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承接魏晉南北朝,下啟唐宋,與秦朝一樣,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朝代。對於選官制度而言,隋朝也是一個開創性的時代,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已不符合中央集權發展的需要,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應運而生。對於中學生而言,專業歷史論文太過於繁雜,反而讓學生對於這些知識點望而卻步,大家更願意看到一種通俗易懂的言語。這也是我收集資料總結隋朝選官制度的初衷。也希望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補充。
隋朝選官制度比較複雜,因為屬於承上啟下的時代,在隋朝既有向魏晉南北朝的舉薦制度,也有開科取士制度。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煬帝時期開創科舉制,從此科舉考試歷行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清末才被廢除。科舉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為歷朝選舉大批人才。所以,對於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我們就需要搞清楚其中大致的情況,而且,對於中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史會有巨大幫助。我們從考試生源、考試資格、考試時間、考試科目簡單講講隋朝的選官制度。
在隋朝,可以進入考試的人員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 中央以及地方學館的生源。
第二, 鄉貢,就類似我們現在所謂的社會考生,地方上推舉來的生源。
第三, 就是世家大族所推薦的人員。
因為隋朝是科舉制度開創時代,很多制度還不是很完整,世家大族力量仍然強大,隋文帝也是取北周而代之,也就是說楊堅曾經也是大家族之一。所以說呢,改革阻力較大,改革也就比較緩慢。除了正常的入學生源,以及社會真正有才能的人進行考試外,世家大族也會插手科舉。(誰叫人家投胎投得好呢)
在這裡注意的是:一類考生要參加學校的考試方能參加中央“省試”(尚書省),二類考生需要帶好自己的身份證明去當地官府報名,並且需要一定身份的人推薦後,才能進入“省試”。第三類,雖出生於世家大族,但是要做官,也是需要進行測試的。
所以說隋朝的選官制度上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考試成為選官的重要指標。魏晉南北朝側重於“推舉”,被推舉品評後你就可以入仕,只是官職大小的問題。但隋朝不管你身份如何,考試成績成為了比較重要的參考標準,將以往重德行變成了重考試。到了唐宋以後,選官就基本上是以考試為標準了,尤其是宋朝以後,廢除了推舉制度。
考試生源分以上三類外,而且對這樣生源還加以限制。
第一、 商人出身的人禁止參加考試。中國自古以來是農業立國,重農抑商是古代政府的共同政策,所以商人的地位比較低的,處於四民之末,隋文帝曾下詔說:“制工商者不得進仕。”
第二、 在祖父母或父母居喪期間禁止參加科舉考試。中國自古以來重視孝道,而且在隋朝考試科目中就有“孝廉科。”在家中有至親處於居喪是禁止一切娛樂、婚嫁的,否則你是不孝。科舉也在其中之列!
第三、 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必須具備真才實學。這個要求有點像是廢話,但對於當時來說,科舉考試處於初期,很多規章制度不夠完善,很多非具有真才實學之人容易混進官場,同時也為了防止世家大族把持政權。在隋煬帝頒佈的很多詔書中可以看出,他對士人的文學才能有著比較嚴格的規定和要求!
對於考試時間,《新唐書》中有這段記載:“貞觀二年,侍郎劉林甫言:‘隋制以十一月為選始,至春乃畢’。”可以看出,隋朝考試時間為當年的十一月到第二年的春天,有三四個月時間,時間跨度比較長,而且,隋朝是每年舉行一次,這個比較規律。
對於隋朝的考試科目問題,因為屬於開創時代,科目不是很規律,在文帝時期開創“二科”。在煬帝時期開創過“十科”以及“四科”。但還是有常考科目。
第一:秀才科。主要考方略學。這個方略學主要是考對策。例如:官方給出“綏靖邊境”,要你寫出相關對策。所以秀才科題目相對較難,但是士人都以入取秀才為尊,秀才及第者在隋朝人數相對較多的。
第二:孝廉科。文帝時為孝廉科,在煬帝時改為明經科,但所考試的內容並未改動,主要是考儒家四書五經。但由於魏晉以來儒家地位下降,明經科報名人數不如秀才科,那麼所取人數也比較少。
第三:就是進士科。隋煬帝創立,這也已經是公論了。但是由於在隋朝存在時間較短,所錄取人數不多。主要是考策問,這就有點像秀才科,但是不同的是,策問是考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建言獻策之類的,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定性。
隋朝的選官制度,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隋朝,沒有廢除以往舉薦推官的同時,加強了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標準的模板。削弱世家大族的舊勢力,增加寒門士族的力量。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因為這是新型選官制度,很多地方不夠完善,所以貴族仍然能夠插手科舉,選取他們自己的官員。所以,以後各朝各代在隋朝選官制度上不斷的進行增減,不斷的進行完善,從而限制舊貴族力量,不斷加強中央權力。尤其是宋代,廢除推舉制度,完全看考試成績,從而將選官權力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加強了中央集權。
