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已經被人類馴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樣完全地被馴化),現在,貓成為了全世界家庭中極為廣泛的寵物。 世界上第一隻被人馴養的貓,可能是出現在中東。據權威專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人所馴養的非洲山貓,libyca,應該就是第一隻短毛家貓的始祖。它的體態輕盈,身披虎斑毛。由古埃及的貓墓中,所掘起的貓蓋骨觀察,大部份都類似libyca,少部份則類似叢林貓,Chaus。可見,古埃及可能同時馴養Libyca和Chaus二種貓。只是Libyca可能較容易被馴服吧!經過這麼多個世紀,貓的體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成貓重約3.6公斤,並保有狩獵的本能。 古埃及的貓~ 埃及在古時候,是個盛產榖類作物的地區,所以設有許多榖倉。為了防止老鼠之類的小動物吃掉存糧,埃及人都喜歡養貓防鼠,因為貓會捉老鼠。而古埃及人也很崇敬貓的貢獻,於是在祭神時,也不忘感謝貓。併為貓做了神像,將之神化,這個有著貓頭的神,叫做Bast或是Pasht,Oubasted。 Bast在古埃及,象徵著愛與月亮的義意。貓的愛披澤於保佑榖物存糧,因為它會捕鼠的能力,才讓埃及人能保有他們辛苦耕耘的榖類作物,所以他們視它為護衛農作物的神祉。另一方面,貓為月神的來由,則是因為因光變化的貓瞳孔,有如月亮的圓缺,所以才被視為月神。 觀看貓頭神像-Bast,大多數的雕像,都是筆直站著,眼神機靈,似乎在環顧四方。其中一手拿著叉鈴,另手拿著浪鈴鼓。你們可以看看左圖。 在古埃及時期,貓的名字叫做"mau",中文音:喵~,英語音:meow,或許就是來自貓的聲音。mau也有”看”的意思。埃及人認為不眨眼的貓,不但具有動悉事實真相的能力,而且還可以看到來世。所以Bast也是”真相之女”神靈,在人死後,進行木乃伊儀式時,Bast也會出現,以保證逝者的來生。 由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瞭解到古埃及人,對貓尊重的程度。貓在古埃及人的生活,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一般人在自家貓死後,全家人會為它哀悼。並且把貓的屍體,以香料防腐藥品,妥善儲存。選擇吉日後,安置於一個聖位穴中。所以現在在埃及,我們可以見到有許多貓的木乃伊,經過那麼多年後,仍然被完整的儲存著。右圖就是一個貓咪木乃伊。 貓在中古歐洲~ 僅管埃及有法律規定,禁止將貓運出國外。但是腓尼基水手,仍偷偷的把貓走私出境。根據古畫的描繪,貓被當作珍寶,由中東一直帶到地中海區。而羅馬人是第一個把貓,帶到大列顛島的人。在因鼠疫而引發黑死病的中古歐洲,貓善於捕鼠的能力,被當時的人深深感謝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習於夜間活動的貓,也讓當時的人有點恐懼害怕,認為它們與邪惡的神秘力量有關。人們畏懼的女巫,也好象都與貓有關。貓在巫術的儀式中,都會出現它的蹤影。甚至在十九世紀末期,還有農夫指稱,見到女巫化身為黑貓的傳聞。但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貓的地位又翻身了。上從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人人都樂於飼養貓為家庭寵物。 貓在美國~ 首隻引進南美的家貓,也是因為早期拓荒者,要以貓來剋制鼠類對榖糧作物的破壞。在古秘魯的手藝品中,也可見到以貓為題裁的作品。 與狗不同,貓是自我馴化的動物。 狗最初能夠適應人類生活是因為它們的社會行為在許多方面正好與人類相匹配。貓卻不同於人類,它們是獨來獨往並擁有固定領地的獵獸,而且大多活躍在夜間,然而正是貓的捕獵行為促使它們最初與人類環境相接觸,而它們守護領土的強烈本能又驅使它們不斷出現在相同的地方。 馴養貓的歷史要比犬晚得多。這一時期可能不會早於公元前七千年,當時由於農業的興旺發達,在中東形成了新月形米糧倉地帶。家宅、穀倉和糧食商店的出現為鼠類及其他小型哺乳類動物提供了新的生存環境,而這些動物正好是小型野貓的理想獵物。