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朝,眼看訥親起高樓;在乾隆朝,眼看訥親宴賓客,然後樓塌了。訥親本是一介文臣,卻被乾隆趕鴨子上架,派往四川領略軍事,由此釀成悲劇。
訥親出生於滿洲鑲黃旗,是清朝開國功臣額亦都的曾孫;他爺爺更加赫赫有名,是康熙朝的輔政大臣遏必隆;他姑姑是孝昭仁皇后,姑父是康熙。按輩分算,他與雍正是表兄弟。
出生於這樣的家庭,訥親從小就受到優良的教育環境薰陶,接觸高層的機會也比較多,更容易受到賞識。
在雍正年間,訥親的才能得到雍正的認可,並被委以重任,年紀輕輕就入值軍機處,成了一顆朝堂新星。
乾隆剛剛繼位時,發現訥親剛正不阿,辦事能力也不錯,就讓他成了鑲白旗滿洲都統,並監管內務府。
日理萬機
此後的幾年,訥親可謂官運亨通,一直做到保和殿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還管著吏部。他雖然身兼數職,公務繁忙,審理案件、賑災救民、修建水利工程以及巡查軍營等事務,他都親自參與。而且,他對每件事都處理得非常妥當,也很合乾隆的心意。
幫同事
訥親在管理吏部時,為官清廉的甘汝來死於任所。作為主管人,訥親將他遺體送回老家。
到了甘汝來家,他發現甘家一貧如洗、家徒四壁,甘太太甚至還要做縫紉活來補貼家用,連安葬費都拿不出來。訥親知道後很感動,奏報乾隆。
乾隆看過奏摺,也很感動,特地撥款一千兩白銀作為撫卹金,還下旨讓內務府辦理甘汝來的喪事。正是由於訥親的幫助,甘汝來才能順利下葬,他的清官之名才得以傳播。
為官清正廉潔
訥親這個人,家裡經濟環境極其優渥,所以在仕途上,從來沒有利用自己的職位謀取不當物質,歷史記載他:
也就是說,訥親家門口有兩隻藏獒,終日守護者,想送禮的都不敢上門。
偵破重案
從乾隆三年到十二年,訥親與孫嘉淦合作,經過調查取證,審理了總河“詐欺貪虐”的罪行,並將其革職查辦;
乾隆十三年,乾隆派訥親去浙江重新審理“陳學愈逼死三尼姑”的案件。這樁案件牽連甚廣,一旦徹查就會“拔出蘿蔔帶出泥”,搞不好還會引火燒身。
訥親深知此事的嚴重性,為了審清案件,他繞開了地方官,還親自調遣駐防杭州的官兵加強守衛總督衙門。由於訥親果斷剛毅,又不徇私舞弊,錯綜複雜的案件很快得大白於天下。
由於訥親的勤奮、謹慎,所做之事也讓乾隆順心,因此,乾隆對他比較倚重,還特許他單獨面陳,這在軍機大臣中是比較罕見的優待(清朝軍機大臣面陳時一般都是眾人在場是陳奏)。
乾隆十二年,四川巡撫紀山急告朝廷,大金川的首領莎羅奔叛亂。乾隆派重兵出擊,但莎羅奔憑藉天險固守,清兵久攻不下。
乾隆十三年,清軍將領張廣泗請求朝廷增兵,但增兵後戰事依舊沒有進展。後來,乾隆派訥親為經略大臣,赴四川督師。
也不知道乾隆是給訥親建功立業的機會,還是故意把他往火坑裡推。作為一個文官,訥親是稱職的,但他從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也缺乏臨陣指揮的才能,所謂都統,基本上也是榮譽性質的掛職。
訥親到軍營後,仗著自己的身份和才幹,看不上前線的張廣泗,也沒有同張廣泗商量破敵之策就下令進攻。結果,清軍大敗。
經過失敗後,訥親再也不敢下令主動進攻,他本人也躲避于軍營,不敢親臨前線。訥親上奏乾隆,建議將戰事轉為以防守為主,請求修築碉與大金川對峙。
乾隆接到奏摺後,認為訥親的建議十分荒謬,有損大清國威,於是嚴厲斥責。此後,訥親不僅拿不出一個好的應對方案平定大金川,軍威、士氣也漸漸低落。當時,御史王柔到了軍營,竟然建議訥親請終南山的道士用法術破敵,可見訥親當時有多無奈。
