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7047267884

    沒有什麼區別。關於宰相的稱謂,戰國時楚稱令尹,晉國稱正卿,其它國家為相國或丞相,趙惠文王以藺相如為相,以廉頗為將是人們所熟知的例子。秦在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官位最高,尊稱相國,通稱宰相。

    漢沿秦制,但漢武帝以後相位雖尊,權力卻逐漸變小。

    例如霍光以大將軍大司馬領錄尚書事,輔理國政,其權力遠在丞相之上。西漢末丞相改稱大司徒,太尉改稱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號為三公,亦稱三司,都是宰相,但到東漢光武帝時,“雖置三公,事屬臺閣”三公只處理例行公事,臺閣反而成了實際的宰相府了。

    三國時期魏文帝鑑於東漢尚書檯權力過大,把它改為外圍的機構,另設以中書監、中書令為首的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

    南北朝時皇帝鑑於中書省權力日大,又射以侍中為首的門下省,對中書省加以限制。這樣就形成了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制度,中書省取旨,門下稽核,尚書省執行,三省首長同為宰相,共議國政。

    隋朝改中書省為內史省,改侍中為納言。在其下設六部。

    唐朝沿隋制,但因李世民曾任尚書令,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僕射為宰相。

    高宗以後左右僕射不再參決大政。唐太宗又認為中書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輕易授人,常用他官加“參議朝政”、“參議得失”、“殘肢證書”之類的名義執掌朝政,行宰相之職,高宗以後執行宰相職務的稱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宋代簡稱“同平章事”,以“參知政事”為之副。

    宰相一般加封為大學士,如資政殿大學士等,又通常加宰相太師銜,像王安石、蔡京都被稱為太師,宋代又設樞秘院掌武事,其正副長官稱樞密使,副使。

    元朝為中書令,明廢丞相設內閣,其首輔與丞相相當,清沿明制,但無首輔制度,由輔臣或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但到雍正時設軍機處,大學士就沒有什麼實權了。

    宰相一詞最早見於《韓非子》但正式定為官號是在遼代,遼代中書機構是南北宰相府,各設左右宰相。

    參考王力《古代漢語》第三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45年的世界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