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教育教學前沿

    《東山》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我東日歸,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果贏之實,亦施於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戶。

    町畽鹿場,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鸛鳴於垤,婦嘆於室。

    灑掃穹窒,我徵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倉庚于飛,熠耀其羽。

    之子于歸,皇駁其馬。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詩經·幽風》

    賞析

    《豳風·東山》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最出色的抒情詩之一。它委婉細緻地抒寫了一位服役歸來的徵人思家戀妻、渴望和平生活的極其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

    《毛詩序》:“《東山》,周公東征也。周公東征三年而歸,勞歸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也。”說這首詩是大夫讚美周公而作,缺乏根據,不可信。但此詩所反映的背景,與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周公東征大概還是有關的。詩中的主人公被迫拋下新婚妻子、離別和平家園,從征伐奄,來到了今山東曲阜附近的東山。經過三年出生入死的浴血奮戰,終於幸運地能夠重返故鄉。詩人哀怨的歌唱,就是從他踏上回鄉的歸途時開始的。

    全詩共四章,每章的開首四句都是“我徂(往)東山,慆慆(久久)不歸,我來自東,零(落)雨其濛。”以敘事和繪景,寫出了徵人西歸時的特定環境:陰雨綿綿,景色悽然。悽清的環境,烘托了還鄉徵人此時此刻難以言喻的憂傷心情:故園一別,關山萬重;家書斷絕,幾度春冬。深長的感慨、沉重的嘆息,化作了“慆慆不歸”的形象化的詩句;千種愁緒、萬種悲嘆,溶入了滿天濛濛的細雨之中。淚雨交織,渾然一體。詩歌在一開頭就彈奏出了不同一般的樂曲,它的弦外之音,引起人們深切的關注和豐富的聯想。而“細雨織愁”的渲染描寫,則更成為後代詩人最愛用的一個抒情手法。首章四句不僅成功地刻劃了悲涼的環境氣氛,而且還透過二、三、四章的重複歌唱,使這種濃郁氣氛瀰漫籠罩全詩。這種重章手法的特殊效果,宋代學者朱熹早有精到的評述:“章首四句,言其往來之勞,在外之久。故每章重言,見其感念之深。”(《詩集傳》)

    在風風雨雨的行軍途中,在露濃霜重的東山獨宿時光,縈繞在徵人心頭、使他日思夜盼的是“制彼裳衣,勿士行枚。”穿上平民衣裳,結束戎馬生涯。(“士”通“事”; “行枚”即橫枚,行軍時為防止出聲,將狀如筷子的枚橫銜口中。)心中的熱望在剎那間變成了現實,對此,他不應該是欣喜若狂的麼?然而,他卻是“我東曰歸,我心西悲”,非但沒有興高彩烈,反而是默默地悲從中來。封閉在心田深處的感情潮水,現在流出來了,然而不是奔騰洶湧的,而是鳴咽潺潺的。 “悲”聲中蘊含著他多少難言的苦楚,“悲”聲中凝聚著他甜酸苦辣的全部人生體味。這裡,透過以悲寫喜的反襯手法,細緻地表現了徵人悲喜交集的複雜心情。

    詩歌第二章,抒情進入新的境界,充分發揮了想象的藝術效果。徵人離家越近,一種忐忑不安的情緒,強烈地升騰了起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他擔心憂慮,腦海裡展現出了一幅家園荒敗的景象:葫蘆藤蔓延到了房簷下(“果贏luo”,瓜萎,蔓生葫蘆科植物),潮蟲在屋子裡滿地爬(“伊威”,俗名地蝨,生於陰溼處),蜘蛛網掛在門樑上(“蠨蛸xiao shao,長腳蜘蛛),戶前屋旁野鹿在奔踏(“町疃tingtuan”,田舍旁被禽獸踐踏的空地),昏暗的天空裡還有閃閃的磷火在飄蕩(“熠耀yi yao”,閃閃發光的樣子)。多麼荒涼破敗的家園啊,然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這一幅家園荒敗的逼真畫面,完全透過想象描繪出來。想象得越生動、具體,徵人對家園的熱戀之情也就表露得越深切。

    “其新孔嘉,其舊(久)如之何?”——新婚時的她是很美的,久別後的她不知怎樣了?那個銘刻在心上、永遠也抹不去的美麗身影,浮上了徵人的腦際。於是,他似乎看到了妻子,她因為思念自己在屋裡長聲嘆息,為了迎接自己在院裡灑掃忙碌,對著柴堆上的結婚紀念物瓠瓜在睹物傷情(“瓜苦”即“瓠瓜”,“苦”通“瓠”。古時結婚行含巹之禮,以一瓠剖作二瓢,夫婦各執一瓢盛酒飲)。這一章,詩人轉換了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從正面直敘對妻子的懷念,而是反過來,設想妻子如何惦記遠行在外的親人。

    詩歌的最後一章,前人評為“駘蕩之極,直是出人意表。”(姚際恆《詩經通論》)陰霾的天空裡,忽然閃出了明媚的春光,悲苦的樂調中,突地響起了黃鶯婉轉的歌唱(“倉庚”,黃鶯),一位小夥子駕著黃紅馬前去迎接新嫁娘(皇駁,黃白色、赤白色),吹吹打打真是一派歡鬧喜慶的景象。這是現實嗎?不,它是徵人心頭升起的甜蜜回憶,是三年前的景象。對這一章詩歌,舊註解說紛紜,有說是“樂男女之得及時”的,有說是“軍中有新娶的”,也有說是徵人“歸家之樂”的等等。癥結在於沒有弄明白這乃是一種回憶對比的藝術方法。回憶三年前的歡樂,是為了同現實的悲苦組成鮮明的對比:兵役造成他們兩地分離,戰爭拆散他們新婚家庭。對比產生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詩歌的思想主題,得到更動人的揭示。

    前人評詩,講求境界,以有真性情、真景物者為上品。《東山》詩的精魂,就在於它的情真。它是詩人用心靈和熱血譜寫成的。而它豐富多彩的抒情手法,則給予了後代詩人以無窮的啟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怎麼看待相親三天就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