訥親與張廣泗在用兵問題上的分歧很大,對敵情的認識也不統一,對戰略、戰術的選擇也不相同,以至於外鬥沒停歇,內鬥愈演愈烈。訥親上疏彈劾張廣泗,說他偏袒貴州籍將領,軍中人心不服,難以與之共事。
作為經略,訥親無軍事韜略,遇到挫折就方寸大亂,而且將勞師糜資的責任全部推到張廣泗身上,自己好像一點責任也沒有。
乾隆接到奏摺後,很生氣地批到:
乾隆已經開始對訥親失去耐心,平定金川的決心也受到了動搖。乾隆這份指示,其實也是在給訥親一個臺階,好讓他知難而退,也給自己用人失察找一個合理的理由。
但是,訥親覺得無功而返,毫無顏面,硬要打腫臉充胖子,繼續待在四川死磕大金川。沒過多久,訥親的敗報再次傳回朝廷。
乾隆徹底對訥親失望了,趕緊換帥,傳諭訥親回京候審。
在清朝,打了勝仗,是皇帝的功勞,連“仰蒙皇威”;打了敗仗,是臣子的問題,皇帝不會認錯,更不會承擔責任,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姚啟聖第一次被丁憂,其實就是替皇帝擔則。
訥親是奉乾隆之命前往平叛,耗費巨大,打了敗仗,其實是間接打了乾隆一記耳光。
乾隆為了重震軍威,也為了找一個承擔失敗責任的替罪羊,以“退縮偷安,勞師糜餉”的罪名,將訥親押縛軍營,並派人將其祖父遏必隆遺留的劍送去,令他自裁。皇命不可違,訥親只得拔劍自刎。
秋媚說:訥親是乾隆朝“大臣中第一受恩者”,他的成功主要源於其個人出色的行政能力以及乾隆繼位時朝堂“洗牌”的機遇。他的悲劇,源自乾隆,能入相的人不一定能夠出將,明知訥親不可為而為之。
在雍正朝,眼看訥親起高樓;在乾隆朝,眼看訥親宴賓客,然後樓塌了。訥親本是一介文臣,卻被乾隆趕鴨子上架,派往四川領略軍事,由此釀成悲劇。
出生世家,滿門顯貴,勤勞敬業,在乾隆前期也曾受到器重訥親出生於滿洲鑲黃旗,是清朝開國功臣額亦都的曾孫;他爺爺更加赫赫有名,是康熙朝的輔政大臣遏必隆;他姑姑是孝昭仁皇后,姑父是康熙。按輩分算,他與雍正是表兄弟。
出生於這樣的家庭,訥親從小就受到優良的教育環境薰陶,接觸高層的機會也比較多,更容易受到賞識。
在雍正年間,訥親的才能得到雍正的認可,並被委以重任,年紀輕輕就入值軍機處,成了一顆朝堂新星。
乾隆剛剛繼位時,發現訥親剛正不阿,辦事能力也不錯,就讓他成了鑲白旗滿洲都統,並監管內務府。
日理萬機
此後的幾年,訥親可謂官運亨通,一直做到保和殿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還管著吏部。他雖然身兼數職,公務繁忙,審理案件、賑災救民、修建水利工程以及巡查軍營等事務,他都親自參與。而且,他對每件事都處理得非常妥當,也很合乾隆的心意。
幫同事
訥親在管理吏部時,為官清廉的甘汝來死於任所。作為主管人,訥親將他遺體送回老家。
到了甘汝來家,他發現甘家一貧如洗、家徒四壁,甘太太甚至還要做縫紉活來補貼家用,連安葬費都拿不出來。訥親知道後很感動,奏報乾隆。
乾隆看過奏摺,也很感動,特地撥款一千兩白銀作為撫卹金,還下旨讓內務府辦理甘汝來的喪事。正是由於訥親的幫助,甘汝來才能順利下葬,他的清官之名才得以傳播。
為官清正廉潔
訥親這個人,家裡經濟環境極其優渥,所以在仕途上,從來沒有利用自己的職位謀取不當物質,歷史記載他:
“以清介持躬,人不敢幹以私,其門前惟巨獒,終日縛扉側,初無車馬之跡——《清史稿》”也就是說,訥親家門口有兩隻藏獒,終日守護者,想送禮的都不敢上門。
偵破重案
從乾隆三年到十二年,訥親與孫嘉淦合作,經過調查取證,審理了總河“詐欺貪虐”的罪行,並將其革職查辦;
