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家長說自己小孩讀書不行就是手機,是手機遊戲害了他。我這裡有個凝問了?80-90年代那個年代沒有手機遊戲玩,讀書不行人照樣不行,他們去田裡山上稿這個搞那個的,反正沒有遊戲玩就有其他的取代,我們那97級文科二個班高考剃光頭。 發現讀書厲害的人都很自律,那些人該玩的照樣玩,改學習的時候就學習,這個應該本人,家長,學校引導的結果吧。大家怎麼看?
9
回覆列表
  • 1 # 季海波講師

    玩手機遊戲不是讀書不好的充分條件,它們之間不是對立關係。我一個朋友的孩子,是個學霸,同時也是個遊戲高手,所以不能簡單歸結為學習不好就是玩手機的緣故。

    凡事亦有度,無論好壞。手機本身沒有過錯,它只是個工具,和菜刀一樣,可以切菜,也可以殺人,關鍵看如何去用。以我家初二的孩子用手機的經驗看,只要適度,就不會荒廢時間,影響視力,甚至導致精神空虛。現在手機解決了學習及溝通上的很多問題。比如:查詢資料、瀏覽新聞、班級作業、同學聯絡、出門導航等等,非常方便,只是不能過度沉迷於手機,至於度的把握,每個孩子情況都會有所不同,一般一天一小時之內即好。

    至於讀書不好的原因,千差萬別,有遺傳因素,有家庭氛圍因素,有學校教育因素,有成長早晚因素等等。本身就是個愛學習的孩子,這樣的家長當然有福了。如果孩子不愛學習,家長就一定要仔細分析原因,和老師,甚至專家探討,有的放矢去引導,這也是因材施教的道理。父母的實際行動往往是孩子的真實榜樣,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會高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早晚會上去。但如果家長都整天抱著手機,期待孩子熟視無睹是不可能的。

    不為物役,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

  • 2 # 圍雪夜讀

    小孩讀書不行是玩遊戲手機引起的嗎?

    1958年,社會 心理學家海德提出了“歸因理論”,試圖透過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從而推匯出行為產生的原因。

    後來H.凱利提出三度歸因理論,是凱利在吸收了海德的共變原則的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多是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歸因的。凱利認為,人們在試圖解釋某人的行為時,可能用到三種形式的歸因:歸因於行為者,歸因於客觀刺激物(行為者對之做出反應的事件或他人),歸因於行為者所處情境或關係。

    透過這個三度歸因理論,可以看出,家長認為手機遊戲導致孩子讀書不好,也是歸因理論一個反饋。

    首先,是行為結果:小孩讀書不行。

    作為讀書主體的小孩,也就是行為者,也許就不是讀書的人。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是有智力、體能等方面的差異的。有人善於讀書,有人擅長運動,有人動手能力強,只有發揮每個人的長處,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讓善於讀書的人去讀書,他才會具有舉一反三的思辨能力,掌握知識;讓擅長運動的人去運動,那些體育明星,運動員的選拔,就是找到這樣的運動人才,然後發揮長處,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出成績。

    即使不玩手機遊戲,在一個班的學習中,也會有好中差的成績分別。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那時候根本沒有手機,不是同樣有成績好的,也有及格困難的學生嗎?所以,承認差別,不去盲目攀比,也是一個心智成熟的家長應該有的認識。

    其次,是客觀刺激物——手機和遊戲。

    智慧手機,無疑極大地給了人們方便,經常有人說,這個世界,最不能丟棄的就是手機,因為你的朋友,你的工作,你的財富等等,都在手機裡,失去了手機,就相當於失去了一切。

    可是,事物總是有其兩面性。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說:

    “你們看見玫瑰,就說美麗,看到蛇,就說噁心。你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玫瑰與蛇本是親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們互相轉化。蛇面頰鮮紅,玫瑰鱗片閃閃。你們看見兔子說可愛,看見獅子說可怕。你們不知道,暴風雨之夜,它們是如何流血,如何相愛。”

    手機在取代錢包的功能時,也有被網路病毒竊取銀行卡的風險;在給你提供一切方便時,也有丟失的風險;在朋友隨時微信語音影片時,也有透露資訊的風險;玩遊戲,給你帶來娛樂性的同時,也有沉溺的風險。

    所以,接受一個事物,就無法只應用它的利,也要學會規避它的弊。

    玩手機遊戲影響了讀書,歸根結底是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大多數愛玩手機遊戲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學習能力較差,在同齡人中找不到認同感和自信心,沉迷於遊戲讓他們找到了存在感,然而,這種存在感的加強,是以現實中的成績退步或者更不愛學習甚至厭學為代價的。

    對這樣的孩子,去談自我管理是不現實的。因為他可能根本就沒有自我管理的概念和能力。

    我們家長有時候也缺乏抗拒手機的能力,總想著回個微信就去寫計劃書,結果,在手機上瀏覽了一個小時,有時候做好了時間規劃,卻被一個好玩的遊戲耽誤一上午。這些也都是常事。所以,讓一個孩子堅決杜絕手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千萬不要用武力來解決,一刀切的做法,會適得其反,引起孩子的強烈逆反,因為手機引起的悲劇已經夠多了。

    家長實行有效干預,引導孩子對手機遊戲產生抵抗力。

    家長的有效干預,不是硬來,也不是強制,而是引導。不要讓孩子從遊戲中走出來之後,再和家長成為對立。

    干預是在親子關係的基礎上,和孩子談心,第一步先引導他做完該做的事情之後再玩手機遊戲;第二步,可以規定一個玩手機遊戲的時間,比如15分鐘,30分鐘,慢慢從遊戲中拉回孩子的注意力。

    人類對神秘的東西總是抱有極大的好奇,家長越是不讓孩子玩手機或者遊戲,孩子越是好奇,越是想玩。如果你適當的讓他去玩,他玩過了,也就沒那麼大的好奇心了,也就不會整天想著玩手機了。

    記得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在少年時也迷上了上網打遊戲。鄭淵潔的做法就是給他300塊錢,讓兒子打個夠,但前提是每天回來向他報告有什麼感想。打了一週後,兒子回來說沒意思,以後再也沒有沉迷於網路遊戲。由此可見,越是受到壓制的事情,孩子越想去做。

    所以,讀書不好,玩手機遊戲有一部分原因,但家長正視孩子的讀書能力,教會孩子對時間的自我管理,能夠有效控制玩手機的時長,把興趣從手機遊戲上轉移開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消防工程師是報班效率高還是自己複習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