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貝飯菜
-
2 # 酹青史
事實上這次動員人數是關原之戰2倍的史上最大上洛,並不是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唯一一次上洛,在此之前還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623年,德川家光前往京都,領受天皇之命出任第三代幕府將軍(只是走個過場)。第二次是在1626年後水尾天皇行幸二條城時,三代將軍家光隨其父二代將軍德川秀忠一同參見。
至於為何第三次為何規模如此之大,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面子”。家光雖已在1623就任徵夷大將軍,但是幕府最重要實質性大權還是牢牢掌握在大御所(幕府將軍隱居後的稱呼)德川秀忠手中。由於沒有祖父的無上政治權威,也沒有父親的無比政治歷練;在其父秀忠去世兩年後的1634年,已全面掌控幕府、致力於大刀闊斧改革幕府的德川家光,迫切需要一次聲勢浩大的權力宣示,於是第三次上洛成為最佳的展現舞臺!
-
3 # 高老酒說歷史
在明治維新之前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正所謂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日本的諸侯大名視“上洛”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那麼什麼是“上洛”?日本的諸侯大名為什麼要“上洛”呢?究竟有哪些大名成功地進行了“上洛”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
一,“上洛”的前世和今生。我們知道,日本的文化深受盛唐的影響。那個時候,日本就是我們的小弟,因為這隻日本惡犬在白江口水戰中幾乎被唐朝的海軍團滅了!所以,日本對盛唐頂禮膜拜,就連自己的京都的設計也仿照當時中國的洛陽和長安的建築樣式,甚至還包括風水。日本的京都設計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側為洛陽的樣式,西側為長安的樣式。不過,日本的這個風水先生顯然只學了點皮毛而已,京都的東側洛陽部分修造成功而西側竟然因為是沼澤地而無法修建。於是,日本的京都有個別稱叫做洛陽。戰國時期,日本的諸侯大名割據一方,不服從天皇的管轄。他們為了稱霸武林,做一個霸主美夢,帶兵向京都“洛陽”進發的行動就叫做“上洛”。然而,他們“上洛”的目的並不是推翻天皇的統治,而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用天皇的名義來發號施令。說來說去,這樣的情節有點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這不就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嘛!德川家光固然英雄無敵,似乎更得益於他的家族的光環,我不想評說。
二,日本戰國時期較為有名的一次“上洛”行動:織田信長的奇襲。戰國時期,日本上洛成功的大名有大內義興,六角定賴,三好長慶和織田信長。今天,我們談一談織田信長的桶間狹奇襲戰。說起織田信長,我們就繞不開他的桶間狹奇襲戰。此戰讓織田信長一戰成名,並最終成就了他的“上洛”美夢,更成了日本戰國時代早期和晚期的分水嶺。
那時候,今川義元是日本東海道的一個實力派大名。他一邊擴軍備戰,一邊和實力不俗的大名結盟,如此一來,他成了亂世裡最為強大的那個諸侯。他擁有一支2.5萬人的軍隊,這支軍隊的規模在我們中國看來不怎麼的,可是,它在日本就非常了不起嘍,畢竟是個彈丸之地嘛!今川義元開始帶領著這支軍隊向京都進發,沿途又有軍隊相繼加入,這支軍隊的規模達到了四萬多人!而織田信長最多不過可以組織一支不到五千人的軍隊,唉,這個仗真的沒法子打,8:1啊!
有時候,冥冥之中真的似乎有天意,織田信長這一次恐怕是最為相信的。公元1560年5月19日,當今川義元率領大軍走進桶間狹這條狹長的峽谷時,老天爺竟然莫名其妙地下起了大雨。本來,自古以來,峽谷地帶就是天然的理想的伏擊地形,而滂沱大雨更是幫了織田信長的忙。他組織軍隊將今川義元的部隊截為幾段,分割圍殲。而今川義元更是被兩個小兵當場刺死,今川義元魂斷桶間峽!
原本,今川義元也許只是想路過織田信長的轄區而已。或許,天意難違,今川義元竟然就這樣走到了他的生命的盡頭!
三,織田信長的崛起!桶架峽戰役之後,織田信長名聲鵲起,快速崛起。而德川家康趁機擺脫了今川家的控制,和織田信長結盟。從此,織田信長開始對比鄰而居的諸侯國發動了進攻。最終,織田信長成了日本戰國時期最為強盛的“霸主”。
回覆列表
德川家光(1604年8月12日-1651年6月8日),江戶幕府第三代徵夷大將軍。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次子,母為淺井江。[1]慶長九年(1604年),出生於江戶城。祖父德川家康賜予他乳名“竹千代”,意思即成為第三代將軍。竹千代在出生後,立刻被帶離父母身旁而交由乳母撫養。
德川家光一生共有過三次上洛,第一次發生在元和九年(1623年),因為將軍宣下家光首次前往京都,所謂的將軍宣下,就是天皇任命家光出任將軍,這也是將軍權力來源的法理依據。第二次上洛發生在寬永三年後水圍天皇行幸二條城時,剛當上將軍不久的德川家光陪著大御所德川秀忠共同面君。
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時候的將軍還並不是全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因為在它的上面還有大御所也就是將軍他爸這個特殊的存在。
江戶幕府前期的武家政治是一種特殊的二元政治,將軍是政策執行者,而大御所是政策的制定者,雖然在德川秀忠和德川家光的時代這種角色劃分開始模糊,但幕府的兩大權力根源軍事指揮權和領知宛行權卻還是牢牢掌握在大御所德川秀忠手裡。
這種狀況直到寬永九年(1632年)德川秀忠去世才告結束,很明顯,德川家光的第三次上洛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的對權力的宣示。
作為江戶幕府歷史上自家康以來又一位大權獨攬的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光上洛的排場大的嚇人,光是隨行人員就超過了三十萬人。不僅遠遠超過了此前任何一次上洛,也超過了關原之戰十五萬的參戰人數,在歷史上也就決定豐臣家和德川家命運的大阪冬之陣足夠匹敵。但即使付出的代價是動員了幾乎所有大名參與一次非戰鬥行為,德川家光也要向全日本公示總大將的身份從他爸轉移到了自己身上的事實,武力的歸屬對於將軍來說何其重要可以說是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