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章三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社會中人與人的相處要保持一定距離,不可過近不可過遠,若即若離,家庭父母和孩子每天在一起,不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一直在灌輸父母的思想,嘮叨過來,嘮叨過去,孩子肯定會耳根免疫,要麼煩敢怒不敢言,要麼口服心不服,想想自己在單位中如果遇到同樣的領導,不也是跟小孩子被父母嘮叨一樣麼!

  • 2 # 虞海棠

    如果家長是活唐僧,天天在孩子面前絮絮叨叨,估計所有的孩子會厭煩或者崩潰了,也不會達到什麼好的教育效果!與其這樣還不如改變一下!

    用念念碎碎這個詞,就可以看出家長是主角,以傳統家長的權威和方法對孩子進行語言上的持久轟炸,孩子最多做到不反駁家長,但是心裡不一定接受,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的結果是常態!

    既然此方法不管用,那還不如反思一下,把傳統不對等的教育形式,做個改善,不再自上而下的教訓,唸叨,讓孩子被動接受,而是家長放低姿態,尊重孩子,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平等夥伴,把自己的想法或者要求提出來和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和心態,這樣既可以更好的瞭解孩子內心和思想狀態,又能更容易讓孩子理解家長,接受家長的建議和要求!

  • 3 # 金玉106

    |影響一:造成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過低

    如果父母每天對孩子嘮嘮叨叨,說話的內容都集中在擔心孩子犯錯,或是不停地幫助孩子糾錯上。那麼這種重複的模式只是在加深孩子的想法:“我什麼都做不好,我什麼都不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成年人一輩子都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下,他們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比父母做得更好。如果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過低,就容易形成較低的自尊感。具有較低自尊感的孩子,他們會表現得不愛自己,甚至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很容易氣餒妥協,因為自己不行的想法已經在心中生根發芽。

    |影響二:孩子做事總是被打擾,會破壞他們的專注力

    幼兒期是培養專注力的黃金時期,如果孩子在專心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大人總是頻繁用言語去幹擾他,這就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力是需要後天逐漸培養的,對於三歲以內的孩子而言,是培養專注力最重要的時期。當你發現孩子在一動不動地觀察一個東西,或者在專注地玩耍,這些都是他們在集中注意力學習事物。父母儘量不要湊上去問孩子“餓不餓”、“在幹什麼”之類的話,讓孩子沉浸其中是最好的。當孩子詢問一些問題或者和父母有眼神交流的時候,父母可以適時切入話題,給他們講講關於這些事物的知識,幫助孩子建立全面的認知。如果孩子沒有培養好專注力,那麼隨著他們逐漸長大就會出現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渙散等問題。

    |影響三:孩子變得沒有自主意識,選擇用“聽話”保護自己

    孩子的成長過程並不是順暢的,而是充滿了磕磕絆絆。有的時候我們即使告訴孩子要走平坦的路,他們依然會選擇會把鞋子弄髒的泥路去走,因為他們需要各種各樣的嘗試。如果父母總是給孩子太過密集的指導,甚至不給他們任何嘗試的機會,有些孩子就會選擇放棄自主意識。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想法總是會遭受到父母的駁斥,不如做個沒有想法甚至完全聽話的人更好,起碼能夠保護自己不受指責。缺乏自主意識的孩子很難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因為他的生活從來不受自己的控制。

    |影響四:垃圾語言會激發孩子的不良情緒

    如果你每天對孩子說的話都是一些絮絮叨叨的指責、教導或是刷刷存在感,會激發出孩子大量的不良情緒。首先孩子會反感父母的語言,接下來會滋生出惱怒、痛苦、無助甚至是滿腔的怒火。孩子不知道如何宣洩掉這些情緒,他們就會選擇用哭鬧、摔打東西、打人等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憤怒,或者表現出極大的逆反情緒和父母對抗。

    |影響五:孩子更加厭惡父母,想和他好好說話都難了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已經在父母這種碎碎唸的模式中浸泡太久了,甚至已經對父母產生了深深的厭惡之情。即使父母改變方式去和孩子溝通,他們也會拒絕再去和父母交流。因為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已經根深蒂固,想和孩子好好說話變得更難了。

  • 4 # 柔美時光

    如果家長總是碎碎念,孩子有可能自然形成過濾功能,任你風吹雨打、閃電雷鳴,我自巍然不動。

    父母總是說呀說,大部分都是“作業寫了嗎?”“課文背了嗎?”“不要看電視,不要打遊戲,趕緊去做作業!”

    父母的嘮叨主要源於兩點:

    1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太多、太廣了,母愛、父愛氾濫。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也需要感受到父母的愛,同時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需要有

    自己的空間,需要獨立面對各個方面的事情。父母之所以會時刻關注、叮囑、唸叨,是由於父母

    替孩子做得太多,總希望包攬、承擔孩子一切事情,認為孩子的事情就是父母的事情,因此就一直以孩子為中心,生怕錯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同時以為孩子能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方面,結果並不那麼如意,更讓孩子失去了必要的鍛鍊和實踐,在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交往上不知所措。

    2 父母的嘮叨大部分都是關於孩子的缺點、不足。

    父母自然都希望孩子越來越好,於是就想當然的認為孩子不能犯一點點錯誤,必須嚴格要求。

    於是孩子任何錯誤都會進入父母的眼裡,馬上去糾正、去教育,擺事實講道理以鼓勵他們做得更好。而實際情況是,將目光聚焦於所犯的錯誤及後果時,大腦就充滿了批評的話語,各種負面情緒傾瀉而來。還會從一件事情聯絡到其他不足之處,甚至會翻出很久遠的往事。試想從早上起床、早餐、穿衣、上學、作業直到睡覺,一天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家長的碎碎念,心裡恐怕會非常難受。

    並非孩子不願意聽父母說話,他們希望和父母交流,需要父母聆聽他們的心聲,更需要得到父母的鼓勵,而不僅僅是批評、簡單的說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滿族人也會參加辛亥革命這樣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