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施家小哥哥

    作為一部記載了古典志怪的奇書,《山海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是極高的。其內容龐雜豐富,從山川湖海、金銀鐵礦、奇花異果、異獸珍禽,再到巫禮祭祀、宗教民俗、鬼怪神仙幾乎無所不包。

    書中不但囊括了各類遠古氏族的地域資料,還詳細記載了多種奇特的民俗與神話傳說。它既是無數先民們的智慧結晶,又網羅了豐瞻繁富的地理人文知識,堪稱上古時期的百科全書。

    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山海經》一書的書名,最早出現於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傳》中。原文中明確寫到“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可見《山海經》在此前便已有成書記錄,而因為書中描寫過於荒誕奇異,故司馬遷作史時不敢以之為參考。

    西漢的劉歆是最早負責《山海經》的整理工作的,而且其明確指出《山海經》創作者為禹、益二人。劉歆在《上<山海經>表》中記載道:“已定 《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 ,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東漢的王充又在《論衡》中進行了補充。

    他認為禹、益一同治水,其中禹主要治水,益主要記物,然後將其所見所聞編為《山海經》。此後,“禹益所記”這一觀點,也紛紛得到了趙譁郭璞等學者的廣泛支援。

    到了20世紀中期,舊的禹益說被逐步推翻,其後又出現了鄒衍說與隨巢子說。鄒衍,原為戰國齊臨淄人,著作有《始終》。其主張大九州說,認為神州之內有九州,而九州則環繞於無盡的大瀛海中央。

    在對《山海經》的來源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後,學者們更是突破了傳統的思維侷限,得出了“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的重要結論。研究角度也不再拘泥為具體某人的創作,而是漸漸形成指向某一特定群體創作的基本趨勢。北人說和南人說作為長期以來的爭論焦點,還衍生出了巴人說或蜀人說等等新觀點。北人說主要以秦人說和洛陽人說為主,南人說則主要是以楚人說為主。

    茅盾先生作為北人說的主要支持者,認為《山海經》的主要由東周時期的洛陽人所著。

    許順湛也主張此說,其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是以中原為中心而延伸到四周,而並不單單隻體現了南方文化。南人說則是當今多數學者所普遍支援的一種觀點,該派支持者主要代表為陸侃和胡小石。陸侃如認為《山海經》與《楚辭》和《莊子》有許多相通之處,可能為楚民族的作品。

    胡小石則透過《南山經》的記載,推斷出《山海經》應為“南方人所著書”。且楚地巫禮盛行,文風奇異浪漫。

    作為楚辭突出代表的屈原,行文中也往往大量提及各種神話傳說,其中所引用的不少故事都與《山海經》有重合。可見,楚人說的盛行也不無道理。

    不過,也有部分的人持其它意見。有人認為本書成書年代可上溯至商周,但也有人認為《山海經》的相對年代應該“以儒家所說堯舜時較為準確。”在未來還需要依靠新史料的發現,才能真正形成定論。

    現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山海經》,已經是經過無數後人編纂過的版本了。而最初由劉歆所校訂的版本,也由於歷史原因早早流失。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山海經》古本,乃是由晉代學者郭璞所整理的《山海經傳》。它囊括了5篇《山經》和13篇《海經》,共有宋、明、清三代的刻本。

    晉版的《山海經注》附有較為精細的註釋與插圖,其對於解讀《山海經》的原文大有幫助。由於晉本原附插圖已失傳,袁珂的《山海經校注》便另採用了吳任臣《山海經廣注》中的插圖,其它帶有附圖的《山海經》版本也多為明清所繪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徐工混改準備混改了,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