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歲。曾皙:姓曾,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約小孔子20多歲。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歲。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小孔子42歲。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學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單用“侍”是陪伴者站著。用“侍坐”指雙方都坐著;陪侍長者閒坐
率爾:輕率地、毫不思索地樣子。
千乘(shèng)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能出車千乘的國家,在當時是一箇中等國家。
攝:迫近。進而作“夾”講。
師旅:古時軍隊的編制。五百人為一“旅”,五旅為一“師”。後因以“師旅”為軍隊的通稱。
饑饉:谷的不熟為“飢”,果蔬不熟為“饉”。
比(bì)及:等到。
方:正道。這裡指辨別是非的道理。
哂(shěn):笑。這裡略含譏諷的意思。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方,見方,方圓。計量面積或體積的一種單位。面積一方即一丈見方。方六七十,即國土邊長為六七十里。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係。
宗廟之事:指諸侯的祭祀活動。其中以祭祀祖宗為代表。祭祖必在宗廟(祖廟),故以“宗廟之事”泛指。
如會同: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係。會同:諸侯會盟。會,諸侯相見。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禮服。章甫:禮帽。在這裡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希:通“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奏逐漸稀疏。
鏗(kēng)爾:鏗的一聲,琴瑟聲止住了。鏗:象聲詞。指彈瑟完畢時最後一聲高音。爾:“鏗”的詞尾。
撰: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莫(mù)春:指夏曆三月,天氣已轉暖的時節。莫:通假“暮”。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春服,指夾衣或單衫。成,定。
冠者: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束髮、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不到20歲)。
浴乎沂(yí):到沂河裡去洗洗澡。乎:介詞,用法同“於”狀語後置,乎沂是狀語。沂,水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南。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故暮春時即可人浴。
風乎舞雩(yú):到舞雩臺上吹吹風。風:吹風,乘涼。名詞活用作動詞。舞雩。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設有壇,在今山東曲阜縣南。“雩”是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時要伴以音樂和舞蹈,故稱“舞雩”。
歸:通饋,進食,送食。
喟(kuì)然:長嘆的樣子。喟,嘆息聲。
與:讚許,同意。 1、以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因為
(2)毋吾以也:動詞,認為
(3)則何以哉:動詞,用、做
(4)加之以師旅:介詞,用、做
2、如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2)如其禮樂:至於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過是,只不過
4、唯求則非邦也與:唯,句首語氣詞
5、而 ⑴子路率爾而對曰:連詞,表修飾。 ⑵舍瑟而作:連詞,表順接。
⑶非諸侯而何:連詞,表並列。
七、一詞多義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圓
(2)且知方也:道,是非準則
2、爾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代詞,你們
(2)子路率爾而對曰:助詞,形容詞詞尾,表狀態(……的樣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在這地方說‘侍坐’表示老師和學生的平等。
(2)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率爾’這個字裡表現著子路的比較魯莽、輕率的性格,而且從子路的這句話來看可以知道子路是有抱負、坦誠的人。而且子路說的話和由自信,話語中不僅表現出了勇敢和雄心, 而且更顯示出了一種充滿自信的咄咄逼人之勢
(3) 夫子哂之。
-> 在這地方的‘哂’不只是笑,還有譏諷輕視的意思。因為子路說的治理‘千乘之國’是不謙虛的,所以孔子為了子路瞭解謙虛‘哂’的。
(4) 冉有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 冉有說的這句話是 與子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說以可以知道冉有是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的人。
(5) 公西華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 公西華的這說話也跟子路的說話相比。他的這句話跟冉有一樣謙虛。句子裡表現著公西華的謙恭有禮,嫻於辭令的性格。
(6)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 他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裡沐浴臨風, 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 抒寫了一種投身於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流露出一種高雅的性情, 一種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曾皙在這句話表示了仁來治理的理想之國。在這裡可以知道曾皙是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群的人物。
(7)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 在這地方孔子同意曾皙的說話,這是意味著孔子願意的夢想是跟曾皙說的理想之國一樣,孔子也是願意以仁來治理的國家,所以同意了曾皙的。
