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63429098645

    白(701年-762年)[1]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現存的詩有上千首,其中提到酒的,約有200多首。

    及的場景嘛~那簡直是包羅永珍!他得意時喝,失意時也喝;一個人時喝,去宴會時也喝;想念基友時喝,重逢時也喝;在酒樓喝,在妓院喝,在家裡喝,在宮廷裡也喝。反正,只要有酒,哪都能喝~

    而且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可見李白是很愛喝酒的。

    但是!

    李白真如他表現的那麼能喝嗎?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李白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錯 我就是那麼閒...

    要聊這話題,還得回到杜甫那句詩——

    “李白斗酒詩百篇”

    這裡的“斗酒”是一斗酒的意思。

    那問題來了...

    一斗酒有多少呢?

    我們常說的鬥,其實是種稱量糧食的單位。一斗大約16斤重。而酒的密度是0.8g/cm3,換算過來也有10升。相當於五瓶2L裝的可樂。

    說是酒,光喝10升這玩意兒,都能直接送醫院...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古時候量酒的鬥,跟現代稱糧食的鬥

    絕逼不是同個概念!

    那,古時的鬥到底有多大呢?

    《公羊傳》上記載:“熊蹯不熟,公怒,以鬥擊而殺之。”

    這鬥就是喝酒的杯子。能隨手抓起來扔人,肯定不會大到哪去。

    但好孩子絕不能這樣做哦!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流氓邦從鴻門宴上逃走時,對張良說:“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玉斗就是酒杯啦~流氓邦既然能把白璧和玉斗這4件東西都揣在身上,可見這鬥並不大。

    此外,還有另一種被稱為斗的酒器。這種鬥有長長的柄,但實際上就是個盛酒的勺子。

    《詩經·大雅·行葦》有這樣一句:“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注:“大斗,柄長三尺。”

    古代的三尺,相當於現在的70釐米。大斗如此,小鬥肯定更小。而且從出土的青銅鬥來看...

    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現在常用的玻璃杯大小...

    斗的問題已經搞定,那我們再來看看古代的酒~

    其實古代酒的度數很低...唐宋時期還沒有蒸餾技術,酒多是發酵後直接過濾的發酵酒。度數在3%~10%之間,跟啤酒差不多...所以才造成誤以為古代人很能喝的假象。

    像《水滸傳》中,在景陽岡上喝了十八碗的武松。如果喝的是現在52度的白酒...那就甭提打虎了,還是趕緊送醫院去吧...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了兩個結論:

    1.一斗其實就是一杯玻璃杯大小。

    2.古代的酒度數很低,跟啤酒差不多。

    而且,如果有興趣翻翻李白的詩歌,你會發現上面僅僅只有李白喝酒的記錄,卻沒有記錄他喝了多少酒!

    我似乎嗅到了...

    是時候揭露真相了,讓我們重新回到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吧~

    可能有朋友會疑惑,為何我會老提這首詩呢?

    這是因為...

    李白酒量的秘密就在裡面啊!!!

    眾所周知,李白寫詩喜誇張,就是我們常說的吹牛逼~經常寫些像“飛流直下三千尺”、“玉盤珍羞值萬錢”的東西。所以,他詩中的一些細節是不大可信的。

    與李白不同,杜甫詩的風格比較偏寫實。而且杜甫和李白相處過一段時間,所以應該清楚李白的真實酒量。

    而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別人時,是這樣說的:

    汝陽三鬥始朝天

    焦遂五斗方卓然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

    可一輪到李白,卻是...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我給大家簡單解釋下

    其他人不是喝了三鬥就敢去面見天子,就是喝了五斗後的還能“方卓然”。至於那個“飲如長鯨吸百川”的,我就不說了,大家應該能懂~

    但唯獨李白喝了一斗就...“長安市上酒家眠”...

    也就是說,李白他...一斗就醉...

    一斗...

    就醉...

    看到這,相信你已經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了——

    李白的酒量其實...

    很渣啊!!!

    說白了,李白就是個

    一小杯啤酒就能放倒的酒渣!

    明明沾點酒精就會醉!

    但他卻裝出一副很能喝的樣子,整天寫詩炫酒!

    讓後人誤以為他是“酒中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汽車的“行為適應”對汽車行駛安全性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