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個現象真的是很搞笑……我本身是一個不太喜歡去任何網紅景點和展覽的人,感覺沒什麼意思!沒什麼內涵!因為各大網紅展的佈置、裝置都差不多 有一次被朋友強行拉去了,我的媽呀,清一色全是網紅在裡面瘋狂拍照!拍照姿勢、拍照方位都類似!而且某幾個背景,還要像景點一樣【排隊拍照】,其餘人就看著排到的人,在那裡做作擺拍、凹造型,也習以為常(但我本人真的覺得尷尬爆炸了!)
6
回覆列表
  • 1 # 心理學追隨者和實踐者

    人最重要的是差異性!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有人是為了獲得關注,有人是對美的欣賞,有人或許僅僅是為了跟風甚至是找存在感。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價值觀,何必去管別人!所以可能我沒有給到你滿意的答案,但是我想這也是一種觀點。

  • 2 # 大漂亮影記

    說真的,現在的小姐姐們去看個展挺不容易的。

    看展前,要篩選出時下最火的高逼格展覽,提前幾天研究和練習“藝術展打卡的正確拍照姿勢”,琢磨時尚又不失藝術感的服裝搭配;

    看展時,要畫上眼影眼線睫毛高光腮紅一個不落的精緻妝容,尋找背景、光線、構圖都完美的展區,拍上數百張照片;

    看展後,還要花幾個小時選片、P圖,再絞盡腦汁配上雞湯文案。

    一套流程下來,可能比認真看展還累。

    如今娛樂活動這麼多,專業攝影機構也不少,為什麼眾多小姐姐們卻要費盡心思去藝術展打卡?當然是因為——花幾十塊錢就能與藝術品合影,這簡直是展現自己不凡品味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了。

    因此,如果有人約你週末去看展,先別高興是自己的審美征服了對方。說不定,對方只是缺個拍照的。

    如你所說,許多展覽都變成了攝影棚,一種以拍照為主要目的的展覽也就應運而生了,它們通常都被稱為“網紅展”。

    這種展覽並沒有什麼“高雅的傳統藝術”或“看不懂的當代藝術”,而更像是一種超現實的場景展示。強烈的色彩,或鏡面、光影、VR的運用,會在第一眼讓人獲得視覺衝擊,因此也成為拍照的絕佳場所。但這也幾乎是展覽所能提供的全部樂趣。

    “網紅展”誕生於美國,“冰淇淋博物館”就是這類展覽的先驅者。在這個展覽內,沒有任何展品介紹,只有大量用於自拍的甜品裝飾,例如大型甜筒、彩虹糖泳池、巨型棒冰等。

    策展人馬耶利斯·邦恩直言,自己熱愛自拍,冰淇淋只是一個隨便的想法,因為大多數人都有一個放肆吃甜品的夢。

    如今,這個“冰淇淋博物館”已經有50多萬人次的門票銷量。

    TeamLab的“花舞森林”則可以說是國內“網紅展”的先行者,這個展覽其實是一種多媒體全包裹式的投影體驗。觀眾近距離凝視、伸手觸控或踩踏花朵,都會影響花的誕生、綻放乃至凋謝枯萎。

    創作團隊本無意做一個“網紅展“,卻因為夢幻、炫目的畫面歪打正著,戳中了無數自拍愛好者的心。

    團隊主創之一鬆本明耐說:“展覽中的花瓣會消散,它象徵著人類介入自然生態導致動物滅絕。然而在這個大型的自拍現場,多數人只顧著驚歎它的美,卻完全感受不到這層含義。”

    “花舞森林”的成功,讓更多“網紅展”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只不過這些展大部分都沒有什麼深刻內涵和反思,它們的地址通常在某商場,只要堆砌甜品、火烈鳥、大理石、熱帶植物、粉紅色等等INS熱門元素,就能搖身一變成為“打卡聖地”,也成了商場的引流工具。

    與商業和時尚走得較近的藝術家村上隆和草間彌生,他們自帶高逼格和高流量,自然也就成為“網紅展”的熱門人選。在深圳、廣州、上海等國內一線城市,常常能看見二人的展覽在某商場或新建樓盤展出,吸引無數人“打卡”。

    然而最近,這些展覽卻被爆出是未受許可、甚至展出贗品的“假展覽”。

    其實,把展覽變成“高逼格拍照打卡聖地”,無疑與藝術的本質背道而馳。

    好的藝術往往能以感官感知的形式帶給人某種啟發,讓你回溯起自己曾經有過卻未必留意過的某種感官體驗,或是挑戰你的既有認知,讓你產生新的感官意識。

    如同哲學家李澤厚所說:"看齊白石的畫,感到的不僅是草木魚蟲,而能喚起那種清新放浪的生活的快慰和喜悅;聽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感到的也不只是交響樂,而是聽到那種如托爾斯泰所說的:俄羅斯的眼淚和苦難,那種動人心魄的生命的哀傷。”

    打扮精緻,追隨網紅那些低頭沉思、含羞閉眼、高冷側顏的“看展拍照套路”,只不過是一種對流行美的模仿。

    當看展變成拍照,真正重要的是別人眼中的自己美不美,哪裡還有空去感知藝術?

    好在想要獲得良好的藝術體驗,不一定要去看展。如果你討厭把藝術輕浮地看成“拍照背景”,那你一定會喜歡《藝術的力量》。

    這本書在開篇用畢加索的一句話點明瞭主題——“藝術很危險,沒錯,它從未純潔過。如果它純潔,那就不是藝術。”也就是說,藝術的使命,不僅限於傳遞美,更是要破壞陳腐與乏味。

    在這本書裡,你可以看到卡拉瓦喬如何將自己的臉畫成被割斷的頭顱,用藝術將自己的人頭奉上;你也可以看到梵高如何用急躁和狂喜的情緒描繪蓬勃的自然,最終卻被自己的作品窒息而死。

    從《大衛與歌利亞》到《格爾尼卡》,這本書用八件非凡的傑作展現了八位藝術家在極端壓力下創造出的雄心壯志的作品。他們用這些作品表達自己的信仰——藝術可以凌駕於令人愉悅的原則之上,藝術可以改變世界。

    如果你對當代藝術也充滿好奇,卻苦於看不懂,島主推薦你讀《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你會發現極簡主義、宜家風格,甚至被眾人模仿的“網紅INS風”,背後都有不少當代藝術的痕跡。

    或許有人會說,我看展就是為了週末放鬆,拍點好看的照片不行嗎?何必弄得這麼累,非要去較真什麼藝術的本質?

    沒錯,有人已經認為,隨著螢幕長大的年輕一代,早已無暇消化那些沉重的文化,適合拍照、講究“出片率”的“網紅展”就是屬於年輕群體的“夢境和精神庇護所”,是“平民化公共藝術”。

    然而,如果真像“網紅展”所展示的那樣,擁有甜品、好看的攝影棚,能拍出一張張像網紅般的照片就是年輕一代的“夢想”,這樣的自己,難道真的不是被看輕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停車場員工崗位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