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人的歷史

    治國能臣,廉吏典範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他家祖上本來是巴郡江州人。東漢末年,董和率領宗族向西遷徙,益州刺史劉璋先後任命他為牛鞞、江原等縣的縣長、成都縣令等職務。蜀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所以社會風氣奢侈,從事工商業富豪之家,平時穿著侯爵的衣服,吃著精美的食物,辦理婚喪之事極度奢侈,甚至消耗掉全部家產。 為了扭轉這種風氣,董和親自做出簡樸的表率,身穿粗布衣服,吃飯以蔬菜為主,為了防止在生活上超越本分的現象發生,他還制定了這方面的制度和規定,因此他所任職的這些地方,社會風氣全都變好了,百姓們對他所定的制度和規定都敬畏不敢違犯。

    嚴法除強,以誠待人

    然而成都縣中的豪強害怕董和制定的嚴厲法規,勸劉璋改任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縣中吏民幾千人扶老攜幼請求劉璋讓董和留任,劉璋只得讓董和繼續留任兩年。 董和任期滿後,又被升遷為益州郡太守,他仍然像以前那樣清廉簡樸。在與少數民族打交道時,特別注重以誠相待,所以南方的少數民族百姓,全都愛戴信任董和。

    勤勉敢諫,家無餘財

    劉備佔領益州後,任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中郎將諸葛亮一起處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事務,進獻可行的建議,廢止不可行的做法,兩人相處的非常愉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自從董和當官領取俸祿以來,在邊遠地區任郡守,在朝廷內處理機要事務,前後長達二十多年,到他死的時候,家裡連很少的積蓄都沒有。

    辦事勤勉,直抒己見

    後來諸葛亮做蜀漢丞相時,給他的下屬們髮指示說:“朝廷之所以設定參與處理機要事務的官員,目的就是要集中大家的意見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如果為了不與別人發生小的矛盾,而不敢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那麼就會造成大的失誤和損失。如果有不同意見,而不同意見又因正確而被採納,這就像丟掉破舊的鞋子而獲得珍珠美玉一樣。然而人們內心真正的想法很難全部說出來,只有徐元直在這種情況下能做到毫無顧忌,還有董幼宰在參與政務這七年間,事情如果有我考慮不周到的地方,他就會和我不斷探討,往返達十次之多,來申述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們能夠因仰慕徐元直的品質而效法他精神的十分之一,學習董幼宰辦事的勤勤懇懇,忠於國家,那麼我就可以少犯錯誤了。”

    能臣幹吏,百官表率

    諸葛亮還說:“當初我與崔州平交往,多次聽到他對我辦事得失的肯定與批評;後來與徐元直交往時,又常常得到他的啟發和指教。前與董幼宰共事時,他每次提意見時總是毫無保留;後與胡偉度共事時,他也多次對我進行規勸和阻止。我雖然秉性淺陋愚昧,不能全部採納他們的意見,但我與這四個人始終保持著友好的關係,這就足以表明他們對自己直言不諱的做法沒有什麼猶豫懷疑了。”諸葛亮就是這樣的懷念董和,他得到了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和認同。

  • 2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蜀漢大臣董和是一個牛人

    縱觀三國曆史,可謂是人才濟濟,英雄輩出,但是這些縱橫亂世一生的英雄的後代卻是一代不如一代,當然曹魏和東吳還算是比較好的,曹操在與東吳的戰爭中,見到孫權後就大發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之子,若豚犬耳!”可見三國時期,自己幹得好不如兒子生得好,守業更比創業難。

    在看看蜀漢的人才,不禁喟然長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其實這也不是廖化的錯,筆者認為這正好反應出廖化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能說當時蜀漢的年輕將領是很缺乏的。雖然如此,但也不得不說蜀國已無回天之力,而攘除奸兇,恢復中原,興復漢室矣!在劉備時期,雖然領土狹小,但是實力卻能和曹魏和東吳相提並論的,“五虎上將”風靡一時,文臣諸葛亮、法正、鄧芝、蔣琬、費禕等輩皆世之良材,直到現代也有無數的人對此津津樂道。

    即使如此,其實蜀之“五虎”皆浮雲也,五虎將的後人除關羽之子關平和關興有將才,但卻早死,正史中記載關平確實是關羽長子,非養子,算是忠義勇敢之輩,而關興年少時即受諸葛亮器重,在蜀漢擔任侍中、中監軍之職,但數年後便英年早逝;張飛之子張苞在歷史上的事蹟不詳,由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張苞總是以一員不亞於父親張飛的猛將形象出現在後世的文藝作品中,史書上記載張苞早夭;趙雲的兩個兒子和馬超的兒子也都是泛泛之輩,皆不堪大用,都只官至官至虎賁中郎而已,史書就無過多的記載;黃忠曾有子黃敘,因身體欠佳,早年死去,故黃忠無後。而縱蜀漢大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還有兩把刷子,但是卻也沒扭轉蜀漢被滅的危局,並且在鄧艾在進軍綿竹的時候,諸葛瞻因畏懼而沒有佔據險要的地形,不智也,諸葛瞻憑諸葛亮的聲望而在蜀中立足,但是確實是在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還小,沒有得到父親的點撥和教育,也是諸葛瞻的悲劇。

    那麼蜀漢誰最牛呢?筆者認為最牛者非董和莫屬矣,許多讀者肯定就會質疑了,董和是誰?怎麼都沒聽說過。

    董和者,蜀漢前期大臣,任掌軍中郎將,諸葛亮對其評價很高,認為他辦事周到、能及時匡正自己的失誤,且將董和與自己的好友徐庶相提並論。主要是他是蜀漢“四英”(其他三位是諸葛亮、蔣琬、費禕)之董允之父,更加體現了董和不僅才智兼備,在教育後代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董允是蜀漢後期重要大臣,擔任蜀漢朝廷之侍中兼尚書令,諸葛亮在時,多有任用,在《前出師表》中就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如果費禕死後,董允還活著,如果蜀漢不滅亡,執蜀漢朝廷之牛耳者必是董允。並且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董允是極少數能夠立傳“子不繫父,可別載姓”的人物之一,足見其人之優越。

    董和生子若此,夫復何求?足可以名垂青史,光宗耀祖矣。而蜀漢眾英雄之後皆若董允者,秉公執法,內侍歷年,翼贊王室,義形於色,正顏厲色而匡諫,蜀漢何至於速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普太陽能熱水器有哪些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