從一開始,人與貓之間就建立起互利關係:貓獲得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人類免除了討厭的齧齒動物的困擾。最初,這些野貓的存在可能被人類所接受甚至受到鼓勵,不時拋給一些食物。就像狼一樣,較為馴服的一些野貓逐漸被吸納進入人類社會,由此產生了最早的半馴化貓群體。 家貓幾乎肯定是遍佈於歐洲、非洲和南亞的小型野貓的後裔。在這片廣袤的地域內,根據當地的環境和氣候條件,演變出無數個野貓亞種群。它們的外觀不盡相同,生活在北方的歐洲野貓身材粗壯,短耳,厚皮毛;非洲野貓的身材更修長,長耳,長腿;而生活在南方的亞洲野貓則身材小巧,身上帶斑點。 家貓的原始祖先很可能是非洲野貓,因為非洲野貓的形體只稍大於家貓,性情也比其他品種野貓馴服。非洲野貓經常出沒在人類住地附近,並很容易被馴化,往往作為當地居民地寵物來飼養。馴化後的貓被帶到世界各地後,可能與當地野貓相互交配,成為不同地區現代家貓的祖先。目前帶深色斑紋的歐洲家貓的皮毛紋路兼備了歐洲野貓和非洲野貓的特點,而生活在印度的家貓所帶的斑點說明它們的先祖與亞洲野貓有著血緣關係。家貓與叢林貓等另外一些野貓品種雜交後產生的品種不大可能對家貓的主流品種產生重大影響。 經過數千代的繁殖,在貓身上也發生了家養過程所引起的生理變化,這與狗身上的變化相似。包括形體變小,爪子縮短,大腦和顱腔容積縮小,伸展雙耳和尾巴的姿態以及皮毛的顏色和質地也起了變化。不過貓與狗不同,它們在人類社會中保持著很大程度的獨立性,因此很少因為選擇性的外來壓力而形成某些為人類所需要的行為特徵。因此,家貓與其祖先野貓相比,在外貌上變化不大,在早期的考古發現中很難加以區分。 在不同的史前人類遺址附近都曾發現過貓的殘骸,包括約九千年前的以色列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千年前的巴基斯坦印度河谷遺址。不過,這些殘骸很可能是為了謀取皮毛或肉而被殺死的野貓。有趣的是,在地中海的塞普勒斯島上同時發現了八千年前的貓和鼠的殘骸,它們只能是被人類移民帶到島上。儘管這些貓可能尚未完全馴化,但它們是有意被帶到島上來對付鼠害的。
貓已經被人類馴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樣完全地被馴化),現在,貓成為了全世界家庭中極為廣泛的寵物。 世界上第一隻被人馴養的貓,可能是出現在中東。據權威專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人所馴養的非洲山貓,libyca,應該就是第一隻短毛家貓的始祖。它的體態輕盈,身披虎斑毛。由古埃及的貓墓中,所掘起的貓蓋骨觀察,大部份都類似libyca,少部份則類似叢林貓,Chaus。可見,古埃及可能同時馴養Libyca和Chaus二種貓。只是Libyca可能較容易被馴服吧!經過這麼多個世紀,貓的體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成貓重約3.6公斤,並保有狩獵的本能。 古埃及的貓~ 埃及在古時候,是個盛產榖類作物的地區,所以設有許多榖倉。為了防止老鼠之類的小動物吃掉存糧,埃及人都喜歡養貓防鼠,因為貓會捉老鼠。而古埃及人也很崇敬貓的貢獻,於是在祭神時,也不忘感謝貓。併為貓做了神像,將之神化,這個有著貓頭的神,叫做Bast或是Pasht,Oubasted。 Bast在古埃及,象徵著愛與月亮的義意。貓的愛披澤於保佑榖物存糧,因為它會捕鼠的能力,才讓埃及人能保有他們辛苦耕耘的榖類作物,所以他們視它為護衛農作物的神祉。另一方面,貓為月神的來由,則是因為因光變化的貓瞳孔,有如月亮的圓缺,所以才被視為月神。 觀看貓頭神像-Bast,大多數的雕像,都是筆直站著,眼神機靈,似乎在環顧四方。其中一手拿著叉鈴,另手拿著浪鈴鼓。你們可以看看左圖。 在古埃及時期,貓的名字叫做"mau",中文音:喵~,英語音:meow,或許就是來自貓的聲音。mau也有”看”的意思。埃及人認為不眨眼的貓,不但具有動悉事實真相的能力,而且還可以看到來世。所以Bast也是”真相之女”神靈,在人死後,進行木乃伊儀式時,Bast也會出現,以保證逝者的來生。 由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瞭解到古埃及人,對貓尊重的程度。