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過AA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與楊振寧進行了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事後,二人成為好朋友,莫言贈送給楊振寧一幅題字,上書:“仰視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該幅題字,至今被楊振寧懸掛在書房中。有網友看到這一副對聯後表示:莫言寫的“打油詩”,和我一個水平。

    莫言是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是他的中文水平,一直遭到國內網友的質疑。楊振寧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由於物理學專業性強,網友根本無從質疑,但是仍在他的私人生活上找到了突破口。莫言以為他們“同病相憐”,就向楊振寧訴苦說:假如我得的也是物理學獎,可能就沒有這麼多非議了吧,楊振寧笑而不語。

    一、莫言的詩歌

    莫言是以創作小說出名的,他的小說,歷來被業界稱為“詩性小說”。因為在莫言的小說敘事當中,充滿了幻想、隱寓和詩歌的韻律。這一點從他早期作品《透明的紅蘿蔔》裡就能看出來。比如他在這篇小說當中,描寫一根頭髮絲兒掉落在地,發出了“咣”的一聲。

    莫言擅長用文筆控制時間的流逝,對生活的細節進行細緻的觀察,然後再用敏感的筆觸描繪出來。他長於聲音描寫、顏色描寫各種象徵手法。落筆之處,往往有“神風鬼雨”。因此,大家才說他寫的是“詩性小說”。

    不過,一個小說家擅長寫“詩性小說”,卻不一定擅長寫詩。正如中國古代有許多大詩人,有一些擅長寫律詩,而另一些人則更擅長寫古風詩歌。所以莫言從不敢“吹”自己的詩,只能說自己擅長寫“打油詩”。打油詩可以不論格律,沒有那麼多的限制,發揮自由。

    據說莫言剛剛得獎的時候,即興發揮寫了一首律詩,但是用毛筆書寫的,網友覺得他寫錯了兩個字,當即出言譏諷。於是,莫言寫了一首幽默的“打油詩”來回應。

    鐵多兩點是鐵硬,腦少一撇是腦殘。

    嫉惡似仇學猛士,從善如流思前賢。

    護短怕醜難進步,狗年要寫新詩篇。

    另外,莫言除了寫“打油詩”,有時候也會寫一兩首現代詩。但是比起他的散文和小說來,數量很少。網上流傳的一部分莫言詩,有可能根本不是他所寫。比如有一首叫《你若懂我,該有多好》的詩就是“張冠李戴”的作品。

    在莫言沒有正式出版詩集的情況下,目前很難分辨網上詩,是否由他本人所寫。網友想要透過抨擊莫言的“詩歌”來尋找優越感,可以理解的。但是假如想透過這些詩作,貶低莫言的小說創作水平,就跑偏了。畢竟,他不是靠寫詩獲得諾貝爾獎的。

    二、莫言與楊振寧

    楊振寧生於1922年,莫言生於1955年。前者比後者大了33歲。兩人所擅長的領域完全不同,但是楊振寧卻對莫言保持了極大的好奇心。楊振寧很好奇,他是教授家庭的孩子,成長環境優於莫言。而莫言出身比他貧窮,屬於社會的最底層。那麼,莫言得到諾獎的時候,會不會產生和他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呢?

    另外,楊振寧還實話實說:自己根本看不出莫言的小說哪裡出彩。而莫言本該是“好奇心”最盛的那位,因為他是作家,應該對萬事萬世都好奇。可是他偏偏沒有對楊振寧表現出太多的好奇,他當時更關注的是自己的內心的感受。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楊振寧成名太早,莫言作為一個作家,早就對楊有所瞭解。而莫言成名較晚,楊振寧本身搞學術研究的,沒有機會接觸到他的作品。

    楊振寧早就經歷過成名所帶來的負累,所以把輿論看淡了,而莫言當時才剛剛經歷。楊振寧關心莫言的出身,承認自己看不出莫言作品的亮點,都不是在貶低莫言,而是帶著一個老科學家孩子般的天真,在探知自己未知的領域。

    人跟人一生中的境遇,各不相同。因此對生活中的大起大落,感受也不可能相同。但是這中間到底會有多大的差別呢?於是楊振寧開動科學的大腦,開始對莫言進行觀察。

    做科研工作,有時候需要“妙悟”,寫作不需要嗎?楊振寧問莫言!

    莫言說:也要啊!有的時候寫作的思路沒理清,睡一覺,在夢中就解決了。

    好奇的楊振寧又說:做文學不容易,需要大量的閱讀和豐富的生活閱歷吧。

    莫言反問他:那麼搞科學的人,是不是越年輕越好呢?

    楊振寧答:是啊,所以二三十歲搞物理研究的年輕人都是很厲害的。愛因斯坦年輕的時候寫了六篇科研論文,三篇都是世界頂級的。而偉大的詩人杜甫,就是大器晚成。

    楊振寧在回答在場學生的提問時說:要從事科研工作,不能只有想象力,還需要從小接受訓練,自己刻苦努力。而莫言則告訴大家,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名作家,就是靠著小時候大量地閱讀故事,然後自己再去“加油添醋地”向旁人轉述。可見,學習和練習都是必不可少的。

    莫言小時候閱讀得最多的是故事,而不是詩歌。到後來,練習次數最多的也是小說創作。網上出現的莫言詩作,大多真偽難辨。在他的詩集沒有出版之前,他的水平很難評價。不過,就算他寫得很差,也並沒有關係。那頂多只能代表,他缺乏練習。

    結語

    詩聖杜甫曾經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沒有閱讀,就不會有創作的素材。但是有了素材,不等於能夠寫出好作品。不管是寫小說、散文還是詩,要想寫好,就得學會觀察生活。科學家也是一樣,他們需要閱讀跟作大家的實驗。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學會觀察世界。

    物理學家觀察宇宙星雲、中微粒子;文學家就觀察天風海雨,人情冷暖。於是,莫言就寫了開篇提到的12字對聯,贈送給楊振寧,用以讚美這位科學家,而楊振寧將這幅題詩一直掛在自己的書房!

    不論莫言的詩詞水平究竟如何,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卻是實實在在的。雖然有人對他的作品存在一些懷疑,但是其內容究竟怎樣,還是要自己看了才能知道。《蛙》就是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品,這部作品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而《豐富肥臀》和《生死疲勞》同樣也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刷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