乾隆十三年,乾隆派訥親去浙江重新審理“陳學愈逼死三尼姑”的案件。這樁案件牽連甚廣,一旦徹查就會“拔出蘿蔔帶出泥”,搞不好還會引火燒身。
訥親深知此事的嚴重性,為了審清案件,他繞開了地方官,還親自調遣駐防杭州的官兵加強守衛總督衙門。由於訥親果斷剛毅,又不徇私舞弊,錯綜複雜的案件很快得大白於天下。
由於訥親的勤奮、謹慎,所做之事也讓乾隆順心,因此,乾隆對他比較倚重,還特許他單獨面陳,這在軍機大臣中是比較罕見的優待(清朝軍機大臣面陳時一般都是眾人在場是陳奏)。
乾隆翻臉如翻書,訥親伴君如伴虎乾隆十二年,四川巡撫紀山急告朝廷,大金川的首領莎羅奔叛亂。乾隆派重兵出擊,但莎羅奔憑藉天險固守,清兵久攻不下。
乾隆十三年,清軍將領張廣泗請求朝廷增兵,但增兵後戰事依舊沒有進展。後來,乾隆派訥親為經略大臣,赴四川督師。
也不知道乾隆是給訥親建功立業的機會,還是故意把他往火坑裡推。作為一個文官,訥親是稱職的,但他從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也缺乏臨陣指揮的才能,所謂都統,基本上也是榮譽性質的掛職。
訥親到軍營後,仗著自己的身份和才幹,看不上前線的張廣泗,也沒有同張廣泗商量破敵之策就下令進攻。結果,清軍大敗。
經過失敗後,訥親再也不敢下令主動進攻,他本人也躲避于軍營,不敢親臨前線。訥親上奏乾隆,建議將戰事轉為以防守為主,請求修築碉與大金川對峙。
乾隆接到奏摺後,認為訥親的建議十分荒謬,有損大清國威,於是嚴厲斥責。此後,訥親不僅拿不出一個好的應對方案平定大金川,軍威、士氣也漸漸低落。當時,御史王柔到了軍營,竟然建議訥親請終南山的道士用法術破敵,可見訥親當時有多無奈。
訥親與張廣泗在用兵問題上的分歧很大,對敵情的認識也不統一,對戰略、戰術的選擇也不相同,以至於外鬥沒停歇,內鬥愈演愈烈。訥親上疏彈劾張廣泗,說他偏袒貴州籍將領,軍中人心不服,難以與之共事。
作為經略,訥親無軍事韜略,遇到挫折就方寸大亂,而且將勞師糜資的責任全部推到張廣泗身上,自己好像一點責任也沒有。
乾隆接到奏摺後,很生氣地批到:
“如能保明年破賊,添兵費餉,朕所不惜。如以為終不能成功,不如明雲臣力已竭,早圖歸計,以全始終。”乾隆已經開始對訥親失去耐心,平定金川的決心也受到了動搖。乾隆這份指示,其實也是在給訥親一個臺階,好讓他知難而退,也給自己用人失察找一個合理的理由。
但是,訥親覺得無功而返,毫無顏面,硬要打腫臉充胖子,繼續待在四川死磕大金川。沒過多久,訥親的敗報再次傳回朝廷。
乾隆徹底對訥親失望了,趕緊換帥,傳諭訥親回京候審。
在清朝,打了勝仗,是皇帝的功勞,連“仰蒙皇威”;打了敗仗,是臣子的問題,皇帝不會認錯,更不會承擔責任,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姚啟聖第一次被丁憂,其實就是替皇帝擔則。
訥親是奉乾隆之命前往平叛,耗費巨大,打了敗仗,其實是間接打了乾隆一記耳光。
乾隆為了重震軍威,也為了找一個承擔失敗責任的替罪羊,以“退縮偷安,勞師糜餉”的罪名,將訥親押縛軍營,並派人將其祖父遏必隆遺留的劍送去,令他自裁。皇命不可違,訥親只得拔劍自刎。
秋媚說:訥親是乾隆朝“大臣中第一受恩者”,他的成功主要源於其個人出色的行政能力以及乾隆繼位時朝堂“洗牌”的機遇。他的悲劇,源自乾隆,能入相的人不一定能夠出將,明知訥親不可為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