天不一樣,那時候的“國家”是指諸侯國,“天下”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因而,各個諸侯國之間,人員流動非常頻繁。
商鞅的才華,得到了魏國國相公叔痤的賞識,他任命商鞅為中庶子,即侍從人員。公叔痤此人心眼比較小,一味想著自己的利益,生怕有才能的人爬到自己頭上,當年吳起就是被他排擠走的。眼看身邊又冒出一個年輕後生,他不是想著為國舉才,而是壓制,一直留在身邊,就是不向魏王推薦。直到他臨死前,覺得商鞅不會對自己有威脅了,才把他推薦給魏王。
魏王一看商鞅,那麼年輕的一個低階官員,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業績,把國政交給他,那也太兒戲了吧。估計魏王認為公叔痤快掛了,神志不清了說胡話,敷衍幾句把商鞅晾在一邊走了。
公叔痤見魏惠王沒有啟用商鞅的打算,就對商鞅說:趕緊逃命,我已經告訴大王,不用你就必須殺了你,免得你被別國所用!商鞅不緊不慢地說:用不著,大王既然不聽你的話用我,肯定也不會聽你的話殺我!
就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出,商鞅的智慧甩公叔痤幾條街。果然,魏惠王絲毫沒有殺商鞅的意思,商鞅大搖大擺地去了秦國。
可以說,是公叔痤的自私,和魏惠王的愚蠢,兩人聯手把商鞅逼出了魏國,給秦國奉獻了一個自己的掘墓人!
二、秦孝公慧眼識才那邊魏國逼走人才,這邊秦國能不能接納一條潛龍呢?商鞅很幸運地碰到了秦孝公。秦國的崛起始自於秦孝公,他非常重視吸納人才,商鞅能來秦國,就是被秦孝公的求賢令所吸引。
不過,事情也不是一帆風順。商鞅先是投靠了秦孝公的寵臣景監,透過景監的引薦,終於見到了秦孝公。第一次見面,商鞅大談“帝道”。所謂“帝道”就是三皇五帝時期的治國之道。聽得秦孝公直打瞌睡。第二次見面,商鞅改談“王道”,所謂“王道”就是春秋時期,以“仁政”為核心的治國之道。秦孝公聽得差點睡著了。
兩次不成功的面試,秦孝公有點惱火,責備景監,你推薦的這是什麼人呢!景監也很尷尬,但還是耐著性子,滿足了商鞅“不要臉”的請求——再給一次機會。
秦孝公還真有耐心,真的滿足了商鞅的請求。這一次,商鞅大談“霸道”,即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的治國之道。這一次,接連談了幾天,秦孝公都沒閉眼,始終兩眼放光。
就這樣,商鞅這條潛龍昇天了!
對比一下魏惠王,身邊的人才,他問都不問一聲,就以自己的主觀臆斷錯失人才。秦孝公則以最大的耐心,給了商鞅三次機會。這就是差距,對人才渴求的差距,眼界的差距!
秦孝公的人才政策,成了秦國的光榮傳統。此後,六華人才源源不斷湧入秦國,如范雎、張儀、李斯、呂不韋、公孫衍等,都是當世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正是他們的助力,給大秦帝國裝上了一口吞噬六國的獠牙!
回覆列表
公孫鞅,亦稱衛鞅,漢族,戰國初期衛華人,衛國國君的後代。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少年時期苦讀法家、兵家、雜家思想,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兵家代表人物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來,商鞅在魏國丞相公孫痤門下任中庶子(戰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公孫痤非常賞識他的學識和才能。公孫痤病重時,向魏惠王舉薦商鞅:商鞅年輕有為,是個難得的奇才,有能力擔任國相治理國家。
商鞅不是魏華人,而是遊學四方之後,選擇在魏國落了腳。史籍記載;商鞅事魏一說,出自於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一書中《商君列傳》一文。這篇文章詳細講述了商鞅在未去秦國之前的所有經歷。在這裡我就不在敘述,碼字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掌握政權,即位登基。而各路諸侯國君會晤,一致決定拒絕前往秦國參加典禮。這對秦孝公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恥辱,於是,為了改變貧富的差距,為了改變諸侯卑秦的落後局面,讓秦國儘快富有、強大起來,他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於是,商鞅在公孫痤死後,個人抱負在魏國得不到施展,聽說了秦孝公頒佈的求賢令,便帶著李悝的法經來到了秦國的都城櫟陽。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商鞅見到了秦孝公。初試和複試,商鞅給秦孝公講述了堯、舜等帝王的治國之道,秦孝公不感興趣。第三輪面試的時候,商鞅道出了自己的真正主張,以法家學說為治國綱領,以霸道治國,力主秦孝公實施變法改革,進而實現富秦強秦的目的。秦孝公贊同商鞅的主張,但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剛剛即位的秦孝公怕鬧出什麼亂子來,便把改革的事情暫時擱置了下來。後來,當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之後,他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鼓勵並支援商鞅主持變法。於是,就有了著名的商鞅治秦。商鞅針對秦國積貧積弱的情況,商鞅在秦國共同施行了兩次變法運動。並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對秦國的現狀有了深入的瞭解後,開始針對各個方面開始了變法運動。
商鞅,衛國公族的後代,亦稱衛鞅。少好刑名之學,初為魏相公叔座家臣。後入秦以富國強兵之道說秦孝公,被任為左庶長。於前356年(一說前359)實行變法,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改革舊的制度。旋升大良造。前350年將國都由雍遷至咸陽,進一步下令變法。變法十年,鄉邑大治,國勢日強。秦令率兵伐魏,逼魏割西河之地於秦。前340年,因功封於商十五邑,號商君,因稱商鞅。秦孝公死,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