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義不同
聲聞:以四聖諦而超越生死輪迴。因為聲聞我執見思煩惱已破,也叫做煩惱障已斷。
緣覺:以十二因緣而悟透,所稱獨覺。隨了脫生死,見思煩惱已斷,還有塵沙煩惱,所以不能發起大乘上宏下化的大菩提心,因為此二聖者沒有證得,諸法實相。
菩薩:當然我執已破,斷煩惱障,但還有所知障,也稱作法執沒有破。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所謂十地菩薩才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因已證無生法忍,所以稱之為法身大士!但到七地以上的菩薩,稱之為摩訶薩,才圓證三不退,直至成佛。聲聞叫做正覺,菩薩叫做正等正覺。
佛:佛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對於宇宙人生徹底圓滿證得真如實相,就叫做佛。
(2)內涵不同
佛:佛是世出世間,最究竟圓滿的聖者,度眾功行圓滿。達到自覺、覺他、覺滿,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是出世聖人中最高的境界。
菩薩:為“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覺有情”。謂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菩薩發大慈悲心,除了轉化自己的煩惱,並廣修六度萬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漸圓滿一切功德。
緣覺:又稱“辟支佛”,分為二種:一種是生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證成道,稱為“緣覺”。另一種是生於無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自心、外境的變遷而悟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證到緣覺果,稱為“獨覺”。
聲聞:聲聞修習四諦法而得證聖果。聲聞極果為阿羅漢,羅漢含有三義:一是殺賊義,謂殺盡煩惱賊。二是應供義,謂已斷盡三界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養。三是不生義,謂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3)釋義不同
聲聞:梵語s/ra^vaka,巴利語sa^vaka。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
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巴利語pacceka-buddha。又作獨覺、緣一覺、因緣覺。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即於現在身中,不稟佛教,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聲聞與緣覺,稱為二乘;若共菩薩,則為三乘。
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
佛:梵語“佛陀”,是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亦是佛教徒對修行圓滿的人的稱呼。
三種世間:
1、出大智度論:隔別名世。間差名間。謂十界假名五陰國土三種。一一差別不同。故名三種世間。(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五陰即眾生身。以此身是色受想行識五陰所成故也。)
2、一假名世間(亦名眾生世間。)假名者。於十界名世間。(實法者。謂十界五陰皆實有也。假立名字者。謂十界名字。非實有也。既有十界五陰實法。謂十界名字。非實有也。既有十界五陰實法。即有十界眾生假名。且如人界中各各有身。即各各有名字也。餘界亦然。)
3、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十界五陰。各各差別。故名五陰世間。(色即質礙之色。受即領納諸塵。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識即分別善惡。以此五者陰覆真性。皆名為陰。)三國土世間國土者。即眾生所依之境界也。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別。故名國土世間。
1)教義不同
聲聞:以四聖諦而超越生死輪迴。因為聲聞我執見思煩惱已破,也叫做煩惱障已斷。
緣覺:以十二因緣而悟透,所稱獨覺。隨了脫生死,見思煩惱已斷,還有塵沙煩惱,所以不能發起大乘上宏下化的大菩提心,因為此二聖者沒有證得,諸法實相。
菩薩:當然我執已破,斷煩惱障,但還有所知障,也稱作法執沒有破。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所謂十地菩薩才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因已證無生法忍,所以稱之為法身大士!但到七地以上的菩薩,稱之為摩訶薩,才圓證三不退,直至成佛。聲聞叫做正覺,菩薩叫做正等正覺。
佛:佛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對於宇宙人生徹底圓滿證得真如實相,就叫做佛。
(2)內涵不同
佛:佛是世出世間,最究竟圓滿的聖者,度眾功行圓滿。達到自覺、覺他、覺滿,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是出世聖人中最高的境界。
菩薩:為“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覺有情”。謂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菩薩發大慈悲心,除了轉化自己的煩惱,並廣修六度萬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漸圓滿一切功德。
緣覺:又稱“辟支佛”,分為二種:一種是生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證成道,稱為“緣覺”。另一種是生於無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自心、外境的變遷而悟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證到緣覺果,稱為“獨覺”。
聲聞:聲聞修習四諦法而得證聖果。聲聞極果為阿羅漢,羅漢含有三義:一是殺賊義,謂殺盡煩惱賊。二是應供義,謂已斷盡三界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養。三是不生義,謂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3)釋義不同
聲聞:梵語s/ra^vaka,巴利語sa^vaka。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
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巴利語pacceka-buddha。又作獨覺、緣一覺、因緣覺。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即於現在身中,不稟佛教,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聲聞與緣覺,稱為二乘;若共菩薩,則為三乘。
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
佛:梵語“佛陀”,是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亦是佛教徒對修行圓滿的人的稱呼。
三種世間:
1、出大智度論:隔別名世。間差名間。謂十界假名五陰國土三種。一一差別不同。故名三種世間。(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五陰即眾生身。以此身是色受想行識五陰所成故也。)
2、一假名世間(亦名眾生世間。)假名者。於十界名世間。(實法者。謂十界五陰皆實有也。假立名字者。謂十界名字。非實有也。既有十界五陰實法。謂十界名字。非實有也。既有十界五陰實法。即有十界眾生假名。且如人界中各各有身。即各各有名字也。餘界亦然。)
3、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十界五陰。各各差別。故名五陰世間。(色即質礙之色。受即領納諸塵。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識即分別善惡。以此五者陰覆真性。皆名為陰。)三國土世間國土者。即眾生所依之境界也。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別。故名國土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