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成希

    電視上是為了突出大將作用與效果,才會這麼演。就中國歷史而言早在戰國時期,軍隊打仗就開始搞奇襲、火攻、水淹等等各種戰術,根本就不會派武將出來單挑。

    大將的實力往往體現在膽略上面,不僅僅是武勇。

  • 2 # 四川達州人

    看演義多了?如此,呂布早就統一天下了。

    不論什麼時候的戰爭,都是綜合實力的比拼。

    戰略、戰役、戰術,缺一不可。

    冷兵器時代作戰拼的是騎兵。其次是人力資源和糧食及作戰物資。

  • 3 # 真我85918

    如果古代戰爭都大將先單挑,像評書裡那樣靠武藝就能決定戰事的勝負了,還要兵法幹啥……如果一定要問為什麼?他們倆二唄。

    中國歷史上這種情況不多,為將者基本都在中軍指揮,就算騎兵部隊的將軍也不會帶頭衝,也是被衛隊護著衝,將旗所指,所向披靡,將旗一倒,部隊不就鳥獸散了,這將軍也太沒腦子了。

    春秋時候,可能會這樣,春秋時期打仗規矩太多,咱倆打得看身份,身份差不多對等,能對打,不對等你不配和我交手。到戰國都不這麼玩了,都玩詭道了。

    秦末項羽好單挑,他約過劉邦單挑,但劉邦又不傻……就不給他這個面子。

    後面還有這樣的大將嗎?呂布約過一次,孫策約過幾次,好像三國裡這種事並不多。到五代十國這種事比較多,有點像日本戰國時代。對了,這種打架方式日本比較崇尚,要不說小日本都有病呢

  • 4 # I八零印記I

    先鋒,為一軍之膽,為一軍的箭頭和尖刀,故而先鋒的人選往往是決定兩軍士氣和氣勢的關鍵人物。

    一個好的先鋒,可壯三軍之膽、之勢,氣勢如虹揚萬里,斬將殺敵滅人威。

    三國時董卓以華雄為先鋒,諸侯皆不能敵,士氣大沮;武聖關二爺出馬,手持青龍偃月刀,溫酒斬華雄,盟軍士氣為之大振。

    岳家軍以“萬人敵”楊再興、岳雲為先鋒,縱橫馳騁,萬軍叢中取敵首級如入無人之境,三軍無不為之振奮。

    如果沒有好的先鋒,強如近神近妖的諸葛丞相,也只能對天長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徒呼奈何。

    大將,為一軍之魂,為三軍將士的定心丸和核心人物。

    岳家軍以岳飛嶽武穆為魂,強如金兵也只能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戚家軍以戚繼光戚少保為魂,橫掃倭寇,靖海安民,戰無不勝。關寧鐵騎以袁崇煥為魂,佇立遼東,滿清不得其門而入。

    湘軍以曾國藩為魂,太平天國橫掃南方,清廷無人可擋,湘軍以湘勇為主力,破太平天國於南京。

    好的大將,不僅能使三軍有極強的凝聚力,而且能統領全域性,做到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古語有云:千金易得,良將難求!大抵如是。

    戰國時,趙國以趙括代廉頗,致長平大敗,盡喪40萬大軍,至此無力和秦抗衡;

    楚漢爭霸之時,劉邦以韓信為將,終一步步扭轉長期以來的劣勢,成就霸業;

    漢武帝之時,以衛青、霍去病為將,橫掃匈奴、封狼居胥,何等揚威;

    崇禎年間,臨陣斬殺關寧之魂袁崇煥,終致遼東不復為屏障,滿清鐵騎踏遍中原。

    故此,不難看出,大將的實力(尤其指綜合實力)往往決定的一場戰役的成敗,甚至決定著一國爭霸之得失,這就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古今的名將能名垂青史,讓後人敬仰的原因所在!

  • 5 # 靜夜史

    問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影視劇看多了。

    我們看《三國演義》類的電視劇,張飛長坂坡一聲大吼,就嚇死了曹操的一名將軍,結果曹軍時期大減,急忙撤退。

    我們設想,如果這樣的場景在歷史上常見的打仗形式,那麼還需要雙方的軍隊幹什麼呢?讓白起和廉頗幹一仗,長平之戰就分出勝負了,讓項羽和劉邦幹一仗,也不用楚漢相爭5年之久了。

    而且,單單以將領的武功高低決定戰爭的勝負,進而決定國家和民族的存亡,那漢民族妥妥地要被北方的遊牧民族吊打啊。

    所以,這絕不是歷史的真相!

    1、需要用這種形式突出主角光環,如果兩軍交戰,主將和歷史上真實的場景一樣,居於大軍的最後方,這必然會影響主角的出鏡率,讓關中摸不著頭腦。而將他們往陣前一擺,跨上戰馬和對方幹一場,比如“三英戰呂布”,觀眾一下子就知道幾個人的武力值了,也知道誰是主角了,所以這樣的安排很有必要,也最有藝術效果;

    2、受西方中世紀戰爭的影響。我們看西方的戰爭劇,尤其是古希臘的戰爭,例如《特洛伊》,開戰前雙方的將領決鬥的場景數不勝數,而如果主將被殺,那麼戰敗的一方就要乖乖撤軍。而西方的思維,和中國春秋早期的戰法又如此相似,都是在開戰前,雙方各報自己的軍隊數量,以及為何而戰,所謂“義戰”,即是如此。但是在春秋後期,隨著貴族勢力的大量消耗,這種義戰的影子也不復存在,戰爭形式開始變得更加野蠻。

    所以,題中的所謂將領對決,是絕對不存在的。要不然,也不會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說法了。

    歷史記載的最後一次將領對決,是楚漢相爭時期,項羽喊話要劉邦和自己決鬥,省得生靈塗炭,而自覺不敵的劉邦告訴項羽咱們不比力氣,要比智慧,也就是慫的另一種說法。從此之後,雙方將領的決鬥基本就絕跡了。

    之所以絕跡,也有以下幾個原因:

    1、戰爭烈度越來越大,對將領的消耗速度也在加快,所以在戰場上保護好將領是頭等重要的大事;

    2、將領對於一支軍隊而言就是信仰和精神支撐,不能有閃失,否則對於士氣的影響絕對很大。所謂群龍無首,最後被消滅的危險驟然上升;

    3、道德崩壞,爾虞我詐,讓雙方將領決鬥沒有了市場。試想你剛要出列決鬥,對方突然來個萬箭齊發,是不是很尷尬?

    因此將領大戰絕對戰爭勝負的現象是不存在的,也不合理,這些場景也就在電視中讓觀眾過過癮罷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很熟悉的人會在走在一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