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班固傳》原文如下:
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驃騎將軍輔政,延英雄。時固始弱冠,奏記說蒼,薦桓梁、晉馮諸人,蒼納之。
父彪卒,歸鄉里。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奇之,除蘭臺令史,帝乃復使終成前所著書。
時北單于遣使貢獻,求欲和親,詔問群僚。議者或以為“匈奴變詐之國,無內向之心,不可”。固議曰:“漢興已來,曠世歷年,兵纏夷狄。綏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徵之,或卑下以就之。雖屈申無常,所因時異,然未有拒絕棄放,不與交接者也。虜使再來,然後一往,既明中國主在忠信,且知聖朝禮義有常,絕之未知其利,通之不聞其害。設後北虜稍強,方復求為交通,將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為上策。”
固後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見天子,憲遣固將數百騎出居延塞迎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阻其車騎吏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竇憲不敢發心銜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
斷句後,如下:
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驃騎將軍/輔政,延/英雄。時/固/始弱冠,奏記/說蒼,薦/桓梁、晉馮諸人,蒼納之。
父彪/卒,歸鄉里。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奇之,除/蘭臺令史,帝/乃復使/終成前所著書。
時/北單于/遣使貢獻,求欲/和親,詔問/群僚。議者/或以為“匈奴/變詐之國,無內向之心,不可”。固議曰:“漢興已來,曠世歷年,兵纏/夷狄。綏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徵之,或卑下/以就之。雖/屈申無常,所因/時異,然/未有/拒絕棄放,不與/交接者也。虜使/再來,然後/一往,既明中國主在忠信,且知聖朝禮義有常,絕之/未知其利,通之/不聞其害。設後/北虜/稍強,方/復求為/交通,將/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為上策。”
固/後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見天子,憲遣固/將數百騎/出居延塞/迎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阻其車騎,吏/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竇憲/不敢發,心/銜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
《後漢書·班固傳》原文如下:
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驃騎將軍輔政,延英雄。時固始弱冠,奏記說蒼,薦桓梁、晉馮諸人,蒼納之。
父彪卒,歸鄉里。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奇之,除蘭臺令史,帝乃復使終成前所著書。
時北單于遣使貢獻,求欲和親,詔問群僚。議者或以為“匈奴變詐之國,無內向之心,不可”。固議曰:“漢興已來,曠世歷年,兵纏夷狄。綏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徵之,或卑下以就之。雖屈申無常,所因時異,然未有拒絕棄放,不與交接者也。虜使再來,然後一往,既明中國主在忠信,且知聖朝禮義有常,絕之未知其利,通之不聞其害。設後北虜稍強,方復求為交通,將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為上策。”
固後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見天子,憲遣固將數百騎出居延塞迎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阻其車騎吏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竇憲不敢發心銜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
斷句後,如下:
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驃騎將軍/輔政,延/英雄。時/固/始弱冠,奏記/說蒼,薦/桓梁、晉馮諸人,蒼納之。
父彪/卒,歸鄉里。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奇之,除/蘭臺令史,帝/乃復使/終成前所著書。
時/北單于/遣使貢獻,求欲/和親,詔問/群僚。議者/或以為“匈奴/變詐之國,無內向之心,不可”。固議曰:“漢興已來,曠世歷年,兵纏/夷狄。綏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徵之,或卑下/以就之。雖/屈申無常,所因/時異,然/未有/拒絕棄放,不與/交接者也。虜使/再來,然後/一往,既明中國主在忠信,且知聖朝禮義有常,絕之/未知其利,通之/不聞其害。設後/北虜/稍強,方/復求為/交通,將/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為上策。”
固/後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見天子,憲遣固/將數百騎/出居延塞/迎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阻其車騎,吏/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竇憲/不敢發,心/銜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