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宮外史

    清朝奪取大明江山有其必然性,沒有吳三桂可能延遲這個過程。

    一、明朝後期政府官員上下已經很腐敗,大官僚、大地主已經把土地、山川等資源以及社會財富大都集中到權貴手中。買官賣官、徇私舞弊、賄賂風行、搜刮民財、冤獄叢生。再加上連年災荒,民眾無以為生,紛紛鋌而走險。男女老幼攜家帶口吃大戶、搶大戶一時風起;官兵鎮壓,繼而釀成農民大起義。那些本是普通農民的黃大牙、大鬍子、黑歪頭們都成了起義首領,而且起義迅速遍及全國。這都是明朝治理造成的。雖然崇禎皇帝也勵精圖治,但一個朝代道德已衰,民不信服,改朝換代也就是必然之勢了。

    二、假如闖王李自成有政治頭腦,或者選拔任用政治、謀略人才,迅速穩定所建立的大順國局勢;建立健全全國行政機構,實行廉潔政治;改革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迅速發展生產,壯大經濟;整編、訓練軍隊,加強戰鬥力。

    這樣,國家政權就會步入正軌,得到鞏固。即使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大順國也能奮起反擊,把清軍趕出去。

    假如實行廉潔政治,政治清明,吳三桂說不定真能投降李自成,繼續把守山海關,清軍也不一定就能攻破關隘。

    假如實行廉潔政治,政治清明,經濟已經恢復,大順國安定,軍隊強盛。清軍看到這個局勢,取勝沒有把握,很可能不敢進攻大順國。

    三、李闖王恰恰相反,佔領北京後,缺乏政治遠見,腐敗隨即產生,內訌不斷,軍隊也逐漸喪失了戰鬥力,國家依然混亂。這給清軍造成了可乘之機。

    四、清國在皇太極精心治理下,東征北韓,西聯蒙古,勢力日益強大。看到明政府腐敗國弱,早就有滅亡明朝、吞併中原的野心。清軍對明朝官吏招降納叛,拉攏收買,瓦解明軍將領,為我所用。並伺機派兵打進長城,在河北、山東等地,曾三度包圍京師,最遠曾攻入濟南。還曾經企圖收買李自成,聯合滅亡明朝,遭到李自成的拒絕。

    四、清國既然有這麼雄厚的軍事實力,即使沒有吳三桂的引清軍入關,它也會趁李自成的混亂而攻入中原,建立清朝。

    五、當然,如果沒有吳三桂的幫助,它建立清朝的計劃將會推遲實施。

  • 2 # 子龍威武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吳三桂投降了多爾袞,引清兵入關,一舉擊潰李自成的部隊,然後領兵南下,滿清統一了全國。

    如果沒有吳三桂,多爾袞不會如此容易地帶兵入關,也不會迅速定鼎中原。

    但是,如果沒有吳三桂,多爾袞仍然會問鼎中原,李自成和吳三桂根本不是對手。吳三桂只是加速了多爾袞一統天下的步伐。

    入關以前,清朝秣馬厲兵,具備了問鼎中原的實力

    後金從努爾哈赤建立政權,統一了女真各部開始,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大力推行封建化改革,發展農業生產,加強中央集權,到1644年,國力有了巨大提升,滿洲八旗的戰鬥力非常強悍。

    八旗鐵騎擊敗了林丹汗部,統一了漠南蒙古地區;征服了北韓;在松錦大戰中打敗了明朝軍隊,洪承疇和祖大壽投降,遼西走廊門戶洞開,明朝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在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就帶領大軍南下,準備入關與李自成和南明王朝爭奪天下。

    如果吳三桂沒有獻出山海關,多爾袞的八旗軍隊仍然可以入關。

    清兵以前入關繞過山海關,總共走過四個通道,透過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和冷口。皇太極就多次帶領軍隊,從蒙古東面的邊境南下,透過古北口等地,一直殺到北京城下。

    本來,多爾袞採納洪承疇的建議,帶十萬大軍準備透過密雲和薊州南下,進攻北京。

    即使吳三桂繼續堅守山海關,因為此時崇禎皇帝已死,沒有補給,山海關雖然城牆堅固,也支撐不了多久。

    當然,山海關是清兵入關最近也是最經濟的通道,所以吳三桂獻出山海關,對清兵入主中原貢獻最大。

    李自成的部隊是烏合之眾,完全無法抵擋清兵的進攻

    在崇禎皇帝自縊後,全國實力最強的就是李自成的大順軍,還有南明小朝廷,完全不堪一擊,張獻忠的軍隊駐紮在四川,實力遠遜於李自成。

    李自成的軍隊進入北京城以後,迅速腐敗。如果李自成有戰略眼光,應該安撫民心,取得官紳的支援,可是他首先搶了一個宮女為妃,手下也都向他學習,劉宗敏還霸佔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直接激怒了吳三桂。