⊙在《侍坐章》裡表現的孔子的觀點是“仁政”,就是主張了禮治,反對了法治。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歲。曾皙:姓曾,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約小孔子20多歲。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歲。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小孔子42歲。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學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單用“侍”是陪伴者站著。用“侍坐”指雙方都坐著;陪侍長者閒坐
率爾:輕率地、毫不思索地樣子。
千乘(shèng)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能出車千乘的國家,在當時是一箇中等國家。
攝:迫近。進而作“夾”講。
師旅:古時軍隊的編制。五百人為一“旅”,五旅為一“師”。後因以“師旅”為軍隊的通稱。
饑饉:谷的不熟為“飢”,果蔬不熟為“饉”。
比(bì)及:等到。
方:正道。這裡指辨別是非的道理。
哂(shěn):笑。這裡略含譏諷的意思。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方,見方,方圓。計量面積或體積的一種單位。面積一方即一丈見方。方六七十,即國土邊長為六七十里。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係。
宗廟之事:指諸侯的祭祀活動。其中以祭祀祖宗為代表。祭祖必在宗廟(祖廟),故以“宗廟之事”泛指。
如會同: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係。會同:諸侯會盟。會,諸侯相見。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禮服。章甫:禮帽。在這裡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希:通“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奏逐漸稀疏。
鏗(kēng)爾:鏗的一聲,琴瑟聲止住了。鏗:象聲詞。指彈瑟完畢時最後一聲高音。爾:“鏗”的詞尾。
撰: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莫(mù)春:指夏曆三月,天氣已轉暖的時節。莫:通假“暮”。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春服,指夾衣或單衫。成,定。
冠者: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束髮、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不到20歲)。
浴乎沂(yí):到沂河裡去洗洗澡。乎:介詞,用法同“於”狀語後置,乎沂是狀語。沂,水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南。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故暮春時即可人浴。
風乎舞雩(yú):到舞雩臺上吹吹風。風:吹風,乘涼。名詞活用作動詞。舞雩。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設有壇,在今山東曲阜縣南。“雩”是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時要伴以音樂和舞蹈,故稱“舞雩”。
歸:通饋,進食,送食。
喟(kuì)然:長嘆的樣子。喟,嘆息聲。
與:讚許,同意。 1、以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因為
(2)毋吾以也:動詞,認為
(3)則何以哉:動詞,用、做
(4)加之以師旅:介詞,用、做
2、如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2)如其禮樂:至於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過是,只不過
4、唯求則非邦也與:唯,句首語氣詞
5、而 ⑴子路率爾而對曰:連詞,表修飾。 ⑵舍瑟而作:連詞,表順接。
⑶非諸侯而何:連詞,表並列。
七、一詞多義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圓
(2)且知方也:道,是非準則
2、爾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代詞,你們
(2)子路率爾而對曰:助詞,形容詞詞尾,表狀態(……的樣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在這地方說‘侍坐’表示老師和學生的平等。
(2)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率爾’這個字裡表現著子路的比較魯莽、輕率的性格,而且從子路的這句話來看可以知道子路是有抱負、坦誠的人。而且子路說的話和由自信,話語中不僅表現出了勇敢和雄心, 而且更顯示出了一種充滿自信的咄咄逼人之勢
(3) 夫子哂之。
-> 在這地方的‘哂’不只是笑,還有譏諷輕視的意思。因為子路說的治理‘千乘之國’是不謙虛的,所以孔子為了子路瞭解謙虛‘哂’的。
(4) 冉有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 冉有說的這句話是 與子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說以可以知道冉有是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的人。
(5) 公西華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 公西華的這說話也跟子路的說話相比。他的這句話跟冉有一樣謙虛。句子裡表現著公西華的謙恭有禮,嫻於辭令的性格。
(6)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 他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裡沐浴臨風, 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 抒寫了一種投身於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流露出一種高雅的性情, 一種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曾皙在這句話表示了仁來治理的理想之國。在這裡可以知道曾皙是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群的人物。
(7)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 在這地方孔子同意曾皙的說話,這是意味著孔子願意的夢想是跟曾皙說的理想之國一樣,孔子也是願意以仁來治理的國家,所以同意了曾皙的。
⊙在《侍坐章》裡表現的孔子的觀點是“仁政”,就是主張了禮治,反對了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