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73013780071

    前兩部是高三時借同學的書來看的。還記得第一部的結局是“蕭君默躺在馬背上……一滴清淚滑落在…紅塵滾滾的平原上。”(記不太清了,模糊糊的也好)

    當時深切的感受到他內心的掙扎和無奈,捨棄與不甘。那時的他沒有愛情,全是為了心中的良知而做事。

    為了知道蕭君默會何去何從,我當時是蠻期待第二部的。

    不久後第二部也出了,看完後,連名字也不曾記得,我只知個大概,蕭君默在逃亡,和楚離桑生出莫名情緒。

    之後是《蘭亭序》的秘密在逐漸展開。不過我覺得還是過於倉促,就像在深夜裡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一朵曇花的花骨朵兒,等待著她的盛開。

    可是,她卻不是一點點的舒展自己的花瓣,而是在人眨眼的那一瞬間,“砰”的一下綻開。讓人看得不怎麼清楚,感到失落落的。

    就在我以為蕭君默要開始抽絲剝繭地探尋《蘭亭序》的秘密時,他猝不及防的就成為了那個秘密。

    第三部是最近看完的,就像是被作者劇透一樣,看得不是特別投入,斷斷續續的。像是在為一些事畫上一個句號。

    我剛開始看第三部時,有個錯覺,認為作者該用第一人稱來寫的書用了第三人稱,總覺得代入感不強,而一本懸疑小說的代入感不強,就不會給人最多的震撼和感動。

    或許是由於格局比較大,所以我看到感情戲時,總是有種瓊瑤的既視感,如華靈兒捨身擋箭,奄奄一息讓君默叫她“靈兒”還有楚離桑吃桓蝶衣的醋時的小女兒姿態;最後桓蝶衣的孩子和蕭軍默的孩子喜結連理之類的就頗讓人詬病。(我看到蕭君默的孩子和桓蝶衣的孩子結婚時恍然看成了蕭君默的孩子和桓蝶衣結婚,還以為濃濃相思不問歲數...)

    作者為了鋪設一個完美的結局,打破了自己辛苦塑造的人物。其實,我覺得,也就蕭君默這個人塑造得比較有血有肉,其他的角色比如,楚離桑,桓蝶衣等人都可以在其它地方看見影子,有刻意去描繪的感覺,就像給素描的人像用馬克筆描了一圈,怕別人不知道這是一個這樣的人。

    蕭君默終於得到了自已夢寐以求的結局。可不經歷苦難,就不會得到幸福。命運施加給他的沉重都沒讓他墮入黑暗,他恪守自己的準則,高舉著火把,走在黑夜裡,縱然世人要將這火把熄滅。

    想對桓蝶衣說:本就是無可奈何的喜歡,如果他是你得不到的未來,那就讓喜歡彌散在風中,若恰巧被那蝴蝶拾去做了衣裳,就讓它替你,趴在那個人的肩頭。

    這本書的設定很好,誰知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里不是隱藏了一個世界呢。一篇廣為天下人知曉的文章中居然隱藏著關係天下的聯盟,而且其宗旨“邦有道則隱,邦無道則現”。

    不禁讓我想起了鬼谷一派的“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氣派,二者頗有幾分相似。(ღ˘⌣˘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膝上型電腦強行關機後就啟動不了,試問怎麼重新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