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賣的起源
燒賣最早見於史料記載是元代高句麗國出版的漢語教科書,其上記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該書關於"稍麥"的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云:"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裡"稍麥"的製法和現代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今內蒙古仍有許多館子寫作“稍麥”。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金瓶梅詞話》中便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楊州畫舫錄》、《桐橋椅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乾隆皇帝有句詩提到了燒賣:“捎賣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 乾隆皇帝吃燒賣必然要把這東西的來龍去脈問個清楚,因此“捎賣”作為名稱的正宗源頭是沒有問題的。這裡的“捎賣”就是現在的“燒賣”。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裡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勞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滷餡"芽菲菜燒賣。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廣州有蟹肉燒賣;南京有蛋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沙縣燒麥則不同於其他燒麥,為圓形,裡面包有粉幹,配上秘製的醬料食用。早年呼和浩特地區的燒賣都在茶館出售,茶客餓了總要補充點吃的。但茶館是清雅之所,不像飯店不怕稠油濃煙,只能備點清蒸麵餅,小菜由茶客自帶,最多隻能幫著把茶客帶來的肉菜,卷在餅中熱一下,用了幾張麵皮,收幾張麵皮的錢。時間久了,連餅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麵餅的分量計價,“捎賣”就這樣誕生了。因此,正宗燒賣館子是按皮的重量計價的,在呼和浩特“二兩燒賣憋死漢”,千萬不要按餃子的量去點。
1937年完成的《綏遠通志稿》中有這樣的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中,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呼和浩特)燒麥,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正宗的燒賣餡還是羊肉生薑大蔥的,現在呼市人的早點習慣都是以燒賣為主,館子一般都是清真的,味道也較純正,和其他地方的燒賣味道是完全不同的.。一兩是八個,比餃子可是多多了,如果你能吃下半斤,那真算你厲害了。
燒賣之所以頂部不封口,是由於茶客所帶的小菜品種不一,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蔥,有的是蘿蔔青菜豆腐乾……為區別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當一籠蒸好後,店小二便會把蒸籠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說:“各位茶客的小菜捎來了,勞駕自選。”這時茶客各自點了自己的“薄餅包菜”邊吃邊飲。
若想自己做燒賣,製做起來也並不複雜。其原料包括小麥麵粉、玉米澱粉、餡料。製作的時候將小麥麵粉和成硬麵團,揉好後醒制,搓成圓條、揪劑,用軸槌擀皮,壓成圓皮,逐個沾上玉米澱粉,再將圓皮摞在一起搗壓成荷葉形花邊皮子,包入餡料,用手一捏,上端便呈現石榴花般的花紋。把燒賣放進蒸籠裡,約蒸10分鐘後,便可食用。
燒賣的起源
燒賣最早見於史料記載是元代高句麗國出版的漢語教科書,其上記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該書關於"稍麥"的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云:"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裡"稍麥"的製法和現代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今內蒙古仍有許多館子寫作“稍麥”。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金瓶梅詞話》中便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楊州畫舫錄》、《桐橋椅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乾隆皇帝有句詩提到了燒賣:“捎賣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 乾隆皇帝吃燒賣必然要把這東西的來龍去脈問個清楚,因此“捎賣”作為名稱的正宗源頭是沒有問題的。這裡的“捎賣”就是現在的“燒賣”。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裡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勞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滷餡"芽菲菜燒賣。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廣州有蟹肉燒賣;南京有蛋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沙縣燒麥則不同於其他燒麥,為圓形,裡面包有粉幹,配上秘製的醬料食用。早年呼和浩特地區的燒賣都在茶館出售,茶客餓了總要補充點吃的。但茶館是清雅之所,不像飯店不怕稠油濃煙,只能備點清蒸麵餅,小菜由茶客自帶,最多隻能幫著把茶客帶來的肉菜,卷在餅中熱一下,用了幾張麵皮,收幾張麵皮的錢。時間久了,連餅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麵餅的分量計價,“捎賣”就這樣誕生了。因此,正宗燒賣館子是按皮的重量計價的,在呼和浩特“二兩燒賣憋死漢”,千萬不要按餃子的量去點。
1937年完成的《綏遠通志稿》中有這樣的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中,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呼和浩特)燒麥,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正宗的燒賣餡還是羊肉生薑大蔥的,現在呼市人的早點習慣都是以燒賣為主,館子一般都是清真的,味道也較純正,和其他地方的燒賣味道是完全不同的.。一兩是八個,比餃子可是多多了,如果你能吃下半斤,那真算你厲害了。
燒賣之所以頂部不封口,是由於茶客所帶的小菜品種不一,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蔥,有的是蘿蔔青菜豆腐乾……為區別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當一籠蒸好後,店小二便會把蒸籠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說:“各位茶客的小菜捎來了,勞駕自選。”這時茶客各自點了自己的“薄餅包菜”邊吃邊飲。
若想自己做燒賣,製做起來也並不複雜。其原料包括小麥麵粉、玉米澱粉、餡料。製作的時候將小麥麵粉和成硬麵團,揉好後醒制,搓成圓條、揪劑,用軸槌擀皮,壓成圓皮,逐個沾上玉米澱粉,再將圓皮摞在一起搗壓成荷葉形花邊皮子,包入餡料,用手一捏,上端便呈現石榴花般的花紋。把燒賣放進蒸籠裡,約蒸10分鐘後,便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