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燃文摘
-
2 # 九king
商鞅 前395-前338年
秦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立木之信”或者“徙木立信”。
後來,太子犯法,商鞅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資治通鑑》記載:“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秦國貴族多有怨言。
商鞅在秦國建立了延續百餘年的國策——耕戰。商鞅告訴秦人,生活中只有最主要的兩件事:耕田和打仗。商鞅認為,只有強大的農業才能支援不斷擴大的戰爭。同時期的西方,亞歷山大大帝有5萬人的軍隊,羅馬軍團最為強盛的時候也不過幾十萬人,而秦國到了秦始皇時代,已經能夠負擔一百萬人的龐大軍隊。《史記》上說,正是耕戰策略最終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抱負。
韓非 約前281年-前233年
韓非總結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張君主應該用法、術、勢結合起來治理國家。
韓非在其《韓非子》裡面有“解老”與“喩老”兩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於老子,故後世稱之為道法家,意味從道家裡面延伸出來的新法家思想。但韓非的老子,僅擷取老子一小部分,與同繼承老子思想的莊子道家,完全不同。
簡單說,韓非只取老子無為的思想,在老子的無為裡面,認為處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與方式,只要順著大道即可。但韓非僅取部分意思,認為無為,落實在君王統治上,應該是無特定喜好,或喜好不能被臣下掌握,此面向還包括施政習慣,統馭方式等,應該陰晴不定,難以掌握。如此才不會反被臣下駕馭,被認為如此才算是無為之治。也有學者認為,“解老”與“喩老”部分,似乎與韓非其他論述有出入,可能不是韓非所作。
回覆列表
在先秦時期,是中國百家思想最為繁盛的時期,在眾多的思想當中,當屬法家思想在各個國家的變革中採用的最多,並且所產生的影響最大,而法家學說在先秦時期,最為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商鞅和韓非,商鞅對於法家思想十分推崇,著名的商鞅變法也是根據法家思想來實行的,而韓非同樣作為法家的重要的發展人物,將法家思想運用到治國當中,實現“法、術、勢”三者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