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autier6

    常規潛艇在水面航行或通氣管工況執行時,依賴柴油發電機提供動力。此時,除了給螺旋槳推進提供電能以外,還必須給艇上電池充電,當然耗油;

    如果潛艇以潛航工況執行,即完全水下航行,是依賴艇上電池供電。比時,柴油機禁止工作,所以沒有油耗。

  • 2 # 永定紅696小廖

    要看是柴油潛艇還是核動力潛艇,核動力就不關油事了,柴油潛艇是水下是用電機帶動,水面是發動機航行和充電,肯定是水面費油咯。

  • 3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潛艇的航行方式和動力系統配置。眾所周知,潛艇有兩種航行狀態,即水面航行和水下航行,而在傳統的常規潛艇上,不同的航行狀態下采用不同的動力系統進行推進。

    常規潛艇在水面航行時使用柴油機推進。

    在二戰時期的潛艇為例,當時各國潛艇基本都配有兩套動力裝置,即柴油機和電動機。柴油機是潛艇的主要動力裝置,負責潛艇在水面航行時的推進,同時柴油機還要負責驅動發電機,為蓄電池充電。值得注意的是,柴油機執行時需要依賴空氣,所以當潛艇下潛時與外界空氣隔絕,此時就無法執行柴油機。記得之前中國海軍發生過一起非常嚴重的潛艇事故,就是因為通氣管(這個下面還要談到)發生故障意外封閉,導致艇內柴油機在短時間內耗盡艇內氧氣,全體艇員窒息死亡。

    潛艇在非通氣管狀態下潛航時使用電動機推進。

    當潛艇在水下航行時,需要使用電動機推進,其電力就來自蓄電池儲存的電力,如果電力耗盡或艇內氧氣消耗過多,則潛艇必須上浮換氣,充電,因此二戰時期各國潛艇的典型作戰模式就是晝間潛航,夜間上浮充電。由於當時電動機的功率普遍小於柴油機,二戰時期潛艇的水下航速要比水面航速慢得多。

    潛艇通氣管的工作原理示意圖,在吸入外界空氣的同時,排出艇內廢氣。

    到二戰後期,由於盟軍反潛技術的發達,德軍潛艇即便是在夜間也容易被發現,為了能夠讓潛艇在不上浮的情況使用柴油機航行充電,德國海軍採用了一種新裝置,這就是通氣管,換而言之就是為潛航的潛艇加裝一個連通海面的管子,確保柴油機和艇內人員的空氣需要。在通氣管航行狀態下,潛艇可以啟動柴油機,在推進的同時為蓄電池充電。

    二戰時期德軍潛艇安裝的通氣管,用於水下啟動柴油機航行並充電。

    在瞭解潛艇航行的上述情況後,題主的問題就比較容易回答了。常規潛艇在水面航行時用柴油機推進,消耗燃油;在水下航行時採用電動機推進,消耗電力但不耗油,因此水面航行比水下航行費油。但是,如果加上通氣管航行狀態,潛艇在水下航行時要克服比水面航行更大的阻力,要消耗更多的動力,加上為蓄電池充電的需要,因此在通氣管狀態下航行的油耗要高於水面航行。如果是核動力潛艇的話,無論水面航行還是水下航行,都不耗油,因為消耗的是核燃料的能量。

    美國海軍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在水面航行,核潛艇採用核動力推進,無論何種狀態都是零油耗。

  • 4 # 使用者100117683730

    首先潛艇分為常規動力潛艇和核動力潛艇,常規動力潛艇通常為柴電動力,由柴油機和蓄電池構成,在水面航行狀態或半潛狀態時,潛艇需要依靠柴油機提供動力併為蓄電池進行充電,而在水下潛航時為了減小潛艇噪音不被敵方發現,潛艇是透過蓄電池來提供動力的,所以基本上潛艇水下潛航是不使用柴油機的,所以肯定是水面航行更費油。核動力潛艇更不用說了,是以核反應堆提供動力,不用油,噪音更小,潛航時間更長。

  • 5 # seasing1231

    退役潛艇兵來回答。

    這個問題問得不規範,應該問潛艇水下航行和水上航行哪個能耗低。

    潛艇航行的能耗主要取決於潛艇的外形。

    一戰二戰時期,潛艇的建造水平限制了潛艇外形。

    那個時候潛艇的電池效能不高,水下航行不是主要航行狀態,所以潛艇都是建造為常規型,艇首如同軍艦一樣像一把刀,艇尾跟艇首類似,露出水面的甲板是全平的,有的甚至還裝備了艦炮,這樣的外形利於提高水面航速。但是,這種外形在水下航行對航速的影響很大。

    二戰後,科技進步,潛艇水下航行成為主要航行狀態。潛艇外形經歷了過渡型到水滴形的發展。過渡型就是艇首是軍艦形,艇尾是水滴形。我服役的過的明級就是過渡型。水滴型的潛艇外形在水下航行是最佳外形,在水面航行就不如常規型,但是現代潛艇水面航行僅僅在本國領海內和進港或是其他和平狀態下才進行的。

    總結如下,常規型潛艇水下航行能耗高,水面航行能耗低。過渡型潛艇居中。水滴形潛艇水下航行能耗低,水面航行能耗高。

  • 6 # 手機使用者崔永方

    需知任何一種船舶在行駛中,船首因為行進而形成興波阻力,是對船舶行進動力很主要的功耗部分。船速越快,阻力越大。

    而潛艇則沒有興波阻力。因為它是全部艇身都埋在水面以下的。

    現代潛艇,無論是常規動力潛艇,還是核動力潛艇,為了得到更好的消除迎面而來的水體阻力,大都採用水滴形或者是紡錘形艇身。此種艇身的形狀尤其適合在水下行進。就像一條巨型金槍魚傲遊在大洋深處。

    這些經驗都是透過長期的潛艇進化史得來的,每種型號的潛艇在設計初始,都是經過精確縮小的比例模型在實驗水槽裡得到了寶貴資料,再進一步完善,最後才在船塢裡實體建造。

    其中也有模擬學的理論實踐。

    前幾年,據國外文獻報導,已經有國家開始研究海豚面板表面的特殊凹陷,因為它能恰到好處控制抵銷自己在急速遊動時的貼身紊流。能夠用更小的體力遊得更快。自然進化的本身真是奧妙無窮啊。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工業建造工藝的不斷完善,這些目標應該都可以實現。

    至於潛艇起浮出水面航行時,比在水下潛航的同等速率下,肯定主機需要輸出更大的功率,那艇首因為行進中產生的興波阻力確實是比在水下潛航要多出一些功率損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出生人口數量繼續下滑,原因到底出自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