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碗魚丸粗麵295
-
2 # 陽輝881
一切生命都取決於碳14,所有生命都有碳14,碳基生命要在碳14指引下生存。地球沒有碳14,碳14來源於外太空。碳14說要單細胞就成就微生物。碳14說要雙細胞,就成就今天細胞多樣性。碳14說要有恐龍,所以恐龍變成龐大身軀。碳14說要有哺乳動物,就有猿人,直立人,洞穴人,即現代的定居人AB型,定居人B型,定居人O型。七八百年前,碳14異常上升,帶來世界性文藝復興。世界從此走向以科技時代,現代科學技術就是由碳14增加開始。現代科學技術是走到盡頭了。新的碳14又要開始啟動,應該是發現碳14這塊新的軟體新大陸,離開舊的硬體地球碳基生活模式。
-
3 # 滬生泉
恐龍是怎麼來的 什麼時候出現的恐龍
由柔軟無骨的生物演變出具有體內骨架的魚類,魚類又演變成了在陸地上行走的兩生類,並接著演變出爬行類。這其中一支爬行類動物演化為初龍類。
在古代期間大約五億七千萬至二億四千八百萬年前,首先由柔軟無骨的生物演變出具有體內骨架的魚類,魚類又演變成了在陸地上行走的兩生類,並接著演變出爬行類。這其中一支爬行類動物演化為初龍類。
最早的恐龍是體型較小的兩足行走食肉類,但是大型四足行走的食植類也在三疊紀末進化出來了。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恐龍分化出一大批大型和小型的肉食類、笨重的食植類,小型的快速移動的食植類,以及其他帶有大型骨板、角、甲板和錘的防禦器官的類群。
所有的恐龍都是由初龍類的槽齒目起源的,對於恐龍四肢直立行走的解釋是,最早的初龍類生活在高原上,個體為小型或中型的食肉類動物,由於捕捉獵物需要敏捷的奔跑,所以,初龍類發展出不同的姿勢,其中成為恐龍的一支就慢慢直立四肢。
為了捕獲獵物,速度特別重要,透過前肢將身子抬起從而使尾巴作為平衡器有效地達成站立姿勢。整個身體以腰帶為樞紐,發展成為爬行動物形態特殊的恐龍類。大約在三疊紀早期就完成。
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的時代,恐龍時代(恐龍的鼎盛期)中生代:顯生宙第二個地質時代,指的是介於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時代,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的時代,地質學上分為3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稱為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蟲類統治地球最鼎盛的時代。
其中代表動物恐龍,出現於三疊紀晚期,鼎盛於侏羅紀、白堊紀中期,滅絕於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由於當時地球上最繁盛的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就是恐龍(統治地球時間長達約1.6億年之久),故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
回覆列表
恐龍的起源仍然是一個待解之謎。大部份古生物學者認為它們直接的或者間接的演化自三疊紀早期或中期的祖龍類。有一派學者堅信恐龍的三個目具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型,而且是由單一的槽齒類族群演化而來。
另一派則宣稱恐龍是由三疊紀早期或中期的槽齒類演化成二個系譜家族。Norman在1985年提出最早祖龍類顯然生活在高原地區,是一種小型的中型的食肉類。
這些祖龍類發展不同姿態,以便更為敏捷的奔跑移動來捕捉獵物。這樣同時給它們一個機會成長為大型的掠食者。當這種掠食者經由發展出直立的姿態,使其四肢直接銜接在軀體正下方時,能改善其移動的行為,它們就具備了快速奔走的潛力。對捕捉獵物而言,速率特別重要。而最高的速率將會經由使用碩長的後肢使軀離地而撐起;前肢抬舉起來,而使用尾巴做為平衡之用而能夠有效的達成。整個體軀將會以腰帶做為轉折樞紐,而發展出改進的構造型式。而這些發展過程,推算在中三疊紀早期演化完成。
最早的祖龍類形貌將會非常近似於派克鱷類。在派克鱷中,頭骨相當碩大,牙齒深埋具有非常尖銳的鋸齒邊緣。同時在眼眶之前頭骨前方有一個眶前開孔。這個特徵與恐龍類相類似。
派克鱷是一種小型的槽齒目類,以四足匍匐爬行。他的後肢比前肢要長,同是具有一個長而強健的尾巴。它是極為活躍的掠食者。推定在晚三疊紀的早期(大約二億零五百萬年前),類似派克鱷的一支祖龍類必然演化發展出第一隻食肉的恐龍老祖先。
另一種觀點認為,恐龍及現生爬行動物的共同祖先,是像蜥蜴一樣的小型動物,名叫“楊氏鱷”,約30釐米長,走起路來搖搖晃晃,靠捕捉蟲子為生,它們的後代明顯分出兩支,一支是繼續吃蟲子的真正的蜥蜴,另一支是半水生的早期型別的初龍。其中後者,也就是早期型別的初龍,與恐龍有較為可靠的親緣關係。
那時的初龍是什麼樣子呢?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它的代表--植龍吧。只需瞧上植龍一眼,就會明白它的外貌與鱷魚像極了,同樣是鎧甲護身,就連頭骨上也有鱷魚一樣的坑窪。主要差異是植龍的鼻孔靠近雙眼,而鱷魚的鼻孔位於頭的最前端。植龍與鱷魚一樣是肉食動物,而它們的親族也有演變成植食性動物的,但無論是吃葷的還是吃素的,早期的初龍類動物,身上都長有骨甲,身後都拖著一條粗大有力的尾巴,它能在碧水潭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提高划水的速度,那時的初龍還進一步改變了身體的結構,後肢增長,加粗,成為水中的推進器。逐漸地,腿移到了身體下方。腿的位置變動和後腿的加長,對這類動物取得生存優勢是非常重要的。
後來,氣候變得更加乾燥了,這些動物被迫移往陸地上生活,感覺到長短不齊的四條腿走起路來特別彆扭,於是改用兩條後腿行走。長而粗大的尾巴這時正好起到平衡身體前部重量的作用。由於姿態的改變,它們的步幅加大了,運動速度也提高了許多,這是向恐龍演變邁出的關鍵性一步。
不過,在早期的初龍類動物身體條件尚不完善,還不太適應陸地生活的時候,其大部分時間還是生活在水中,以免受到別的動物的驚擾。一旦身體結構更加完善,真正的恐龍便出現了!這類新的,富有生氣的動物在陸地上向似哺乳動物發起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