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sunny看電影

    由波蘭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拍攝的電影《鋼琴家》是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而改編。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第55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和第2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波蘭斯基的作品堪稱經典。《苔絲》《唐人街》在中國擁有廣大觀眾。用了三年時光精雕細刻的《鋼琴師》是一部私人小說性質的表現猶太人集中營的電影。二戰時,波蘭斯基被無情地捲入了時代風暴,受盡磨難,最終,他獨自一人逃離波蘭的集中營頑強地活了下來。這個年屆七旬的老人,垂暮之際,回首往昔,直面60多年前那場人類浩劫和自己記憶中的巨大傷痛,波蘭斯基推出力作《鋼琴家》。非常值得一看的優秀影片。

    電影主人公史標曼(艾德里安•布洛迪飾)是波蘭一家電臺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史標曼和家人被迫分離,天各一方,音信全無,而史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倖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史標曼直到俄軍解放波蘭。

    影片主角是猶太人,青年時代就成為享譽波蘭的鋼琴演奏家,每天在波蘭電臺向全華人民傳遞藝術的享受,直到德華人一夜間佔領波蘭。猶太人被迫戴上大衛星的袖標,禁止在人行道上行走,禁止去餐館和公園,直到最後,無可避免地被趕到城中央幾個高牆圈起來的集中營,面臨滅頂之災。在集中營裡,鋼琴師一家飽受折磨,被送上前往更加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的火車,只有鋼琴師一人在別人幫助下得以倖免,卻從此與親人生死相隔。他做苦力,幫助抵抗力量傳遞武器,直到在朋友幫助下逃離集中營。在故友——一對日爾曼演員夫婦的幫助下輾轉藏匿在德華人的街區中心,靠日耳曼友人的幫助存活下來,直到藏身之地被摧毀,他被德國高階將領發現。他用音樂打動了這位熱愛藝術深知大勢已去的納粹,並在他的幫助下獲得了食物和衣服,直到波蘭解放,藝術家重返舞臺。 導演運用嫻熟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人類歷史上的一段沉痛的故事,真實而又細膩,像很多描寫二戰猶太人電影一樣,《鋼琴師》也是最大限度地表現納粹對猶太人的血腥暴力,編劇在改編劇本時曾經質疑導演謀殺場景是否太過於血腥,波蘭斯基回答:你沒有看去年夏天我加利福尼亞的家,我知道什麼是流血。導演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使得他只能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去表達自己對戰爭的譴責和痛恨,對猶太人民的同情和憐憫,影片以一個深受其害的著名鋼琴家的生活經歷來演繹主題,凸顯出災難中的偉大人性,如自始至終幫助鋼琴家的那一對日爾曼演員夫婦、集中營裡素不相識的患難兄弟對鋼琴家的照顧及影片最後那位德國納粹軍官對鋼琴家的解救,都表現了導演的人道主義關懷,他對人性深處的善良、同情、憐憫、正義等這些人類閃光點有著深刻的體驗和全新的把握,對影片中的大小人物都極力表現豐富的內心世界。影片大量使用近景和特寫表現主人公內心的屈辱、憤恨、隱忍及對自由和藝術的嚮往,鏡頭柔和的光暈輕輕撫摩鋼琴師憂鬱的面龐,他時而緊張冷靜地關注著橫式遍野的馬路,時而忍耐旁觀生命在瞬間破碎,時而想警犬般聆聽窗外的槍炮聲。影片多次運用特寫鏡頭展現主人公靈動的手指如精靈般在黑白相間的琴鍵上自由跳動,美妙的音樂旋律緩緩飄蕩,充斥著觀眾耳膜,陶冶著人們心靈。我們的鋼琴師優雅的沉浸於鋼琴的藝術之中,然而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聲中終止了,拉開了殘酷戰爭的序幕。溫暖的大家人,開始為了藏錢而展開了激烈爭論。然而誰又知道,能夠這樣爭論還是幸福的。被迫離開原來的居住地後,真正的災難開始了,而鋼琴師的愛情事也隨風而逝了。面對一層層高高的圍牆,面對沒有緣由的被殺,面對飢餓,面對納粹的罪惡,自己卻無能為力,飾演鋼琴師的那個瘦削冷峻憂鬱的演員完美地塑造了這一個角色,他慣用壓抑冷靜的眼神窺視世界,觀眾跟從主人公的視角看到在街上不停尋找丈夫的老年婦女;那個被鋼琴師從牆洞裡拽出來卻已經死去的孩子;那個只問了一句去哪就被殺死的無辜女人。影片有許多令人難忘的辛酸場景,比如,影片開始剛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兵的皮鞭下強顏歡笑奏起歡快的樂曲,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德國兵偏偏從人群中挑出一個極其苗條高挑的年輕漂亮女人和一個又矮又黑的中年男人共舞,讓一個老太太和一個小男孩共舞,還要他們踏著歡快的節奏跳著舞步;令人髮指的是拒絕向德華人起立鞠躬的殘疾老人竟然被從樓上連人帶輪椅掄起扔出窗子活活摔死在路上;集中營廣場上哪位年輕女人依偎在丈夫身邊不住地喃喃自語:“我為什麼要那麼做?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原來為了躲避德國納粹的搜查,女人捂住哭喊的嬰兒,結果孩子窒息而死,女人陷入深深地自責變得半瘋半傻。這些實錄似的場面激起了觀眾的滿腔怒火。當然導演在影片中一方面譴責怒斥法西斯的慘無人道的罪惡行徑,一方面謳歌苦難的猶太民族機敏、善良、柔軟的情懷,運用動人的細節表現他們對自由快樂生活的追求,集中營裡在生離死別之際,鋼琴家的教授父親掏出所有的20元錢買了一塊糖,小心翼翼地切成了六塊,大家每人一塊含在嘴裡,此時鏡頭從每個人的臉上掠過,大難來臨,一家人仍然緊緊地聚在一起,用一塊糖緩解沉重的壓抑,同時也是對幸福生活的溫暖回憶,真是觸目驚心的一幕場景。新年夜,皮鞭下猶太苦力們高昂著頭顱歡快地唱起新年頌歌,雖在嚴密地監視下被迫而歌,卻不見悲涼,只見希望,給人以無盡的力量。在藏身之地,鋼琴師意外地發現了一架鋼琴,他雖然不能出聲,但他卻將手指懸在鍵盤上盡情演奏,沉入到純粹而美好的藝術世界,彷彿Teana之音。正如《鋼琴師》的片頭語:“音樂是他一生的熱情,求生是他生命的傑作。”鋼琴師用音樂與強權進行著默默地對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高地真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