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海霸王

    我並不贊同呂思勉先生的觀點,我認為鍾會只是個野心家,並非是什麼大魏忠臣。

    呂思勉先生提出的論據大體有以下幾點:

    其一、鍾會在統領伐蜀大軍之前,擔任的都是文職,一個文官怎麼會有野心呢?

    其二、鍾會是鍾繇的兒子,而鍾繇深受曹操恩典,所以鍾會是有苦衷的,他也是魏國的忠臣。

    其三、武人不知義理,而鍾會是個文人,學問又好,自然會盡忠魏朝。

    其四、鍾會謀略過人,手握兵權,如果沒遇上叛變,他就能揮兵長安,直指洛陽。

    並且呂思勉先生在闡述這四點時,也並沒有列舉重要的史料,可以說大多都是推測。

    我逐一反駁

    其一、或許可以說手握兵權的武官滋生野心的可能性要比文官大,但這並不能說明只要是文官就一定沒野心。自古以來那麼多政變、奪權,莫非文官們都個個潔身自好,全都沒有捲入進去?野心,其實不也是人慾望的一種體現嗎?既然如此,別說文武之分了,任何人都有可能產生非分之想。

    其二、父親是忠臣,兒子就一定會是忠臣?賈逵他們家,誰又能解釋下呢?再者父親深受恩典,兒子就一定會報恩嗎?且看司馬懿深受文帝、明帝厚遇,然後司馬師兄弟是怎麼回報曹魏的?顯然這第二點邏輯上完全說不通。

    其三、這更說不通,難道忠義之道,武人不懂,只有文人才懂嗎?但是自古以來難道沒有為國盡忠的武將了嗎?同時歷史上就沒有不知廉恥的文人了嗎?

    呂思勉先生在這段論述貶低武人,抬高文人,令人非常不解,同時我認為這邏輯也很難自恰。也不說遠的,後來西晉的王衍學問也很好,但最後他低聲下氣,乞求活命,哪裡能見到什麼忠義之道?

    第四、首先我認為部隊叛變基本上必然的事情,畢竟鍾會領軍的時間不長,伐蜀期間採用的是高壓治軍(如誅殺許儀),士兵們自然不會擁護他。而且曹魏採用質任制,士兵的家屬都在司馬家掌控之中。如果鍾會真的帶兵殺向長安,士兵也不會賣力為他作戰,甚至出現倒戈或者叛逃都是極為可能的事情。再者鍾會要是聽了姜維的話大力誅殺魏軍將領,那魏軍士兵怎麼會不受動搖呢?他們又怎麼可能短時間內就聽命於鍾會、姜維或者其他漢將之令呢?並且真要殺諸多魏將了,那孤家寡人的鐘會估計馬上也會被姜維所殺,這魏軍到時候難道不會不戰自潰嗎?

    而司馬昭本人對鍾會叛亂已經有所防備,在長安屯兵十萬。

    故而對於鍾會叛亂,我個人是完全不看好他能成功的,鍾會的行動也不像是經過周密的計劃,實際上在關鍵時刻鐘會還在猶豫不決。因此鍾會叛亂,在我看來是鍾會的個人野心膨脹+姜維在旁忽悠的結果。

    最後即使不談鍾會幫司馬家出謀劃策平定淮南,以及陷害嵇康之事,依然還可以透過一件事能看出鍾會早就圖謀不軌,根本不是魏國的忠臣。

    在淮南二叛的時候,司馬師在軍中去世,司馬昭倉促統軍,但這時候司馬昭的官位還是衛將軍,並非十分顯赫。而曹髦為了破解司馬家專權的局面,就給司馬昭下詔書叫他駐守許昌即可,不得不說如果真讓司馬昭看見這封詔書,便會讓其進退失據。如果就這麼聽從曹髦的命令呢,那司馬昭就離開了京城,而想必京城的中軍也就不歸他管了,這樣司馬家便無法專政了。反而若是司馬昭抗旨不尊呢,那會給司馬昭帶來很壞的影響,畢竟當時司馬師去世,司馬昭剛剛上位,人心浮動,公然抗旨,對於司馬昭來說風險非常大。

    但是……曹髦讓鍾會和傅嘏兩人去傳遞詔書,而問題就出在這兩人身上了。這兩人一合計竟然不服從曹髦的命令,反而擅自一邊上表曹髦說要和司馬昭一起回京,一邊和司馬昭密謀起來。最終司馬昭回到了京城,曹髦不得不讓司馬昭繼承他兄長的職位。可以說真是透過鍾會和傅嘏的策劃,司馬昭才能順利“輔政”。而在《三國志》中這段收錄在《鍾會傳》中,而且裡面記載到【會與嘏謀,使嘏表上】,一個“使”字可以體現鍾會其實才是主謀。

    【景王薨於許昌,文王總統六軍,會謀謨帷幄。時中詔敕尚書傅嘏,以東南新定,權留衛將軍屯許昌為內外之援,令嘏率諸軍還。會與嘏謀,使嘏表上,輒與衛將軍俱發,還到雒水南屯住。於是朝廷拜文王為大將軍、輔政,會遷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邑三百戶。】

    司馬昭的上位,鍾會可以說是立有大功,說這樣的人是魏國的忠臣,曹髦會怎麼想?

    並且在事後傅嘏看到鍾會有驕傲的神情便說道:“子志大其量,而勳業難為也,可不慎哉!”

    言下之意是說鍾會的志向超過了他的能力,是難以建立的功業的,這怎麼可以不謹慎呢!

    傅嘏的評價在多年後,確實得到了應驗,不過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鍾會在賣了曹髦後,毫無羞愧之色,反而有自矜色,這難道就是所謂忠臣該有的表現嗎!?

  • 2 # 張振國

    呂思勉評價鍾會:是個文人,很有學問,且謀略超群,他要盡忠於魏朝,並沒什麼野心;還說:“鍾會的效忠於魏,姜維的效忠於漢,又可稱封建道德下的兩個烈士了。”

    首文評價我沒有大的異議,因為鍾會的確是個才華橫溢不可多得的才人。他是三國後期曹魏的重要謀臣和書法家,精通玄學,上下都對他非常賞識,並屢出奇謀建非常之功勳,時人比為張良。

    但對他後邊的評價筆者卻不敢苟同。魏伐蜀時,鍾會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導致蜀漢滅亡。此後,蜀漢降將姜維行反間計,與鍾會共謀,打壓同僚鄧艾,欲據蜀自立,圖謀反叛。至此,鍾會的野心暴露無遺。

    筆者認為鍾會是個偽君子,無權無勢之時,便極力獻計獻策博取功名,一旦大權在握,羽毛豐滿,便亮出反骨。被比為張良的他,對姜維的反間之計不是識不破,而是他老謀深算,想暫時與姜維結為同盟,等事成後......也許他早已胸有成竹了,只是深藏不露而已,這只是我的猜測。

    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不如天算,險惡用心之人終不得好報。事實也如此,鍾會最後死於亂軍,只活了四十歲。總之,鍾會絕不是如呂思勉所說是效忠於魏的烈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山牆的安妮第十四十五章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