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rman124

    透過講同性戀,來講人性,以及世事的蒼涼,世態炎涼導致程蝶衣產生同性戀的傾向,這種同性戀是一種人戲不分的表現,練戲的苦,男扮女的無奈,世人的冷眼,變態老太監的侮辱等等與師兄段小樓的關心與保護形成鮮明的對比,加上在戲中扮演著名的愛情悲劇,使得程蝶衣的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而產生對師兄的情愫,然而悲劇的程蝶衣並不能為段小樓所理解,繼而兩人發生矛盾與分歧,最終在令華人悲痛的十年文革中走向決裂。導演試圖透過一個同性戀的故事來解釋中國曾經的時代悲劇,從晚清到文革,程蝶衣負荷著每一時代華人的傷痛回憶。表面看,正如段小樓所說,程蝶衣是人戲不分,但是從更深層次來說,則是人性的抗爭到無助,從掙扎到絕望的過程,這種悲劇是時代的動盪與冷漠所賦予的,所以你說這部電影有史詩性也不為過。儘管最後,文革結束了,但是程蝶衣支離破碎的人性再也無法復原,可見人怎可能在時代的悲劇下毫髮無損?或許,程蝶衣在段小樓的懷裡死去是他最後的歸宿了。這部電影是陳凱歌的巔峰之作,陳凱歌以善於發現社會冷角著稱,但是這部電影的劇本原型來自於臺灣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電影裡的結局是陳蝶衣的死換來了悲劇的終結,和觀眾的解脫,可是,在李碧華的書裡,程蝶衣並沒有死,在數年後,當兩個人再相遇時,段小樓告訴程蝶衣,他一直知道程喜歡他,這就讓故事始終籠罩在悲劇之中了,而悲劇的內涵則更為深刻,如果說陳凱歌揭示的是時代對人性的摧殘的不可抗拒感,那麼李碧華則像人們揭示人性在根本上的悲劇的不可抗性,人性永遠有著死角,誰也無法躲開。所以,電影的重點,不是戲,不是同性戀,而是時代與人性的思考。我始終都認為《霸王別姬》是中國自晚清至文革以來的一個時代註腳。鄙人的見解,僅供參考。我看過兩遍,沒看一遍,覺得思考就加深一層。

  • 2 # 三十年如流水

    一家之言,貽笑大方。

    “霸王別姬”這部電影現在來看,絕對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高峰,影片時間跨越了民國到文革結束,通過幾個小人物的恩怨情仇,展現了這段波瀾壯闊歷史。

    這部影片在我來看如果有什麼道理,那就是透過戲班班主關師傅之口的那句話,“從一而終”!他從小就教育孩子,做人,做藝,都要從一而終的道理。就是對事業,對感情的堅持。但這個道理在影片中是理想化的,很少人能做到的。所以這個道理就顯得這麼重要,這麼珍貴。

    劇情就不提了,從角色上分析下,從事業和感情兩方面說,對應了做藝和做人。

    程蝶衣,絕世名伶,擱現在就是歌星+影星+流量明星。藝術上秉持著從一而終的思想。他眼中沒有政治,沒有戰爭,沒有家國民族,只有藝術。他沒有自我,他是為藝術,為角色而活的,自身性別的模糊也是自此而來,人戲不分,角色才是他自己,藝術上要追求到極致。他的虞姬已臻化境,段小樓出演霸王,虞姬對霸王從一而終,他也要對霸王從一而終,所以說出了要師哥和他唱一輩子戲,差一年,差一天,差一個月,差一個時辰都不是一輩子的話。

    然而段小樓不是這樣,他好色,好賭,好鬥蛐蛐兒,唱戲只是養家餬口的手段,藝術上做不到程蝶衣那樣的“從一而終”,這才是兩人分歧的最大原因。霸王回營亮相,定走七步,他只走五步,就是偷懶。一句“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道盡了兩人對藝術上和感情上的差別。最後礙於形勢同意換角,和別人演的虞姬唱,就徹底的背叛的程蝶衣,他不是程蝶衣的霸王了。

    這裡多說一句,段小樓是師哥,對被母親遺棄的師弟程蝶衣的照顧是應有之義,師弟依戀師哥也是人之常情,兩人搭檔唱戲,我看大多是師兄弟的感情,同性戀人的感情沒有多少,不能稱之為愛情。只能說程蝶衣不喜歡女人,它本身就比女人更女人,比女人都漂亮,女人提不起他的興趣。程蝶衣愛的是戲臺上的霸王,換李小樓,張小樓其實一樣。段小樓不唱霸王了,娶媳婦了,他們之間就疏遠了,還要靠師傅說和。這有點像平時是無話不談的好兄弟,一起天天打球喝酒,但這哥們搞物件了,不出現了,然後就有點不適應了,只不過程蝶衣有點過頭。

    在感情上,程蝶衣並沒有做到“從一而終”,他真正的靈魂伴侶是袁四爺。按理說袁四爺這個人物是大家子弟,風度翩翩,原型來自民國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葛優演的不錯,但限於演員形象,角色本身不太令人信服。袁四爺懂戲,懂藝術,思想上能和程蝶衣形成共鳴,還能觸類旁通給他提出意見,他是吸引程蝶衣的。最重要的是袁四爺是真把程蝶衣當成了虞姬,而不是段小樓只把他當成師弟。所以程蝶衣喜歡和袁四爺一起吃飯喝酒。要說袁四爺從肉體上霸佔程蝶衣其實說不通,這是當年大家子弟的票友捧角兒的方式,礙於當時的思想或增加戲劇衝突才這樣處理,袁四爺就是一個欺男霸女的有錢人,在陳凱歌導演後來的“梅蘭芳”裡,這種情況就改變了,梅蘭芳與齊如山就是知己一樣的狀態。

    劇中人物在感情上能做到從一而終的,就只有從窯子裡出來菊仙小姐。這就很諷刺,“婊子無情,戲子無義”。程蝶衣這個戲子為救段小樓數次挺身而出,菊仙這個婊子也是一輩子處處維護自己的丈夫。這段感情是菊仙這輩子的堅持,但是在批鬥時段小樓背叛了她,這一下就打垮了她,一輩子的堅持完全沒意義了,選擇上吊自殺。

    三個重要角色,程蝶衣在藝術上,菊仙在感情上都做到了從一而終,但都是自殺的下場,段小樓兩頭都沒做到,也還活著,但最痛苦的就是他了,一開始的頂天立地到後來的苟且偷生,這就是當時時代框架下的人性的悲劇。(影片的後半部分才是戲核兒,但不能多說了。)

    不知不覺寫了很多,我太喜歡這部電影了,那種民國的京味兒,現在都拍不出來了。姜文的“邪不壓正”故事不說,場景和氛圍差的太遠,“Sunny燦爛的日子”能拍出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再往前就不行了。想到哪說到哪,其實這部電影裡有很多樸素的道理,比如“人活著,就要自個兒成全自個兒”,都是當時大眾質樸的價值觀,放到現在都是可以借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字的故事與來歷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