貓在古埃及人的生活,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一般人在自家貓死後,全家人會為它哀悼。並且把貓的屍體,以香料防腐藥品,妥善儲存。選擇吉日後,安置於一個聖位穴中。所以現在在埃及,我們可以見到有許多貓的木乃伊,經過那麼多年後,仍然被完整的儲存著。右圖就是一個貓咪木乃伊。 貓在中古歐洲~ 僅管埃及有法律規定,禁止將貓運出國外。但是腓尼基水手,仍偷偷的把貓走私出境。根據古畫的描繪,貓被當作珍寶,由中東一直帶到地中海區。而羅馬人是第一個把貓,帶到大列顛島的人。在因鼠疫而引發黑死病的中古歐洲,貓善於捕鼠的能力,被當時的人深深感謝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習於夜間活動的貓,也讓當時的人有點恐懼害怕,認為它們與邪惡的神秘力量有關。人們畏懼的女巫,也好象都與貓有關。貓在巫術的儀式中,都會出現它的蹤影。甚至在十九世紀末期,還有農夫指稱,見到女巫化身為黑貓的傳聞。但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貓的地位又翻身了。上從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人人都樂於飼養貓為家庭寵物。 貓在美國~ 首隻引進南美的家貓,也是因為早期拓荒者,要以貓來剋制鼠類對榖糧作物的破壞。在古秘魯的手藝品中,也可見到以貓為題裁的作品。 與狗不同,貓是自我馴化的動物。 狗最初能夠適應人類生活是因為它們的社會行為在許多方面正好與人類相匹配。貓卻不同於人類,它們是獨來獨往並擁有固定領地的獵獸,而且大多活躍在夜間,然而正是貓的捕獵行為促使它們最初與人類環境相接觸,而它們守護領土的強烈本能又驅使它們不斷出現在相同的地方。 馴養貓的歷史要比犬晚得多。這一時期可能不會早於公元前七千年,當時由於農業的興旺發達,在中東形成了新月形米糧倉地帶。家宅、穀倉和糧食商店的出現為鼠類及其他小型哺乳類動物提供了新的生存環境,而這些動物正好是小型野貓的理想獵物。從一開始,人與貓之間就建立起互利關係:貓獲得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人類免除了討厭的齧齒動物的困擾。最初,這些野貓的存在可能被人類所接受甚至受到鼓勵,不時拋給一些食物。就像狼一樣,較為馴服的一些野貓逐漸被吸納進入人類社會,由此產生了最早的半馴化貓群體。 家貓幾乎肯定是遍佈於歐洲、非洲和南亞的小型野貓的後裔。在這片廣袤的地域內,根據當地的環境和氣候條件,演變出無數個野貓亞種群。它們的外觀不盡相同,生活在北方的歐洲野貓身材粗壯,短耳,厚皮毛;非洲野貓的身材更修長,長耳,長腿;而生活在南方的亞洲野貓則身材小巧,身上帶斑點。 家貓的原始祖先很可能是非洲野貓,因為非洲野貓的形體只稍大於家貓,性情也比其他品種野貓馴服。非洲野貓經常出沒在人類住地附近,並很容易被馴化,往往作為當地居民地寵物來飼養。馴化後的貓被帶到世界各地後,可能與當地野貓相互交配,成為不同地區現代家貓的祖先。目前帶深色斑紋的歐洲家貓的皮毛紋路兼備了歐洲野貓和非洲野貓的特點,而生活在印度的家貓所帶的斑點說明它們的先祖與亞洲野貓有著血緣關係。家貓與叢林貓等另外一些野貓品種雜交後產生的品種不大可能對家貓的主流品種產生重大影響。 經過數千代的繁殖,在貓身上也發生了家養過程所引起的生理變化,這與狗身上的變化相似。包括形體變小,爪子縮短,大腦和顱腔容積縮小,伸展雙耳和尾巴的姿態以及皮毛的顏色和質地也起了變化。不過貓與狗不同,它們在人類社會中保持著很大程度的獨立性,因此很少因為選擇性的外來壓力而形成某些為人類所需要的行為特徵。因此,家貓與其祖先野貓相比,在外貌上變化不大,在早期的考古發現中很難加以區分。 在不同的史前人類遺址附近都曾發現過貓的殘骸,包括約九千年前的以色列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千年前的巴基斯坦印度河谷遺址。不過,這些殘骸很可能是為了謀取皮毛或肉而被殺死的野貓。有趣的是,在地中海的塞普勒斯島上同時發現了八千年前的貓和鼠的殘骸,它們只能是被人類移民帶到島上。儘管這些貓可能尚未完全馴化,但它們是有意被帶到島上來對付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