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英華520

    但對於被賜死的人來說,這個恩,必須謝。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為了家人謝。古代皇帝的權力幾乎不受任何限制,雷霆雨露一念之間。一般來講,被賜死的罪臣,禍不會及家屬,至少不會被滿門抄斬。如果真的有株連九族的大罪的話,是不會被賜死的。但如果罪臣在臨死前沒有謝恩而是罵皇帝兩句,誰也說不準皇帝不會衝冠一怒把罪臣全家宰掉。所以為了家人的安全,必須謝。

    其次,對於肉刑極其普遍的中國古代來說,賜死,算是一種痛苦度最低的方法。賜死的方式一般只有兩種——上吊或飲鴆自盡。上吊不用講,飲鴆指喝毒藥,有可能是砒霜(即鶴頂紅),有可能是其他的毒藥,比如南唐後主李煜就被賜飲“牽機藥”自殺,所謂“牽機藥”,是指飲毒酒者會腹部劇痛,身體蜷縮,像牽機花一樣死去,死狀非常悲慘。

    但相比於其他的處決方法來說,這種死法簡直不要太舒服。“大辟”(斬首),看起來是快刀斬亂麻,一刀下去沒什麼痛苦。實際上,像皇帝親自下令殺人的情況,劊子手會用鈍刀一點一點把犯人的頭硌下去,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痛苦可想而知。除了斬首外,“車裂”(五馬分屍),“凌遲”(千刀萬剮)這種刑法絕對讓你後悔自己生出來。萬一被賜死不謝恩,或者挺著不死,保不準皇帝下令凌遲。給你換個死法。

    最後,謝恩,也是對皇帝的尊重的一種回覆。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被賜死的,平頭百姓肯定沒資格。即使在大臣裡,也只有有一定地位的大臣才可以被賜死,這源於一個理論——刑不上大夫。

    所謂刑不上大夫,指肉刑不能加於士大夫的身上。賜死就是這種理論的體現:皇帝認為你應該死,皇帝也要你死,但是皇帝認可你是個士大夫,尊重你的國家大臣的地位,所以讓你自己了斷。對於重視名節的古代大臣來說。這也算是一種悲慘的“榮譽”了。

  • 2 # 秦皇漢武

    古代大臣被皇帝賜死時,往往會說句謝恩的話,更有甚者會上一道謝恩折,這讓我們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都要被皇帝賜死了,幹嘛還要謝他?罵他兩句發洩發洩豈不是更符合內心獨白?

    通常的解釋是,大臣擔心家人被牽連,如果在被賜死時激怒皇帝,本人死自然是免不了的,更嚴重的可能是原本一人死變成了滅族慘案。這種說法其實有一定道理,畢竟在皇權大如天的古代社會,皇帝的喜怒哀樂直接決定著一個臣子的命運。比如明朝的方孝孺,如果在朱棣面前說句軟話,或許不會喪命,而且還有可能成為永樂朝的重臣。

    但方孝孺因為忠於建文帝,對於朱棣的造反行為嗤之以鼻,在面臨死亡威脅時,不僅不服軟,反而在朝堂上大罵朱棣,最終落了個慘死的下場,後世更是傳聞其被誅滅了十族。

    但其實,“被賜死的大臣違心的表示謝恩是想保護家人”這種說法是我們以今人的思維去揣摩的,並不符合真實情況。那麼古代的大臣被賜死的時候,究竟出於什麼目的要表示謝恩呢?

    第一種情況:他們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感恩。

    都要被賜死了,還感恩啥?其實這裡頭很有門道的。我們都知道,古人對“禮”看的特別重,不同等級身份的人甚至穿衣都有嚴格的區別。而大臣作為皇帝身邊的人,是上層人士,是要享受特權的。

    其中一條特權就是“刑不上大夫”,即大臣即使犯了死罪,也得體面去死,而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在牢獄中受盡各類酷刑。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呢,“刑不上大夫”執行的並不算好,受刑而死的大臣比比皆是。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大儒方孝孺,再比如明朝末年的袁崇煥等等,案例非常多。

    所以,如果犯了罪的大臣能被皇帝賜死,那麼就意味著這位大臣可以透過毒酒、白綾等相對體面的方式死亡,保留了全屍,這顯然是一種相對人性的死刑,最大程度減少了痛苦和折磨,這個時候大臣們內心是真的會有一絲感激的。

    如:清朝的嘉慶皇帝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殺和珅,他原本打算是將和珅斬首,但在固倫和孝公主(和珅兒媳)的苦苦哀求下,才改成賜其自盡的。雖然都是死,但第二種死法明顯痛苦程度更低,也能保留全屍。可見,古人對死亡方式看的也是很重的。

    第二種情況:“賜死”是皇帝把大臣當做了家人。

    這個似乎很難理解,都當家人了,還賜哪門子死?其實,古代的“法”分兩種,一種是國法,另一種就是家法,因為從國家的角度講皇帝是天子,而從宗法的角度講,皇帝是臣子的主人。

    所謂國法,就是每一個朝代都會有自己的律法和司法機構,比如刑部、大理寺等。而家法則是皇帝的法外之刑。所以,大臣犯罪後有兩種處理途徑。第一種走司法程式,由刑部、大理寺按照律法定罪,前面提到過,這種情況下,大臣很可能會受刑,而根據古代的律法,大臣犯罪,妻子兒女往往會罰沒為奴,流放邊疆。第二種則是皇帝採取家法,繞過司法機構,直接賜死大臣,這種情況下不需要審判,不需要受刑,家人往往也不會受牽連(比如上面提到的和珅)。

    顯然,拋開冤案不論,如果是真的犯了死罪的大臣,突然被皇帝特殊照顧“賜死”,說明他依然被當做僕從對待,這個時候是非常值得感恩的。

    第三種情況:謝恩是怕被錯殺。

    賜死聽起來簡單,但其實流程還是比較複雜的。比如唐朝時的“賜死”就有著嚴格的流程,首先是皇帝下了決定之後,透過書面或口頭方式下達命令,經中書、門下省檢覆後,由御史或宦官向大臣宣佈皇帝的旨意,最後則是被賜死的大臣必須上一道謝恩折,這個時候才能正式去死。

    為什麼必須上謝恩折呢?一是防止被錯殺,二是確認被賜死者收到了皇帝的詔書,以便及時將處理結果反饋給皇帝,正所謂“人犯荷奉聖慈,領旨謝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努爾哈赤攻打明朝是因為個人的仇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