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娓妖
-
2 # 安小鍋
有的,一定有。
我想,當時代走出商品經濟競霜天的時候,走入和諧政通的時候;牢騷點說,當他們不再以炫富為樂的時候吧。這些都是文人畫出現的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得有真正的文人出現。
社會浮躁氣氛不吹散,文人畫沒法發展。我想提問者說的發展,應該是說社會普遍接受和欣賞文人畫,對吧?我也很期待。因為它能反襯出時代特色。
文人畫盛行的時候,往往百姓生活安寧,幸福指數比較高。到不要抱太大希望。因為從歷史上看這個時期並不多,這類畫本身也很小眾。
但我有讓它發展的願望。用官話說,它也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等過了兩個一百年,差不多。
-
3 # 呂永亮
歷史與藝術史不是已經有共論,吳昌碩是最後一個文人畫,文人畫已經滅亡了。
伴隨著文人畫而亡的還有知識分子,所以當今海內外已經沒有了知識分子,政府也不需要知識分子,政府只要培養專家就可,所以全球最多的就是專家了。
因此,在沒有文人與知識分子社會的當代,提出當代文人與新文人畫就有點“虛張聲勢”的不切實際了。
因為,世上已經不存在文人了……
-
4 # 藝蟲爬牆
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要點,須認識文人畫。
明代董其昌引用佛教禪宗的南北二宗理論,將中國畫劃分為南北二宗。
董其昌是上海人。在他看來,北方人敦厚,明個佛理也只會"漸悟",延伸到李思訓父子的青綠山水畫,遂發展出了寫實的院體畫;而南方人腦子靈光,明佛理可以"頓悟",延伸到王摩詰的渲淡畫,遂發展出了寫意的文人畫。南北二宗只是表達藝術感悟的過程不同。
但後世人漸漸發現,寫實與寫意根本就不是什麼"漸悟"與"頓悟"的區別,而是所追求的藝術理念不同。
若刨根到底演繹二宗,喜歡油畫的西方人,豈不都成了傻蛋一族?(今天有很多華人就是這麼認為的。)所以,接受了西畫薰陶的徐悲鴻才會恨道,"董其昌、陳繼儒才藝平平,吾尤恨董斷送中國畫二百餘年,罪大惡極。"
儘管南北二宗的說法遭到後人強烈批評,但卻道出了中國文人畫寫意藝術的真諦:所畫物像只是畫家心中的藝術感悟載體,重要的不是這個載體畫得像不像原事物,而是這個載體能否代表一種藝術神韻,來表達特定的藝術感悟。
王維之後的荊浩、董源、米家父子、元四大家等人,他們的文人畫理念其實並不清晰,文人畫真正的開山之祖是明代徐渭,繼後是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晚清吳昌碩則是文人畫的集大成者。
吳昌碩《葡萄圖》
傳統文人畫重在透過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寫意畫法,來表達文人的剛正不阿、潔身自好、孤傲不羈的人格品格。所以,一草一木的某個特殊姿態,就成為了表達人格品格的最佳象徵物。
傳統山水畫重在表達自然美,由於畫家和欣賞者的審美關注力被繁複的山水物像所吸引,顧不上感悟畫家的人格品格,因而傳統山水畫是中國畫的獨立一脈,算不上典型的文人畫。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以傅抱石為首的一批畫家所創作的新文人畫,雖面向社會現實,開風氣之先,但拋棄了以物喻人詠志的文人畫寫意之本,充其量只能算作是新寫實畫。
第二要點,須認識傳統文人畫的侷限性和藝術理念的先進性。
傳統文人畫物像表達範圍有限:通常被侷限於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的姿態描畫上;藝術欣賞人群有限:通常被侷限於知識分子,尤其是不得志或落魄書生的欣賞群體中。儘管表達範圍和欣賞人群有限,但並不妨礙傳統文人畫擁有先進的藝術理念。
視覺藝術要達到高於現實視覺的藝術目的,或者可以透過大寫、特寫現實的典型化手段達到目的;或者可以透過捕捉現實神韻的虛化現實手段達到目的。
在視覺藝術領域,無論是中國畫還是西畫,雖然目前很流行以準確造型和豔麗色彩來寫實的繪畫,但最終都將敵不過以高科技數碼視像來演繹視覺藝術的表現手段。
數碼視像能夠模擬出自然界蝦子的任何真實視像,唯獨模擬不出齊白石寫意畫中所展現的蝦趣的藝術神韻。
齊白石作品在香港、美國、國內的拍賣價格,足可以說明一切。(部分展示)
由此可以大膽推論,中國畫寫意畫必將會在未來世界繪畫藝術領域大放異彩,而文人畫則必將成為發展寫意畫的中堅力量。
第三要點,須認識如何開拓發展當代文人畫的實踐路徑。
1. 明清到現在已有500年,不能總是以花鳥魚蟲竹石松柏等自然界物像來喻人詠志,文人畫"物"的涵蓋範圍要向人物和人工製造物兩方面突破過去。
2. 時代變了,不能侷限於表現剛正不阿、潔身自好、孤傲不羈的舊知識分子人格品格,要善於立足於全體公民,從真善美角度去挖掘可值得表現的一切生活題材。
華君武漫畫可供參考。
4 . 要迎合當代人喜歡色彩明麗的視覺感覺,多采用水墨與彩墨、工筆與寫意融會貫通的筆法。
5 . 要充分利用書畫同源的中國畫審美形式,多用詩詞、題詞、印章的墨筆書法,來揭示畫面物像所喻所詠的審美韻味。
最終目標:
讓現代文人畫成為推動中國畫發展的中流砥柱,在人類科技時代引領世界繪畫潮流,併成為民族復興的中國文化發展的排頭兵。
回覆列表
劍走偏峰,畫λ岐路。如今無些達者,更別說發揚光大。
縱觀當今國畫,色彩豔麗,筆墨粗糙,近看勾皴雜亂,遠觀色墨混交。所謂萬綠叢中紅一點,惱人春色不須多。
再看那些花鳥,山水。既無氣可用,更無脈相承,可觀不可遊,可遊而不可居,居無氣脈,定無處所,一幅媚世圖而已矣。
更有甚者有事無事,總是在畫幅完成後,鋪天蓋地灑下斑斑色點,是為了色彩更豐富?還是為了遮蓋拙劣的筆墨?所謂佛頭著糞而己。
我雖達不到文人境界,但決不為五斗米折腰,為此目的終身學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