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式
-
2 # 冰河夜渡
魯迅的文章是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年代寫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言特點,對於我們現在的讀者,讀起來是有點深奧,酶澀,但也反映出讀者的文學功底的深淺,魯迅的文學功底深厚,語言凝練,詞意表達準確且豐富,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只有慢嚼細品,舉一反三才能領會其妙處,震人心魄,透視靈魂,不要刻意追求什麼,只領悟其內涵,享受其駕馭文字的藝術,也是一種享受罷,
-
3 # 祥畫之心
時代造就文人,自古至今,文人墨客為抒發自身抱負用文字來抒發胸臆,或直白或內韻,“含蓄不露,便是好處”, “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見風雅;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
-
4 # 50後男人
魯迅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湧現出了許多新思想、新事物、新變化。許多東西,即使是在今天,都是令許多人覺得匪夷所思的。
就文化領域來說,白話文的出現,就是一個驚天動地之舉,使華人延續了幾千年傳統的文字表達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正巧,魯迅就是這方面的先行者和實踐者。在這種狀況下,白話文當然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白話文在用詞遣句方面當然會有不足之處。但是,魯迅一代文豪,語言之洗練平實、用詞之精確豐富,是白話文中公認的接地氣的大家。在今天,只要你是受過中等教育的,是沒理由讀不下去魯迅的文章的。
那麼,為何有人會覺得魯迅文章深奧呢?是因為文字晦澀難懂讀不下去;還是因為文章立意高遠,讓你弄不懂魯迅究竟想說什麼、表達什麼?我想,對很多人來說,後一種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魯迅廣為人知的作品大致有兩種(《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學術專著就暫不列入本文範疇了),一是小說;二是雜文。魯迅的這兩種文體,無論結構、形式、用語其實已經與今天成熟的白話文無異了,除個別語句、個別文字,普通愛過教育的人讀一下來並不會有什麼困難的。但是,魯迅的文章雖是白話文、顯淺易讀,但文章的思想深度卻是一點不淺的。不細細品嚼、深入思考,你是領略不到魯迅文章精妙之處、窺探到魯迅內心深藏的思想的。
對中國歷史不瞭解,對中華民族過去所遭受的苦難沒有充分認識,對今天中國的社會發展情況(在今天,魯迅的思想精髓依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沒什麼認知、沒什麼責任意識的人,當然是讀不懂魯迅的作品、當然是不知道魯迅文章的高遠立意的。
-
5 # 幸容sh
在《社戲》這部作品裡,讓我們看到了魯迅文章的深奧之處。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相信每個讀過魯迅《社戲》的孩子,都會對魯迅那晚吃過的羅漢豆和看過的戲心生嚮往。
魯迅為什麼會對那夜的豆和那夜的戲念念不忘,以至多年以後仍然保留著無限深長的回味?羅漢豆真那麼好吃?戲真那麼好看?
非也!是孩子們自己在臺下不知不覺演出的童年的戲劇,賦予臺上那齣戲以某種意義和美感。
12月15-12月16號,一年一度的漫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孩子鬧騰著要去,儘管老母親內心極不願意,但是看著孩子那渴望的眼神,只能由她去吧。描上妝顏,穿上華服,摔下一句“公舉出遊啦”便和同學跑了。老母親只能從朋友圈裡遠觀孩子們的開心與興奮。
今天聽郜元寶教授講解魯迅的《社戲》,才明白做父母最高階的段位是學會放手。
郜教授說在《社戲》裡給魯迅提供這段最美記憶,需要特別感謝的三位大人是:“六一公公”、外祖母和母親。
“六一公公”儘管知道孩子們偷了他家的羅漢豆,但他非但不生氣,還很關心地問“豆可中吃?戲可好看?”這兩個問題,唯有真心關心孩子的人才能提得出來,因為這兩個問題是在幫助孩子們再次重溫和確認剛剛過去的那些賞心樂事。
外祖母則對家裡沒提前僱船導致魯迅白天不能去看戲的事很“氣惱”,到晚上看魯迅還在生氣,甚至把這事提升到待客禮數不周的程度,說明外祖母有著極好的同理心,特別會寬慰人。
最後就是魯迅的母親,見魯迅沒能去看戲,一方面想法設法安慰孩子“趙莊的戲還沒咱魯家的好”,而一旦得到機會,也就是雙喜他們提議幾個毛孩子撐航船去趙莊看戲時,母親稍稍猶豫了一下就同意了孩子們的計劃。
魯迅的母親是個明白人,她寧可自己擔驚受怕,也要順著孩子們的合理心願。
魯迅他們看戲去了,頑皮的孩子們在回來的路上,還想著法子弄點羅漢豆吃了個宵夜,回到家已是三更了,回來卻看見母親獨自等在橋上。
誰也不知道母親在橋上等了多久,雖然“頗有些生氣”,但看到孩子們既然平安回來,也就沒再說什麼,“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換做是我,估計是要暴跳如雷了。
魯迅母親的高明之處在於:她沒有自以為是地介入孩子們的世界,她尊重孩子們的自主權。如果那天母親自己去了,或請某個大人幫助照看孩子們,恐怕就不會有這篇溫暖而美好的小說《社戲》了。如同那位有母親跟著去漫展的女孩,她是不會開心快樂的。
魯迅雜文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為了孩子們的獨立,為了孩子們的幸福,有時候,大人們真的不能事事衝在前面,而必須退居幕後,甚至作出必要的讓步,必要的犧牲。
感謝郜元寶教授從兒童心理需求的角度,給我們展現了魯迅在《社戲》中隱含的教育意義。願你我都能學會做一個看懂孩子心思、敢於放手的智慧父母。
回覆列表
第一,自古“文忌直白”,魯迅文字功底深厚,下筆自然奇妙。而今人拜教育淺薄化所賜,功底幾無,看魯文就如小學生讀文言文一般,當然覺得艱深。
第二,魯迅所處之時之世,使他有些話不能直說,所以故意隱諱,於今再讀自是深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