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江閣一道人

    事實上,在天京事變之前,真正執掌太平天國上層決策大權的,是東王楊秀清。所以這個問題該問楊秀清如何。

    楊秀清是個文盲,可是十分有膽識,在發現進攻長沙有可能被清軍前後夾擊後,他果斷的率軍跳出了包圍圈,並沿著長江向東挺進。在細作的幫助下,太平軍連克岳陽與武昌,奪取了大量船隻與軍械,還把吳三桂當年留下來的火銃火炮以及玉璽刨了出來,這可以說是如有神助了。

    此時的太平軍聲威大震,已不再是當年蜷縮於廣西山區的小股武裝了,楊秀清在考慮下一盤更大的棋。這是一盤怎樣的棋呢?

    擺在楊面前的路有兩條,一為北上,挺進河南,定都開封,並一路北上攻取直隸地區和京城。

    二為順長江東進,奪取沿江要隘,以稱霸南方。

    楊秀清選擇了後一條路。如果是筆者,也會有類似的選擇,因為這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首先,情報方面,楊從南京、安徽等地區得到的資訊要遠遠超出北方地區,這既與南方的天地會勢力比較活躍有關,也是太平軍內部本身多由南方人構成所決定的。所以資訊豐富優先,在探知江南水鄉優越的經濟發展情勢後,楊將矛頭指向了南京。

    其次,太平軍是攜家帶口出來造反的,老弱病殘甚多,這也制約了部隊的機動能力,而北方地區多平原的地形,顯然會影響到部隊的進軍效率,所以從南方坐船進軍是萬全之策。

    最後,河南地區固然人口耕地眾多,可是此地區位於中原腹地,靠近清王朝心臟地帶。而且在河南的鄰近省份還盤踞著大批的清朝主力,例如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和勝保的大軍,他們在人數和裝備上都要遠遠超出太平軍,而開封地區如果作為都城,無險可倚,顯然是不利於政權的長期鞏固的,所以選擇定都南京,效法朱元璋進取中原之舊事,也就成為了楊秀清等的不二之選。

    參考文獻: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綱》 嶽麓書社

    裴士鋒《天國之秋》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2 # 布夫舟

    1853年1月12日的時候,洪秀全攻克了武昌,並在這裡駐紮了28天。在這28天之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最為讓人關心的就是洪秀全的太平軍到底何去何從?

    攻佔武昌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在於太平軍在武昌等地新增了大量軍隊,並且有了水營。洪秀全在金田起義的時候,其實人數很少,只有兩萬人。達到永安的時候,太平軍也不過只有3700多人。一路下來,太平軍的部隊開始不斷擴大,達到了十幾萬人。但是攻佔了武昌以後,參加的人又迅速的擴張。透過這次擴軍,太平軍發展成為了擁有50萬人的大軍。

    因為當時武昌很多漁民、挑夫,以及附近的農民,他們在太平天國的宣傳下,紛紛加入。在當時的武昌城中,據說“男子從者十之九,女子從者十一二”。另一個同樣重要的事情就是洪秀全得到了很多民船,這使得他們能夠控制長江,順流而東。

    不過太平軍下一步的方向,其實爭議很多。主要有這樣幾種方案:

    1.西進四川,這主要是石達開的意見。

    2.北進河南、河北、直搗北京城。這主要是當時蘇三孃的意見。

    3.東進江南,效仿朱元璋建都南京,這主要是東王楊秀清的意見。

    大家這個時候其實舉棋不定,意見不一,這也是他們為什麼會停留28天之久的一個原因。但是關鍵時候,楊秀清站出來了,他假借天父下凡,令大家進攻南京。

    1853年,太平軍在長江之上的船據說有數十里之多,他們浩浩蕩蕩,從武昌東下南京。南京自然是順利攻破,並在南京建都。不過洪秀全畢竟不是朱元璋,南京最終被曾國藩等人攻破,太平天國也走向了滅亡。

    其實這幾種方案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以攻佔南京為例,當時的太平軍的確需要一個固定的根據地來進行休整,南京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洪秀全的問題在於他不該長期停留在南京,應該將南京變成北伐的大本營。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洪秀全想留在南京,那麼必定會花費很多兵力來保衛南京的安全。這樣就極大的限制了太平軍的機動性,使得太平軍大部分都被牽制在南京附近。清軍能夠得到喘息機會,曾國藩等人也有時間慢慢來訓練部隊,一步步圍剿太平軍。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3 # 恆宗1

    洪秀全及太平天國作為歷史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可惜歷史是不可以假設的,他把理想假託轉換為宗教,這就註定他必然走向失敗,即便是攻克武昌後有一個直搗清朝政治中心的正確戰略,也難保其走向最終的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蘭特選秀時臥推次數為0,各項體側資料都很差,為什麼還能選為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