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且對教學活動起著明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併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因此,備課時,教師要在新歷史課程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個體的情緒、興趣、思維、意識等方面的差異,準確把握教材,制定出適合本節課各層教學的多元的、有差異的、具體可行的目標及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依照內容標準,準確把握內容標準的要求,尤其是歷史學科,特別要注重歷史課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獨到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薰陶,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
(一)知識與能力
"內容標準"將歷史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分為三個層次要求:(1)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瞭解""說出""講述""簡述""複述"等行為動詞的,為識記層次要求;(2)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理解層次要求,即瞭解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聯絡;(3)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運用層次要求,即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用於解決新的問題. -
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知識的獲取及呈現都伴隨著相應的能力,同樣,能力也在知識、技能的掌握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併為進一步掌握知識、技能準備條件.從學會學習的角度上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更為重要的.因此,與知識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發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範圍內的知識有更廣泛的遷移作用.歷史學科能力"指的是學生適應並完成歷史學科學習活動和調節自身學習行為的心理可能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品質,是掌握和運用歷史知識、技能的條件並決定是否順利完成歷史學習任務的特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其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以“夏商周時代的社會”一課為例,首先設計它的知識技能目標,如識記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等,其中課堂的主要目標是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確定與雙基目標相對應的其他範疇的目標.
(二)過程與方法
"內容標準"沒有對歷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作出具體要求,師生應根據"課程目標" 中有關"過程與方法" 的總體目標,參照"教學活動建議",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過程與方法.
教師必須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真正的主人.要擺脫以往教學中學生只有學習,而沒有運用、鞏固、總結機會的舊模式,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充分展示學習的效果.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及教學條件而展開.根據初中生所具有的身心發展特徵,建議學習過程能夠使知識學習融於形象直觀的活動中,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權利,有表現和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才更容易被接受.
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應多層次、多方位地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提供多種輔助性教學材料,以利於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結合時事熱點如關於臺灣問題、中國加入WTO的利弊等問題進行討論、辯論;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講演會;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與訪談,如調查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和城市的鉅變等;對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則天、拿破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進行評價與討論;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蹟,仿製古代錢幣、兵器、農具、服飾等歷史文物;鑑賞歷史文物,如中國古代陶瓷等;採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如西安事變、戊戌變法、雅爾塔會議等;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如《二戰警示錄》《珍珠港》等,欣賞歷史文學藝術;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群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等.
完成歷史學習"過程與方法" 目標的教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科學知識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學習方法的四個要素的動作執行者都是學生.如"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複雜性"的學習內容,就可以使學生"透過查閱報刊雜誌、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瞭解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並從中學習收集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過程與方法" 目標實施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學習並學會學習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絡的一種比較複雜而又穩定的態度體驗,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表現形式有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友誼感、同情心、責任心、良心、榮譽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對外界事物的美進行評價時產生的一種肯定、滿意、愉悅、愛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表現為成功感、懷疑感、對成就的歡喜與自豪、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等.正確、積極的情感體驗來自於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人的思想、態度、行為傾向等具有統領作用和整合作用.
在《美國獨立戰爭》一課可以設計“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有何異同?中國封建君主制和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這一比較題,以此來引導和啟發學生認識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也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精華,民主政治也是多樣性和獨特性的,而且在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時也是可以借鑑的,從而來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且對教學活動起著明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併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因此,備課時,教師要在新歷史課程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個體的情緒、興趣、思維、意識等方面的差異,準確把握教材,制定出適合本節課各層教學的多元的、有差異的、具體可行的目標及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依照內容標準,準確把握內容標準的要求,尤其是歷史學科,特別要注重歷史課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獨到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薰陶,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
(一)知識與能力
"內容標準"將歷史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分為三個層次要求:(1)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瞭解""說出""講述""簡述""複述"等行為動詞的,為識記層次要求;(2)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理解層次要求,即瞭解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聯絡;(3)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運用層次要求,即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用於解決新的問題. -
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知識的獲取及呈現都伴隨著相應的能力,同樣,能力也在知識、技能的掌握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併為進一步掌握知識、技能準備條件.從學會學習的角度上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更為重要的.因此,與知識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發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範圍內的知識有更廣泛的遷移作用.歷史學科能力"指的是學生適應並完成歷史學科學習活動和調節自身學習行為的心理可能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品質,是掌握和運用歷史知識、技能的條件並決定是否順利完成歷史學習任務的特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其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以“夏商周時代的社會”一課為例,首先設計它的知識技能目標,如識記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等,其中課堂的主要目標是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確定與雙基目標相對應的其他範疇的目標.
(二)過程與方法
"內容標準"沒有對歷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作出具體要求,師生應根據"課程目標" 中有關"過程與方法" 的總體目標,參照"教學活動建議",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過程與方法.
教師必須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真正的主人.要擺脫以往教學中學生只有學習,而沒有運用、鞏固、總結機會的舊模式,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充分展示學習的效果.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及教學條件而展開.根據初中生所具有的身心發展特徵,建議學習過程能夠使知識學習融於形象直觀的活動中,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權利,有表現和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才更容易被接受.
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應多層次、多方位地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提供多種輔助性教學材料,以利於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結合時事熱點如關於臺灣問題、中國加入WTO的利弊等問題進行討論、辯論;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講演會;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與訪談,如調查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和城市的鉅變等;對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則天、拿破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進行評價與討論;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蹟,仿製古代錢幣、兵器、農具、服飾等歷史文物;鑑賞歷史文物,如中國古代陶瓷等;採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如西安事變、戊戌變法、雅爾塔會議等;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如《二戰警示錄》《珍珠港》等,欣賞歷史文學藝術;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群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等.
完成歷史學習"過程與方法" 目標的教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科學知識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學習方法的四個要素的動作執行者都是學生.如"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複雜性"的學習內容,就可以使學生"透過查閱報刊雜誌、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瞭解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並從中學習收集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過程與方法" 目標實施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學習並學會學習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絡的一種比較複雜而又穩定的態度體驗,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表現形式有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友誼感、同情心、責任心、良心、榮譽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對外界事物的美進行評價時產生的一種肯定、滿意、愉悅、愛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表現為成功感、懷疑感、對成就的歡喜與自豪、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等.正確、積極的情感體驗來自於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人的思想、態度、行為傾向等具有統領作用和整合作用.
在《美國獨立戰爭》一課可以設計“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有何異同?中國封建君主制和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這一比較題,以此來引導和啟發學生認識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也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精華,民主政治也是多樣性和獨特性的,而且在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時也是可以借鑑的,從而來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