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江湖客
-
2 # 自由史話
朱元璋知道八王之亂嗎?如果知道,他為何還分封藩王 知道他不一定知道,不過他的大臣肯定知道,就是知道了也沒有多大用處!歷史上,姜太公(姜尚)與周公可算是周武王的左膀右臂,二人經天緯地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為周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那二人相比,誰更強一點呢?這個問題見仁見智,難下定論。“武王伐紂”成功後,周朝統一天下,周武王成為中原的最高統治者,封賞功臣時,姜太公、周公二人因功勞大,分別被封到齊地、魯地。這就是後來的齊國、魯國。臨上任前,武王囑咐二人:“等你們把各自的封地治理好了,便來京報告。”二人答應而去。姜太公治理的快,五個月就回京報告了。周公大惑不解,問道:“你怎麼這麼快?”太公說:“我簡化了官場機構,禮節都是按照當地風俗來的,自然就快。”這話概括了就兩點:一是精兵簡政,二是入鄉隨俗,什麼都不用改,自然就快。周公受封魯國,但自己得輔佐皇帝,脫不開身,只好派兒子伯禽代為治理(魯國)。伯禽三年後才回來。周公問:“你怎麼這麼遲?”伯禽說:“我改變他們的風俗習慣,革新他們的禮節,所以遲了。”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習俗這等繁瑣,用的時間長一點也能理解。但周公卻看出不一樣的東西來了,他說:“如此看來,後代魯國必將臣服於齊啊。”為什麼周公會有這種看法呢?他接下來就為伯禽解釋了:如果處理政事很繁瑣,就像你這樣,人民就不會親近你;只有平易近人的執政者,比如姜太公這種的,人民才會歸順他。所以說時間一長,魯國一定會被齊國征服的。一次,周公與姜太公一起聊天,聊到治理國家的事,周公就問姜太公:“你準備怎麼治理齊國?”太公說:“尊賢而尚功(尊敬賢者而崇尚功業)。”周公評論:“齊國後代一定會出現篡位弒君的臣子。”太公反問周公:“你如何治理魯國?”周公說:“尊賢而尚親(尊敬賢者而重視親族)。”太公說:“魯國以後一定日漸衰弱。”結果呢?還全被二人說對了。姜齊氏傳了25世後,被田齊氏取代。但不可否認的是,齊國一直非常強大,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在戰國時又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呢?傳了32代,雖說一直是周公後人當家,但終究是日漸衰弱,除出了個孔子外,歷史上再沒有什麼能拿的出手的成績了。那眾位看客不妨說說,姜、週二人,你更支援誰強一點?
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來,就算自己後來的子孫再怎麼打,國家也還是自己的後人的,如果不加封王,帝國事業遲早落入他人之手!
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當過農民、和尚、乞丐、後期從軍才逐漸走上崛起的道路,他是吃過很多苦頭的人,所以他當了皇帝指定的政策很多都與自己有關,比如說他痛恨貪官,所以官員的俸祿很低,他以前是農民,所以與民修養生息,自己以前是一個人人看不起的窮苦人家,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光大門楣,因為自己已經是皇帝了,那肯定要封他們一個王噹噹,就如同古來的帝王一樣。
再就是每一個開國之君總有一個萬世帝國的雄心,認為自己是最偉大的皇帝,可以比肩堯舜,賽過商湯,這種驕傲的心就很容易出問題,就如同唐太宗一樣,晚期也犯了很多的錯誤。自古飛鳥盡良弓藏,國家平定之後,第一任皇帝就不再信任以前的臣子們了,都希望大權獨攬,給別人干涉是一件很討厭的事情,更何況他們會覺得給自己的子嗣封王是自己的家事,別人越加干涉,他就越要去做。
朱元璋再兇狠也是一個父親呀,他當然會給自己的孩子一個風風光光的身份了,這個沒有辦法,犯了歷史週期率的錯也不是他一人可以改的,不僅是他,歷史上還有七國之亂,戰國之亂等等。
打個比方,你是公司董事長,你自然會給自己的孩子一個部門經理噹噹了!別人要是用其他的例子來勸你,你肯定嫌他煩!
-
3 # 白露為霜65799235
猜測。
老朱應該是知道八王之亂的,因為他的分封跟周,晉的完全不同。
朱棣能靖難成功其實真的是意外,老朱已經在保證藩王有足夠力量防禦外敵的前提下,把藩王防得夠嚴實了,哪想得到朱允炆和他的那幫手下會這麼無用,朱棣又能這麼神勇和好運呢。
回覆列表
朱元璋應該知道八王之亂。他雖然文化不高,但喜愛學習,尤其喜歡學習歷史,這段著名的歷史事件不可能不知。而且,他決定分封諸子之初,遭到不少朝臣反對,讀書人喜歡引古論今,也想必提到過這段歷史。
那麼,朱元璋為何還堅持分封呢?
這就不得不提朱元璋的出身背景。首先,朱元璋出身貧寒,窮怕了,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再過窮日子,他必須把最好的留給兒子們。而封王是最好的方式。
其次,朱元璋沒有背景,他的創業歷程異常艱辛,明朝的建立太不容易。而越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越害怕失去,朱元璋太害怕明朝會落入異姓之手,對外人防備心理早已超過對同姓的防範,所以他不惜一切也要封王,哪怕將來再爆發一場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的結果是什麼?晉朝並沒有滅亡,東晉還在呢!朱元璋心想,倘若晉武帝司馬炎沒有分封諸王,恐怕晉朝就會像曹魏一樣,被異姓篡奪。藩王造反算什麼?奪來奪去,不還是自己人嗎?
後來,有個叫葉伯巨的人反對分封,他以漢朝七國之亂為例,強調分封對朝廷不利。不料,朱元璋非但沒有采納,反而痛斥葉伯巨離間朱家骨肉,將他下獄而死。
因為朱元璋很清楚七國之亂的結果:朝廷平定叛亂,浴火重生,反而實力更強。既然如此,我老朱何必擔心明朝發生七國之亂?縱然朝廷打不過,勝利後的藩王,不仍是老朱家的子孫?
而且,朱元璋是劉邦的鐵桿粉絲,由七國之亂聯想到諸呂之亂,如果當初劉邦沒有分封諸王,漢朝江山豈不被外戚篡奪?那麼,為了防止明朝江山被外戚篡奪,分封藩王也很有必要。
正因如此,朱元璋明知八王之亂,也明知七國之亂,但仍然堅定不移地分封。他死後,天下大平固然是他所願,但諸王爭位也無妨,只要皇位不落入外姓之手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