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月14日,8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三亞接受記者專訪,透露自己雖早已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但依然感到肩上責任重大。“第一件事是要做到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1200公斤。”“第二件事就是耐鹽鹼的海水稻培育。”
1
回覆列表
  • 1 # 龍族社

    提起袁隆平,估計大多數人都知道。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中國水稻新品種的培育、研發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帶領的水稻培育團隊,使中國的水稻由畝產300公斤上升到了畝產1000公斤以上。為解決華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民以食為天”,如今已88歲高齡的袁老,依然在為華人的米袋子默默付出著。這位受人尊敬的老院士,本來早該頤養天年,但卻一直放不下他的“孩子”“水稻”。4月14日,袁老稱,他將在未來兩年完成兩件事後退休。第一件事是:“做到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1200公斤”。第二件事是:“耐鹽鹼的海水稻培養”。這兩件事完成後,中國的水稻產量,將會上一個新臺,會讓華人的肚子得到更好的保障。

    兩年後,袁老也就90歲了,將跨入“90後”的行列。老人家為中國水稻操了一輩子的心,也該好好享受享受生活了。希望他老人家健康、長壽,安享自己“90後”的生活!

  • 2 # 湘子46

    2020~1930等於90,多少人到這個年紀己經享受多年,多少人己經黃塵遠去。袁老還在工作,還在奉獻。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讚譽的話毋須我多說,古語云“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袁老的貢獻,奠定了我們偉大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道路上的信心和力量。

    民以食為天。在舊社會,我奶奶帶著我父親,討過米。童年的父親下河塘摸魚蝦,曬乾,用一升乾魚蝦到地主家兌一升米。今天四五十塊錢一斤的乾魚蝦,兩三塊錢一斤的米,這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是農業現代化的收穫,這裡包含著袁老雜交水稻科研,攻關,推廣的成果。

    人是鐵,飯是鋼,一餐不吃餓得慌,小時候,我們家年年有荒月,勤勞節儉的父母,一年的辛勞還敷不住一家人的嘴巴,儘管夏天添南瓜,秋冬補紅薯,洋芋,麥子也加餐。春未夏初,總是一家人最艱難的日子,父母總是東家借米,西家借糧,而當時能有剩米餘糧的沒得幾家。沒吃早餐去唸書的日子,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雜交水稻在我們湘潭推廣是特別早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我們還小,生產隊就推廣了雜交水稻。把生產隊光照足,灌溉便利的壟田用來種植雜交水稻。那禾苗比常規稻又高又壯,蔸又大,穗又長,連我們小孩都曉得那是高產穩產的種。稻穀還沒收,社員就盼著那坵田的稻草生產隊能分給自家。那又長又粗的稻草幹後是農村鋪床的好料。·隨著雜交水稻推廣面積的逐年擴大,我家的荒月越來越短,。分田到戶後。當年我家夏,秋兩季收了一萬斤穀子。雜交水稻功不可沒。有糧豬也喂得好,有糧酒也飄香。糧足父母臉上也綻放了笑容。

    父親比袁老年輕四歲,生於一九三四年,他們一代人出生在國家災難深重的年代,戰爭和饑荒在他們的童年如影隨行。當他們成年後,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他們在黨的領導下,投身到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各行名業中去了。袁老來到了我們湖南搞農業,父親去了袁老家鄉江西萍鄉做礦業。在經歷了三年災難後,中央發出了,“大辦糧食,大辦農業”的號召。一九六二年,父親響應號召回到家鄉。從此在農村做了十幾年的生產隊長。袁老幹了一輩子水稻研究,保障了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的安全。父親種了一輩子水稻,養活了我們一大家子。沒有討米,沒有餓莩。父親六十八歲的時候跟我講,這年他下地春耕時,腳撥不動雨鞋。幾欲坐到水田裡,如果決定不再種地。過了三年,父親中風,半身不逐。那是2005年冬天的事,靠母親的照顧,又過了九年,2014年四月下旬父親棄養而去,終年八十歲。

    袁老,我想輕輕地喚您一聲伯伯。

    伯伯,2020不管兩事完不完成,您都應當退下來,休息,休息,你給了人民以溫飽,你給了國家以安全。你給了世界以傳奇。你給了後人以榜樣。

    生命是有限的,事業是無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去是時代永恆的召喚。您已經用自已長長的歲月做出響亮迴應。江山代有才人傳,事業繼起有後生。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徳,我認為“伯伯,您應當休息啦”!

    “請坐”!

  • 3 # 愛聊愛想有料有思

    4月14日,88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在三亞接受專訪時表示,他要趕在90歲之前做成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要做到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1200公斤。第二件事就是耐鹽鹼的海水稻培育。

    本來早可以退休頤養天年的老先生卻選擇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提高雜交稻畝產,更大程度解決世界人民的溫飽問題。這是袁隆平院士的立身處世信念的有力彰顯。

    袁隆平有哪些巨大貢獻

    袁隆平實現了國際水稻雜交界沒有做到,並且是最重要的一步:將水稻雜交理論完善並得以實現,證明了雜交水稻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這讓我想起了了不起的生物學家孟德爾,不斷嘗試和堅持,完成了所有人都做不到或放棄的事。

    做到有多難

    袁隆平從1960年瞭解到國外有其他作物或水果的雜交技術後,開始著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整整花了14年時間,期間經歷文化大革命特殊時期,不懈努力,終於在1974年成功培育了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

    但是他仍然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1997年他再次發起研究超級雜交稻,2007年他投入研究轉基因水稻,2017年他又著手研究海水稻,他一輩子都在努力讓世界上更多人解決溫飽。他做到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我在此借用《感動中國》給袁院士的頒獎詞表達對這位老人的極大尊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荏苒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樂福才是騎士拖入搶七大戰真正的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