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yzzf17081

    叔本華(1788~1860)Schopenhauer,Arthur 19世紀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的創始人。祖籍荷蘭,生於但澤(今波蘭的革但斯克)一個銀行家家庭。早年在法國受教,後隨父母遊歷英國、瑞士和澳洲,1809年進入哥丁根大學學醫後改學哲學。1811年轉柏林大學,1814年獲耶拿大學博士學位。1822年被聘為柏林大學講師,後因與G.W.F.黑格爾競爭慘敗而離開講壇,靠父親遺產過離群索居的生活,死於法蘭克福。他的主要著作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自然意志》、《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等,《叔本華全集》已出版7卷。 哲學思想 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形成於黑格爾活動時代的後期,他拋棄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傳統,力圖從非理性方面尋求新的出路 。他從 I.康德的理論出發,認為康德所說的“物自體”就是意志,整個現象世界不過是意志的表象。在他看來,萬物的存在和運動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這種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礎。叔本華指出,康德分裂現象與物自體是錯誤的,因為現象同物自體的關係,就是表象同意志的關係。意志之所以表現為世上形形色色的具體現象,是由於各類事物的意志強弱程度不同和表現途徑不同。叔本華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僕和工具。他列舉了意志先於理性,理性服役於意志的12個論據,斷言依靠理性或邏輯思維不能認識世界的本質(即意志),只有直覺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的途徑。 叔本華研究過印度哲學,他吸取了佛學思想,認為科學和哲學在意志領域已達到了極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領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慾為起點,爾後忘我,最後忘掉一切,進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脫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煩惱。 倫理思想 叔本華從其“求生意志”的哲學前提出發,認為人的本質是求生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衝動和欲求;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這種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的。但是人的欲海難填,慾望不能滿足,就會產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僅有慾望得不到滿足的痛苦,而且滿足慾望之後的空虛和隨之而來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他反對一切理想觀念和普遍義務,強調同情心是道德行為的最堅實和最可靠的保證,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礎,並且只有發揚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慾和相互殘殺,解脫人類的痛苦和不幸。叔本華認為哲學和藝術的精神解脫還只是暫時的、消極的;而最根本的、積極的解脫則是否定個體意志,棄世絕欲,達到佛教的涅盤境界,使沒有價值的個體復歸於宇宙的絕對意志,實現道德的最高理想。 叔本華的倫理思想暴露了19世紀50年代後德國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悲觀失望的頹廢情緒,他的唯意志論和非理性主義倫理思想體系,對F.W.尼采的權力意志論產生了直接影響,併成為現代西方生命哲學、存在主義思潮的重要思想淵源。 美學思想 叔本華深受柏拉圖、康德和佛教的影響,企圖把三者的思想融合起來。他認為康德所說的“物自體”就是意志,人受盲目的求生意志的支配,不斷追求,始終得不到滿足因而產生苦惱和煩悶。解脫之道,一是佛教的涅盤,二是哲學和道德,三是藝術。因此,藝術在叔本華的哲學中佔有突出的地位。 叔本華認為科學研究是為了滿足需要和慾望,而藝術則是一種觀照。在這種觀照中,物件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個別事物,而是柏拉圖式的理式,主體也不再是某一個別的人,而是不受意志奴役、沒有痛苦、沒有時間意識的純主體。純主體透過直觀與審美物件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就從現實的苦海中解脫出來。美不美的關鍵在於有沒有審美的態度,一切審美態度都是無利害感的。科學只研究現象界的規律,藝術則直指現象界後面的物自體,因此藝術高於科學。在各種藝術中,叔本華又認為音樂比其他藝術效果強烈得多,深入得多,因為其他藝術只是理式的表現,而音樂卻是意志的直接客體化和寫照。他也非常重視悲劇,這是因為悲劇所寫的是人生的可怕方面。悲劇的目的不在於改變人生的不幸,而在於把人生的不幸揭示出來,使人認識到人生是一場惡夢,無可留戀,因而斷念。斷念是對於生存意志的拒絕或否定。這反映了叔本華美學的悲觀主義傾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恩施大峽谷有什麼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