    同時,李自成的部隊對地主官紳施以酷刑“追餉”,打死1600多人。士兵則搶劫百姓,侮辱民女,北京城內每天都在殺人,一時怨聲載道,徹底喪失了民心。

    吳三桂在京城的父親和家人也被李自成扣押,家產被抄,尤其是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擄走,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本來決定投降李自成,又臨時變卦,向清朝借兵,不惜以割讓黃河以北土地為代價。

    多爾袞假意答應,等到吳三桂的軍隊在山海關一片石,被李自成的20萬大軍打得漸漸不支時,逼迫吳三桂徹底投降,然後帶領八旗鐵騎一戰擊敗李自成大軍。

    吳三桂帶兵一路追擊李自成,李自成被迫放棄北京西下,清兵如虎狼一般緊追不捨,李自成很快潰不成軍。

    雖然清兵和吳三桂的軍隊,沒有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人數眾多,但李自成的部隊純粹是烏合之眾,只有招降的明軍部隊還有一些戰鬥力,但這些明朝降兵並不忠於李自成,在看到清兵勢不可擋時,立刻投降清朝,轉而攻打李自成部隊。

    而清朝八旗部隊鬥志旺盛,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精通騎射,還有從明朝降將孔有德那裡學習來的紅夷大炮製造技術,很快消滅了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軍和南明部隊,統一了全國。

    可以說,即使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兩股部隊合在一起,也不是清朝軍隊的對手,失敗是註定的。吳三桂投降,只是加速了清朝統一中原的腳步,並不起決定作用,清朝統一是大勢所趨。

  • 3 # 三七配紅花

    有沒有吳三桂清王朝都一定會存在,吳三桂只是助推了這個程序。

    要說滿人的興起。

    明初,明對東北女真及蒙古各部都採取分而治之的方針。但是到了後來,由於守邊將領不作為,或釆取以夷人管理夷人的省心偷懶政策,導致一些部族逐漸的融合。居住在東北的女真部落主要分為建州、海西、東海三大部。1583年至1588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各部,又合併了海西與東海諸部,控制了東臨大海、西界明朝遼東都司轄區、南到鴨綠江、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等廣大地區,建立了後金政權。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確立了兼有軍事、行政、生產三方面職能的八旗軍制。八旗士兵出則為兵,入則為民。開始時只分黃、白、紅、藍四色旗幟。1614年又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女真人分編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七千五百人,共有兵力6萬餘人,其中主要為重步兵。此外,還修築了赫圖阿拉等城堡,補充馬匹和戰具,屯田積糧,積極備戰。在軍事上可以說非常的強悍。有了和明朝軍隊一決高下的力量。

    明萬曆四十七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1]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

    從此以後明軍無論從氣勢還是質量上己落後於後金。但後金人並不明白這個底細,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接位,直到皇太極死,後金仍無一舉打敗明朝的信心。所以幾次後金的部隊攻入內地只是劫掠,而不佔領。

    農民軍攻克北京後,吳三桂降清,這時清軍入關仍是試探性質,如果戰事不例仍會逃歸關外。可讓清軍沒想到的是農民軍不堪一擊,除了逃跑,其它的什麼都不會。滿人唾手而得天下,連他們自己也認為得國太易。

    當時吳三桂如果不投降清朝。而選擇和盧明軍合作。以農民軍的膿包樣子,也坐不了天下。一定會被滿清的軍隊逐漸的蠶食,逐步的推進。最終被全部佔領。農民軍也不可能處理,好內疚,在攻克北京以後的所作所為已經失禁了民心。那些最早的時候歡迎農民軍的地方紛紛反叛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到了這種時候,不要說對清作戰,自身恐怕都難保。被消滅只是時間問題。。

    吳三桂在整個的明清之際,起到的作用是引狼入室,打開了大門,給清軍當了嚮導。因為他對國內的形勢比較熟悉。讓清軍的攻佔更迅速,僅此而己。所以歷史學家認為明朝是亡於李自成,而不是吳三桂。

    (喜歡就請關注丿

  • 4 # 李論

    開篇點題,單刀直入。可以這樣說,吳三桂幾乎是奠定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大明的滅亡是必然,可是大清的建立確是偶然。在滿清入關之前,中國的歷史走向有很多種,但是吳三桂降清之後,中國歷史的走向只有一種——滿清入關,建立大清國。(吳三桂)

    我們知道,從東北(當時叫滿洲)往關內打,只能透過一條狹長的“遼西走廊”,遼西走廊連線著東北地區和中原地區。而在遼西走廊的咽喉,便是山海關。無論大金、大清、張大帥還是日本人,山海關都是必經之路。所以山海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關”,山海相連,易守難攻。

    (遼西走廊及山海關)

    可以這樣說,無論中原地區大西、大順、大明等幾股勢力鬧的多兇,只要吳三桂守住山海關,任憑八旗驍勇善戰,滿清只能偏安東北一隅。(李自成進京前的時局圖)

    如果吳三桂沒有降清,讓出山海關。那麼便會形成李自成在北京建立大順政權,勢力範圍在北方;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勢力範圍在四川、成都一帶;明王朝難逃,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權,定都南京,形成類似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局面。

    (山海關的城牆一直修到海里,守住山海關就守住了中原)

