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輪胎長毛

    鍵盤的開門祖師-打字機

    鍵盤作為我們接觸次數最多的電腦外設,但是鍵盤的歷史卻比電腦要長得多,雖然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在20世紀四十年代出現,個人使用的小型計算機到70年代才開始出現,但是作為現在計算機一個元件的鍵盤在1714年就出現了。

    打字機

    或許很多愛好者都知道美華人斯托夫·拉森·肖爾斯是“打字機之父”,1868年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作為世界第一臺商用的機械打字機,使人們徹底告別了“活字印刷”的時代,當時“這臺神奇的機器可以將一個個字母整齊、準確地打在羊皮紙上”,馬上吸引了眾多工廠購買專利進行生產,大量政府、公司職員去購買使用。

    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現在大家都在用的,最為經典“QWERTY”鍵盤佈局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大的欺騙活動之一”,不僅僅是欺騙了全世界人民,時間更是長達一個多世紀。

    19世紀70年代,打字機發明之初,很多人都會不不自覺地越打越快,反而造成了機械故障頻繁發生(例如,卡鍵),肖爾斯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跑去請他的妹夫——一名數學家兼學校教師幫忙。他妹夫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把字母拆散成不連續, 以降低打字員的打字速度,也就減少了故障的發生。

    於是,他巧妙地耍了一個花招,說這樣排列是最科學的,可以加快人們的打字速度。

    鍵盤是現代電腦最主要的輸入裝置,但大部分人不知道,最早的電腦使用者並不是用鍵盤向電腦輸入資訊的,而是使用一種叫做“穿孔卡片”的東西向電腦輸入指令。

    穿孔紙帶大約一寸寬,中間有一排小孔,計算機用它來確定指令的位置。每條計算機指令用八個大孔中的若干個孔表示。一般最初的程式都是用手老老實實地把每一條指令都打在穿孔紙帶上,輸入到計算機裡,一旦進到計算機裡就不怕了:可以用計算機把已經輸入進去的程式用紙帶穿孔機重新打出來,作為修改用。

    打指令時用一個特製的鋼夾子把紙帶夾住,夾子上有八個孔。根據預先約定的位置,用一個鋼頂針在給定的孔位把計算機一條指令在紙帶上鑽成幾個孔,有點像修鞋師傅給皮帶打孔。一個程式少說也有幾百上千條指令,穿在紙帶上後紙帶足有好幾米長,沒有個三五天是穿不完的

    40年代大型計算機誕生,60年代可視終端開始流行起來,這種裝置往往自帶鍵盤,使用者的互動都是透過鍵盤來完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理反應、物理變化、物理現象間的區別和聯絡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