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志勇LZY

    道家存認文化,天地自法自然;

    儒家戰亂禮儀,物人正確交往;

    馬列主義社會,資金公有體制;

    規律性情認正,古今中外共建。

  • 2 # 魯卡爾

    我一直堅持你這種觀點。歷史就是有承繼性,並由低階向高階發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毛主席要不讀"五經四書"及中外古今經典,也不會產生毛澤東思想。可是有的人就是形而上學,肯定一切否定一切,有點不同觀點就過敏,就封殺,這那能行?真理愈辯愈明。真理就是在革命實踐中發展的,誰也否定不了這一絕對真理。

  • 3 # 懿瑋浩軒

    一看標題怎麼就覺得彆扭了呢,你一開始就給儒啊道啊什麼的給貼上了偉大的標籤…既然都那麼偉大了還吸收什麼又剔除什麼?

  • 4 # 愚翁良知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徑。郭沫若先生曾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分析總結周易,取得了很有價值的認知。有機會可以去看一看。

    中國的道家和儒家也有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尤其是道家的哲學思想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水平,在世界都有廣泛的影響。也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方法和途徑。

    任何文化都有傳承性,流動性和借鑑性。東西方文化自古以來,都是互相學習,互相借鑑,互相影響的。近代西方文化佔上風。馬克思主義又是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儒釋道是東方文化的主要代表,有其自身的邏輯和精華,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應當增強文化自信,發揚光大。

    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互相比較,互相借鑑,互相交融,才是解決中國實踐問題的正確道路。毛澤東思想是很好的典範。任何學說和思想都是不斷髮展和完善的,都沒有窮盡真理。且不可以犯教條主義的錯誤。

  • 5 # 儒者讀書

    用馬克思主義去衡量傳統文化,好不好,有沒有道理,我們就得先了解什麼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

    馬克思主義有兩個核心觀點:一是唯物史觀,二是剩餘價值理論。兩者都是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由馬克思、恩格斯獨創的學說,用這兩者去衡量世界上大部分思想流派,幾乎無往而不利。

    什麼是唯物史觀?

    簡單地說,就是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史觀,聽起來像說廢話,但為什麼唯物史觀是一種獨創的思想呢?因為馬克思之前,沒有人能解釋歷史軌跡的形成原因,包括中國哲人。

    比如說,為什麼商代替夏、周代替商?古人認為這是“天命”,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更有“五德終始說”這樣牽強附會的言論。古人無法解釋朝代更替規律,也看不到社會變化的根本原因,當然不是說古人瞎,而是說古人能夠模糊認識到國家衰落有現實原因,但是難以進行系統、科學的總結。

    而唯物史觀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產生的。唯物史觀堅決否認所謂“天命”史觀、宿命論等觀點,而是挖掘歷史發展的現實原因,也就是我們高中歷史課本上所寫的經濟根源。在經濟根源中,馬克思創新性地提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兩對社會基本矛盾,由此確定了任何社會形態都存在這兩對基本矛盾。

    歷史唯物主義之外,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中國文化具有高度的相容性,因為中國哲學無論是偏向唯物還是偏向唯心,都將目光投向了現實社會,尤其是儒家文化,其基本觀念就是以人為單位的社會理念。而且與西方哲學不同,中國哲學大都講辯證法,即使是最頑固的程朱理學,也都是從兩方面辯證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以一種“非此即彼”的理念思考問題。

    那麼剩餘價值理論呢?

    剩餘價值理論,是針對資本主義提出來的,在經濟學上明確闡述了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剝削,這一點,馬克思之前的哲人從未做到過。以前的哲人,只是反對資產階級的剝削性的政策,提倡“開明君主制”,這樣的思想在中國兩千年前就已經有苗頭了。但同樣,中國沒有獨立的經濟學,因而也無法在經濟學上闡述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剝削。

    剩餘價值理論為工人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武器,這就跟農民起義最終要表達“均田地”這樣的理念一樣,只有一個明確的理論,才能夠將革命力量緊緊團結在一起。順便說一句,直到現在,經濟學界也沒有完全吃透剩餘價值理論,這套理論至今依然適用。

    瞭解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後,我們再看用馬克思主義衡量中國文化到底好不好。

    首先,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說話。

    在中國歷史上,老子、孔子的思想都非常深邃廣博,在他們的理念下,社會至少應該保持一個小而靜或者相對平衡的關係中,這樣的理念是不偏向哪個階級的,但顯然也是不符合社會正常發展的。

    而商鞅、韓非、董仲舒等人,就不考慮緩和兩邊關係,直接選擇站隊。當然他們不會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而是新興地主貴族階級。他們的思想主張,也都致力於提高地主階級地位,以便進行社會改革。這在當時的社會是必須的,但現代並不需要。因而我們將古代思想中站在地主階級的思想摒棄掉,如“愚民”論、“三綱五常”論、“禮教”論等,不符合現代民主政治的,就摒棄掉。應當注意的是,這裡單指政治理論和相關政策。

    其次,以審慎的態度看待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往往偏向“天命”觀,以陰陽更替、道德轉化來解釋朝代更替,這些我們直接忽略就可以,因為這些理論沒有唯物史觀更具說服力。唯物史觀不一定是最科學的,但它顯然比其他思想更具說服力。

  • 6 # 中華哲學原理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是以人為主體的哲學社會科學存在的精華,儒家的儒學儒教是舊社會殘留的垃圾與糟粕——以天為主的天命政治迷信,二者的立場、方向和觀點是對峙的,不可能故意人為強迫統一,誠試想:究竟是“以天為主”?還是“以人為主”?二者勢不兩立,豈能同一!總不能一個體系長出兩個頭!豈不成了個怪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少吃泡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