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井茶葉虎跑水
-
2 # 良人執戟2
本回答主要探索後漢以來碑文的風格“講究。”至於現在的墓碑書體,自然有現成的幾種書體由電腦控制,使用者隨意,餘不~
從碑文書體看中國文字的演化(張遷碑,部分字現藏泰山岱廟和北京故宮博物院)
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全稱碑碣,碑是立碑,碣是圓石刻,一般合稱碑碣。中國碑碣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可以從碑碣所刻的文字書體瞭解中國文字的演變,它們因為時代不同,所作的書體也就“與時俱進”了。
從秦漢碑碣到今天,這些書體就是中國一部文字的演化史。我們今天視為國家一級文物的碑刻,早在古代時期,由於戰爭和動亂,或棄之於野,或埋於牆,或作溝橋......
比如唐代末年的天佑元年(904)節度使韓建修建“長安新城”時,用牛車將大量古碑作為廢棄物拉到城外拋棄。五代的梁節度使劉鄩曾廣徵古碑用於修建古城牆。北宋的姜遵也把漢唐古碑用來營建寺廟,韓縝甚至用來修理灞橋,歐陽修的巜集古錄》感嘆:“後漢以後,始有碑文,欲求前漢時碑碣不可得.....”而晉文帝曹丕則是很討厭那些歌功頌德死人的文字,因此而下令毀去很多碑褐。
更多的是由於後代的拓印,要在碑碣上灑水,刷墨、撲打,文字的痕跡越來越淺,以至面目全非,當然古人還可以依痕跡重刻,現在因為對漢唐碑碣的保護,根本不可能再恢復原樣,而且數量極其稀少,所以應該儘量加以保護。
古代名碑碣的特色《夏禹岣嘍碑》(注一)據說湖南的岣嘍山有一處古人刻石文字,被唐人發現,無人識得,劉禹錫稱之為.....“秘文龍虎形。”楊慎用拓本刻了兩塊碑,一塊存昆明,一塊存成都。
2. 《壇山刻石》
河北贊皇縣壇山有石刻四字“吉日癸已”,相傳為周穆王登山時作的時間刻字。到宋代皇佑四年,當地縣令劉莊把整個刻石鑿下嵌在官衙牆上,後來不知去向,只有依照拓本再摹刻一塊碑石即今天的李石拓本。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朝廷認定了八種書體:大篆、小篆、隸書、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統稱“八體書”。
只有篆、隸和八分書作為實用體,其餘的都是作裝飾用。
變化最大的就是隸書,即著名的漢隸,它的發明人是當時的勞役和小工頭,在忙於搬磚的路上,由於工作繁忙緊張,於是匆匆而就,久而久之一種新書體產生了,漢代以後得到大量的推廣,這就是漢隸。
漢隸並不是“一花獨放”,還有一種由秦隸、八分簡化快寫而成的草書體,稱為“章草”,如果加以數個字連貫,就是“今草”,成為今天草書的主流。
進入東漢時期,隸書趨向成熟,尤其是漢隸的石碑刻石,更是呈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精彩紛呈、美不勝收的作品大量出現、典型的如奔放灑脫、勁挺美姿的《石門頌》。
(石門頌)
運筆去“蠶頭燕尾”取“方筆曲勢”的《乙瑛碑》,運筆取直勢、結構方正、四周平滿、規矩樸質的《張遷碑》。(見圖一)
筆畫纖細凝練、流麗俊逸的巜禮器碑》、筆畫平整、結體很平扁的《孔宙碑》、筆勢柔和、神態秀美的《曹全碑》。
(漢碑經典之《曹全碑》)
方圓並用、形態矜持的《華山廟碑》。
(《華山廟碑》)
漢隸書體的“講究”漢隸書體對我們來說,應該是很熟悉的,尤其是在講究寫大幅標語的時代,我很小的時候,就有這個印象,很多民間漢隸高手都愛使用隸書體寫,尤其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幾個字,寫得漂逸俊美、飛揚跋扈!
這種風格一般而言多取橫勢,字呈扁形;結構上下緊密,左右舒展;筆畫走勢是“一波三折,”“蠶頭燕尾。”
到了三國魏晉時期,雖然在碑刻的字型上仍然與東漢一樣,但是隸書已經向楷書演變,這時的隸書,方筆直勢居多,橫筆也不講究“蠶頭燕尾”了,雖然仍是隸書味道,但是楷書形貌已經粗具。
東漢末年著名的文人官員、曹操重要謀士鍾繇就是楷書的始祖,雖然現在看不到他的真跡,但是,後代們為了永遠儲存他的筆跡,於是刻在石碑上,如巜賀克㨗表》,《薦季直表》。
(《薦季直表》)
到了兩晉時期,篆、隸、草、真(楷)已經產生成熟。雖然還有一種行書,但它是介於草、楷之間的一種變化,卻並不是絕對獨立於四種書體之外。今天,中國的書體就是以上述四種書體為本,加上很多變化,於是在中華文化史上,書體異彩紛呈、流派各異。
結語
碑碣書體在唐代已經發展到頂峰,北宋稍微可以望其項背,以後這種雄麗氣質日趨衰頹,清朝時期已經氣勢纖弱。民國時期,西風漸來,舊式碑碣已經夕陽西下。到今天,碑碣又日漸增多,不過都是電腦體,觀之索然無味,更遑論那些“不明覺厲”的江湖體充斥......
注一,嘍字應該是“山”旁,無法打出,只能以錯別字代替。
回覆列表
墓碑適合楷,隸,魏碑諸體,行,草,飛白體也有,但是一般多以楷,隸,魏碑體常見。
字的神態,以靜穆安祥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