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喜勞動有獲。一間普通書房,何以令作者深深喜愛呢?因為有勞動收穫的快樂感。曾經,這間房子“小”——“可容一人居”,“漏”——“百年老屋,塵泥滲漏”,“暗”——“日過午已昏”。歸有光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善了環境:“餘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經過修繕,這間書房不再漏雨,又變得明亮,再加上蘭桂竹木散發出的幽香,頗有些生機。審美愉悅代替了勞動的疲勞,自然喜上眉梢。
二喜環境清幽。“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歸有光與小鳥為朋,與明月為友,與桂影為伴,與清風為侶,回到清幽、謐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充滿了詩意,還倍感親切、詳和。正如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這個世外桃源裡,既可以修身、養德,又可以明志、致遠——何其妙哉! 三喜讀書有樂。“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在這裡或躺或臥,或嘯或歌,或讀書或靜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而更多的是勤奮苦讀:“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當然,這裡的環境之美、讀書之樂,絕不是豪華的、奢侈的享受,而是作者的一種知足常樂,一種隨遇而安,一種高境界的追求,一種心靈的滿足。這是一個文人的精神愉悅,是那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淡泊之心。 四喜夫妻恩愛。回憶夫妻生活,歸有光寫了三件極其平常的小事:“問古事”,“學寫字”,“說孃家”。夫妻間有問有答,有學有教,有說有笑。這是何等幸福!與朱自清筆下的“我輕輕推門進去,妻已熟睡好久了”的“靜”相比,多一分“鬧”;與林覺民筆下的“初婚三四個月……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的纏綿相比,則顯出一分淡然;與孫犁筆下的“你走,我不攔你,孩子怎麼辦……千斤的擔子你先擔著,打完了鬼子我再回來謝你”的沉重相比,則多了一分輕鬆。總起來說這是一段美好的生活,是歸有光一生中度過的最快樂最難忘的時光。只是好景不長,喜少悲多。
一喜勞動有獲。一間普通書房,何以令作者深深喜愛呢?因為有勞動收穫的快樂感。曾經,這間房子“小”——“可容一人居”,“漏”——“百年老屋,塵泥滲漏”,“暗”——“日過午已昏”。歸有光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善了環境:“餘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經過修繕,這間書房不再漏雨,又變得明亮,再加上蘭桂竹木散發出的幽香,頗有些生機。審美愉悅代替了勞動的疲勞,自然喜上眉梢。
二喜環境清幽。“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歸有光與小鳥為朋,與明月為友,與桂影為伴,與清風為侶,回到清幽、謐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充滿了詩意,還倍感親切、詳和。正如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這個世外桃源裡,既可以修身、養德,又可以明志、致遠——何其妙哉! 三喜讀書有樂。“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在這裡或躺或臥,或嘯或歌,或讀書或靜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而更多的是勤奮苦讀:“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當然,這裡的環境之美、讀書之樂,絕不是豪華的、奢侈的享受,而是作者的一種知足常樂,一種隨遇而安,一種高境界的追求,一種心靈的滿足。這是一個文人的精神愉悅,是那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淡泊之心。 四喜夫妻恩愛。回憶夫妻生活,歸有光寫了三件極其平常的小事:“問古事”,“學寫字”,“說孃家”。夫妻間有問有答,有學有教,有說有笑。這是何等幸福!與朱自清筆下的“我輕輕推門進去,妻已熟睡好久了”的“靜”相比,多一分“鬧”;與林覺民筆下的“初婚三四個月……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的纏綿相比,則顯出一分淡然;與孫犁筆下的“你走,我不攔你,孩子怎麼辦……千斤的擔子你先擔著,打完了鬼子我再回來謝你”的沉重相比,則多了一分輕鬆。總起來說這是一段美好的生活,是歸有光一生中度過的最快樂最難忘的時光。只是好景不長,喜少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