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考古軍中馬前卒
-
2 # 可食中國
歷史顯得很巧合很搞笑,也很悲哀,非得將一些重大的重要的東西和一些卑微的小人物聯絡在一起,而且因為小人物發生轉向。
但因果業力卻真實不虛,敦煌和王道士的因緣早已經種下了,只不過等待一個時機而已。
首先,別去先給他扣上罪人或者文物保護者的帽子,那些都太大了。你只需要知道他其實就是一個普普通通,愛佔點小便宜,找點小利益,沒什麼見識,沒什麼學問,既不是大惡人,也不是大善人的複雜的小老百姓而已。他做的事情,換成許多小老百姓,其實也會做,只是別人沒這樣的機會而已。
這樣的人說複雜複雜,說不復雜不復雜。他腦子裡哪有什麼文物啊,國寶啊,文化遺產啊,學術價值啊,歷史遺蹟啊。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感覺。唯一有感覺的是,哦,這個東西竟然還這麼多人喜歡,竟然還可以換錢,竟然還可以讓自己發一筆財。
還有個感覺就是,這些東西管他是國家的還是政府的,也管他是什麼朝代留下來的,反正今天到了我手上,就歸我管,活該我有次發財的機會。
所以,說他賣文物也好,保護文物也好,哥,這個王道士還真沒想那麼多啊,他也沒有文化,沒有視野去想那麼多啊。他的狡猾不過是多“訛詐”一些錢,不過是想這些是我的,我想提價多少就多少,我想怎麼賣就怎麼賣。
不過是,既不能幹太多壞事,也不能太清苦,太不食人間煙火,所以,文物換點菜米油鹽,換點養老的本錢,完美。
至於其他的什麼帽子,那都是後人給他扣上去的,關這沒文化的小農民道士什麼事情啊。
如果沒有敦煌的意外,他可能一輩子還是無人知曉的小道士,可以因為敦煌以及他和敦煌之間的奇妙關聯,他卻成為了千古罪人,被釘在了恥辱柱上,永世都不得翻身,這是歷史的巧妙和搞笑之處,也是無奈之處。
當然,敦煌是佛教聖地,如果從佛教的因果的角度來說,其實王道士和敦煌之間是存在宿世的因果的,是業力的輪轉和推動,是早已種下的種子,敦煌的這場劫難早就註定無法避免。
回覆列表
首先推薦一本書。
對敦煌莫高窟的盜掘史以及王道士感興趣朋友,可以去看一本書,美國曆史學家、漢學家芮樂偉·韓森的《絲綢之路新史》,這本書語言生動、內容詳實,裡面有不少關於斯坦因在莫高窟的經歷。
接下來說說王道士和莫高窟。
正如其他答主所說的,給他簡單扣上一個歷史罪人或者文物保護者的帽子,都不夠客觀。
可以肯定的是,王道士並不瞭解敦煌卷子的文物價值和歷史價值。如果沒有王道士,可能藏經洞無法被發現,或者說無法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發現。這次發現,這對於藏經洞來說應當看作一場浩劫,猶如開啟潘多拉的盒子一般,從此莫高窟的卷子、壁畫、雕塑開始外流。
在王道士的眼中,這些卷子是佛經、是佛教畫作,唯獨不是文物,一開始甚至將它們當做可以焚燒治病的東西。
所以王道士會被斯坦因和他的中國師爺欺騙,賣掉這些珍寶。“金子做生鐵賣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我們很難假設,如果王道士如果有一定的文物知識,會怎麼樣處理這些東西,畢竟當時也有盧芹齋這樣的文物販子,他知道文物的價值,所以給外華人賣的更貴一些而已。
王道士在莫高窟的修復是修復嗎?斯坦因記載說,王道士對莫高窟的修復有非常崇高的熱情,將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這裡面的一分一銀。
可是真實情況如何呢?如果說把古代的佛教雕塑打碎,換上新的道教造像,就可以算作是文物修復,那麼前不久四川地區石窟的“喜羊羊”式修復,更算得上是文物修復了。
是的,他沒有貪汙,這是非常難得的優良品質,但是他的盲目修復,客觀上卻損壞了文物。
敦煌文物在國外儲存更好嗎?近年來有一些論調,覺得這些國寶在國外儲存的更好,在國內就會被毀滅。
好的,那麼那些沒有被外國的文化大盜劫掠走的敦煌卷子,真的在那個年代被毀滅了嗎?
並沒有,反而保護的好好的。
建國後敦煌石窟裡的壁畫被人隨意汙損或者用膠帶貼走嗎?
也沒有,仍舊保護的好好的。
既然如此,為何斷言王道士把它們賣出去就是對它們更好的歸宿呢?
我來講個例子,德國探險家、東方學家勒科克,從吐魯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盜走了大量的壁畫,儲存在柏林的印度民俗博物館,二戰時,蘇聯空軍轟炸柏林,這些壁畫全部被炸燬,下圖展示的就是其中的兩幅,可惜只有影象了,原物已經灰飛煙滅。
王道士有自己各方面的侷限性,他做出的選擇,有受欺騙的成分,也有性格中的貪婪因素。如果說餘秋雨在《道士塔》中對王道士的批判有失偏頗,那麼將他完全洗白,視為一個積極的文物保護者,更是讓人齒冷,更是對常書鴻、樊錦詩等真正的敦煌保護者的不公。
一個原本是小人物的人,在特殊的歷史洪流中因緣際會造成了大的影響,對他個人和莫高窟而言都是一場悲劇。
陳寅恪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地也”。一國的國寶,留在本國境內,更有利於保護,也更有利於學者研究。
如今百年過去了,流失的敦煌文物無望收回,國內很多的相關學者仍然只能拿著國外的微縮膠捲做研究,處處掣肘,無法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