    而按照當時的情況看,依然是定都成都的“大西”政權最弱,類似於蜀國;北方的李自成進北京後就腐敗了,貪圖享樂;反觀南明,名將李定國倒是打了幾場漂亮仗,大有中興之意。尤其是桂林、橫州兩仗,李定國誘敵深入、以少勝多,橫州一戰更是大敗清軍名將尼堪,這讓李定國的三個字深深的刻在了滿清的心中。

    (山海關——天下第一關)

    李定國打大清都那麼輕鬆,如果滿清未入關,收拾貪圖享樂的李自成和偏安一隅的張獻忠,還是很輕鬆的。

    (一代名將——李定國)

    可以這樣說,如果吳三桂當初沒有讓出山海關降清,那麼大明完全有可能再次一統中原,然後舉全國之力在山海關與滿清對峙。吳三桂讓出山海關,在滿清入住中原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5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吳三桂並不是山海關總兵,山海關的直接負責人是高弟。吳三桂是兩次奪取山海關的主導權後,將山海關獻給了清軍。首先在1644年3月份吳三桂帶領關寧軍進入山海關,由於他的部下是4萬人,高弟所部是1萬多人,吳三桂很快反客為主,成了山海關的主人。吳三桂和高第投降李自成後將山海關交給了老熟人唐通,吳三桂同李自成反目後,派兵打跑了高通,奪回了山海關。海關就是他同李自成和清軍博弈的資本,對清軍來說,奪取山海關是非常順利的進軍路線,但並非是非打不可。清朝以前多次進攻關內,南下到山東附近,清軍可以跑過山海關同樣給李自成所部重創。而在山海關大戰時,李自成部已經重創了吳三桂,這樣就形成了吳三桂有求於清軍的局面。也正好是憑藉山海關的阻攔,李自成無法判斷出清軍的兵力,以至於在大戰中吃了虧。吳三桂投降清軍後,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跟著阿濟格追殺李自成,給阿濟格打下手。但在清軍消滅南明弘光政權時,他就被清軍送回了遼東。第二個階段是清軍的阿濟格、多鐸等宿將相繼病死後,吳三桂成了清軍在西南對抗南明永曆的鷹犬。吳三桂的投靠對清軍順利進軍關內作用重大,但並非決定性因素。

  • 6 # 何以知世

    大明滅亡是必然的,清軍入關也是必然的,但是清朝能夠統一全國卻是偶然因素。

    崇禎曾下勤王令讓吳三桂進京勤王,吳三桂走到河北玉田的時候就傳來了崇禎已經死了,後來吳三桂就投降了大順。李自成讓吳三桂進京,吳三桂也同意了,並且貼了安民告示,開拔進京,這一天我記得是三月二十七日,走了沒幾天卻突然改變了注意回師山海關,打敗了唐通,佔的山海,他假意一面向李自成解釋另一面派人去請清軍。從他出發到回師只有短短几天,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他見了什麼人,得了什麼訊息了,不過李自成在北京追餉就是從27日開始的,所以和他家中應當是有關係的,所以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說法。

    其實在吳三桂投降之前清軍就已經出發進軍了,半道遇到了吳三桂的使者才臨時改變主意到山海關。清軍本來是打算從密雲進入山西,繞一圈的,所以說吳三桂原本是打算投降大順的,他們之間並沒有事先約定好。

    吳三桂不投降清軍也會進關,和李自成爭奪天下,在李自成奪取山西的時候清朝也曾派人和李自成接觸平分天下,不過李自成沒有在意罷了。

    但是吳三桂不投降清軍不會那麼順利,李自成和吳三桂打的都不行了清軍突然殺出打了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北京本是堅城,李自成沒人守城所以匆忙稱帝就跑回山西了,如果不是吳三桂投降的話清軍很難打的下北京,而此時李自成主力仍在山西陝西河南等地,若若久攻不下,又沒有山海作為退路,他只能再繞一圈回去,清軍有可能會被圍困死在關內的,畢竟大順軍還是有些實力的,並非如原先的明軍一樣,若在山西切斷清軍退路,多爾袞真的有可能被困死,當然有了山海關就不一樣了。

    吳三桂的投降也是千金買馬骨,而且名聲上也就好聽了,當時人說是吳三桂請清軍來為崇禎報仇的,而且還有很多人相信,當時傳遞訊息還不大好,根本不知道真的發生了什麼,山西很多鄉紳聽說吳三桂打敗了大順軍奪得北京了,又跑出來反抗李自成,結果知道真相也沒辦法再投李自成了,只能乖乖的投清朝了,山東也是一樣。

    吳三桂的投降也帶動了很多原來的明朝將領的投降,這就是千金買馬骨的作用,清軍東征西討多用這些漢軍,遇到難以攻克的再用清軍。

    吳三桂不投降清朝能不能統一不知道,不過吳三桂的投降確實給清朝幫了大忙,而且後來吳三桂也立下汗馬功勞,平西王的封賞也確實不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日本如果捱了兩顆原子彈還不投降,如今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