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師黃繼斌
-
2 # 外星人彩虹
我是之前一直是低血壓80/60,2年前開始我吃了1年多的當歸、三七粉,現在血壓110/80,多次測量都正常。
配方:
當歸750克、三七500克、西洋參200克一起打粉攪均,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湯匙約8克左右。
-
3 #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先來和大家說說低血壓的概念。
所謂低血壓,就是成年人上肢血壓低於90/60mmHg,按照病因,可以分為生理性低血壓和病理性低血壓。
1.生理性低血壓指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壓測量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沒有任何症狀,長期以來,系統器官也沒有缺血缺氧等情況。
2.病理性低血壓就不一樣了,除了血壓降低以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狀以及某些疾病。
其次,沒有任何疾病原因導致的低血壓,稱為原發性低血壓,一般多有頭暈、乏力、心悸等症狀;由某些疾病導致的低血壓稱為繼發性低血壓,如出血、腹瀉、過敏、腫瘤等都是繼發性低血壓的原因;當然,高血壓病人吃多了降壓藥也會出現低血壓的情況。
少數繼發性低血壓起病急驟,如大出血,過敏等。多數繼發性低血壓起病緩慢,可逐漸加重,多繼發於嚴重的肺結核、惡性腫瘤、營養不良等慢性病後。
這種低血壓患者需要治療嗎?分情況,生理性的低血壓,沒有任何臟器受到影響,日常生活也沒有症狀,自然就不需要治療。而且生理性低血壓還有一點好處,那就是較低的血壓減輕了心血管的負擔,將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下降。
病理性低血壓要明確是否存在繼發因素,也就是一定要找到導致低血壓的幕後兇手,這才是關鍵。
原發性低血壓患者不主張用藥物治療,因為升壓藥副作用比較大,而且,原發性低血壓大多是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調節而改善的。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引起低血壓的因素,如失眠、飲水過少、偏食、緊張等,我們可以先避免這些誘因,再看看血壓的變化。
-
4 # 中醫奇穴埋線
低血壓雖然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其實對人體也有著相當多的危害比如導致頭暈目眩甚至是昏迷,我們就來看一看低血壓如何進行自我解決。
【1】增加營養
合理搭配飲食,加強自身的營養,攝入充足的食物,且可以適當的增加一些鹽分,也可以適當的補充氣血,多喝熱水。
【2】適量運動
常進行適當的運動,可以調節神經系統,增強心血管功能,改善低血壓的症狀。是在進行適量的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全面的體檢,再聽從醫師的囑咐下,以及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鍛鍊,這樣會相當安全。
【3】適當吃膽固醇高的食品
低血壓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用膽固醇較高的,高血壓的患者一定要少吃膽固醇較高的食物,這一點恰恰相反。
-
5 # 仁愛堂國醫館客服劉園園
怎麼預防餐後低血壓:食物溫度不要過高,注意混合飲食,不要只吃含有澱粉或者是葡萄糖的食物,吃完飯以後坐一會。
回覆列表
一般認為成年人上肢動脈血壓低於12/8 kPa(90/60mmHg)即為低血壓。
慢性低血壓分為幾種:
一、體質性低血壓
與患者的體質瘦弱,遺傳等因素相關,其血壓長期處於低位,輕者可無任何症狀,重者出現精神疲憊、頭暈、頭痛,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明顯。
二、體位性低血壓
與患者的體位變化有關,其主要特徵是,在改變體位為直立位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同時伴有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噁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等低灌注狀態。
中醫中雖然沒有低血壓這個病名,但是中醫可以針對低血壓引起精神疲憊、頭暈、頭痛,甚至昏厥進行辯證施治,透過調節人體的陰陽氣血的平衡,來使一個人迴歸陰平陽秘的正常狀態。
一般來說,低血壓的中醫治療,可參看中醫中“氣虛虧虛”證或“腎精不足”證的治療方法。
氣血虧虛證(無腰膝痠軟):頭暈目眩,勞累則甚,氣短聲低,神疲懶言,面色㿠白,唇甲不華,心悸少寐,飲食減少,舌淡胖嫩,舌邊有齒痕,苔少或苔薄白,脈細弱。
首選八珍丸。
腎精不足證(有腰膝痠軟):頭暈而空,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健忘耳鳴,腰痠遺精,齒搖發脫。
偏於陰虛內熱,煩熱口燥,舌嫩紅,苔少或光剝,脈細數:左歸丸。
偏於陽虛,四肢不溫者,形寒怯冷,舌質淡,脈沉細無力:右歸丸。
八珍丸,左歸丸,右歸丸都很是很容易買到的OTC成藥。
茶飲的話,推薦的是,生脈飲茶。
以生脈飲方為主治療長期低血壓在中醫臨床中已經有了比較漫長的歷史,有了比較多的臨床研究文獻。
其中全部是藥食同源的中藥,所以也比較安全。
下面簡單說說生脈飲茶的製作方法。
將太子參,麥冬,五味子,按照10:15:6這個比例打成粉末。
裝入袋泡茶中,每袋9克。
然後,將袋泡茶放入茶杯中。
倒入滾燙開水,蓋住杯蓋。
待,水轉溫後,即可徐徐服用。
在生活上,對於體質虛弱者需要均衡膳食,合理補充營養,適度加強體育運動,如果年紀比較大了,可以選擇太極拳、散步、健身操等強度適中,節奏比較慢的運動。三餐不宜過飽,只吃七分即可,避免太飽導致迴流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出現低血壓。
高血壓患者,如果在服藥後,經常出現血壓偏低,建議聯絡醫師,重新調整給藥方法和劑量。
總之經過系統調節,以及改良生活方式,就能減少低血壓的發生,減輕低血壓所帶來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