隋朝承接魏晉南北朝,下啟唐宋,與秦朝一樣,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朝代。對於選官制度而言,隋朝也是一個開創性的時代,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已不符合中央集權發展的需要,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應運而生。對於中學生而言,專業歷史論文太過於繁雜,反而讓學生對於這些知識點望而卻步,大家更願意看到一種通俗易懂的言語。這也是我收集資料總結隋朝選官制度的初衷。也希望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補充。
隋朝選官制度比較複雜,因為屬於承上啟下的時代,在隋朝既有向魏晉南北朝的舉薦制度,也有開科取士制度。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煬帝時期開創科舉制,從此科舉考試歷行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清末才被廢除。科舉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為歷朝選舉大批人才。所以,對於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我們就需要搞清楚其中大致的情況,而且,對於中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史會有巨大幫助。我們從考試生源、考試資格、考試時間、考試科目簡單講講隋朝的選官制度。
在隋朝,可以進入考試的人員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 中央以及地方學館的生源。
第二, 鄉貢,就類似我們現在所謂的社會考生,地方上推舉來的生源。
第三, 就是世家大族所推薦的人員。
因為隋朝是科舉制度開創時代,很多制度還不是很完整,世家大族力量仍然強大,隋文帝也是取北周而代之,也就是說楊堅曾經也是大家族之一。所以說呢,改革阻力較大,改革也就比較緩慢。除了正常的入學生源,以及社會真正有才能的人進行考試外,世家大族也會插手科舉。(誰叫人家投胎投得好呢)
在這裡注意的是:一類考生要參加學校的考試方能參加中央“省試”(尚書省),二類考生需要帶好自己的身份證明去當地官府報名,並且需要一定身份的人推薦後,才能進入“省試”。第三類,雖出生於世家大族,但是要做官,也是需要進行測試的。
所以說隋朝的選官制度上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考試成為選官的重要指標。魏晉南北朝側重於“推舉”,被推舉品評後你就可以入仕,只是官職大小的問題。但隋朝不管你身份如何,考試成績成為了比較重要的參考標準,將以往重德行變成了重考試。到了唐宋以後,選官就基本上是以考試為標準了,尤其是宋朝以後,廢除了推舉制度。
考試生源分以上三類外,而且對這樣生源還加以限制。
第一、 商人出身的人禁止參加考試。中國自古以來是農業立國,重農抑商是古代政府的共同政策,所以商人的地位比較低的,處於四民之末,隋文帝曾下詔說:“制工商者不得進仕。”
第二、 在祖父母或父母居喪期間禁止參加科舉考試。中國自古以來重視孝道,而且在隋朝考試科目中就有“孝廉科。”在家中有至親處於居喪是禁止一切娛樂、婚嫁的,否則你是不孝。科舉也在其中之列!
第三、 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必須具備真才實學。這個要求有點像是廢話,但對於當時來說,科舉考試處於初期,很多規章制度不夠完善,很多非具有真才實學之人容易混進官場,同時也為了防止世家大族把持政權。在隋煬帝頒佈的很多詔書中可以看出,他對士人的文學才能有著比較嚴格的規定和要求!
對於考試時間,《新唐書》中有這段記載:“貞觀二年,侍郎劉林甫言:‘隋制以十一月為選始,至春乃畢’。”可以看出,隋朝考試時間為當年的十一月到第二年的春天,有三四個月時間,時間跨度比較長,而且,隋朝是每年舉行一次,這個比較規律。
對於隋朝的考試科目問題,因為屬於開創時代,科目不是很規律,在文帝時期開創“二科”。在煬帝時期開創過“十科”以及“四科”。但還是有常考科目。
第一:秀才科。主要考方略學。這個方略學主要是考對策。例如:官方給出“綏靖邊境”,要你寫出相關對策。所以秀才科題目相對較難,但是士人都以入取秀才為尊,秀才及第者在隋朝人數相對較多的。
第二:孝廉科。文帝時為孝廉科,在煬帝時改為明經科,但所考試的內容並未改動,主要是考儒家四書五經。但由於魏晉以來儒家地位下降,明經科報名人數不如秀才科,那麼所取人數也比較少。
第三:就是進士科。隋煬帝創立,這也已經是公論了。但是由於在隋朝存在時間較短,所錄取人數不多。主要是考策問,這就有點像秀才科,但是不同的是,策問是考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建言獻策之類的,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定性。
隋朝的選官制度,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隋朝,沒有廢除以往舉薦推官的同時,加強了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標準的模板。削弱世家大族的舊勢力,增加寒門士族的力量。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因為這是新型選官制度,很多地方不夠完善,所以貴族仍然能夠插手科舉,選取他們自己的官員。所以,以後各朝各代在隋朝選官制度上不斷的進行增減,不斷的進行完善,從而限制舊貴族力量,不斷加強中央權力。尤其是宋代,廢除推舉制度,完全看考試成績,從而將選官權力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加強了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