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昨夜西風凋碧樹,被王國維盛讚並和《詩經•蒹葭》並列,有何不凡魅力?《蒹葭》一詩是抒寫對意中人的思戀、見而不得的惆悵之情的。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中有這樣的話:古今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先生引用的詩詞句子,和《蒹葭》表達的情感都是一類的,原先也都是描寫感情的,如“眾裡尋他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原本的意思是,那個漂亮的女子到哪裡了,怎麼找不到了?可是,在非常失落的時候,驀然一回頭,啊!看到了,她正在那燈火稀疏的地方,似乎要向我這裡走來。而王國維先生把它們放在這裡,又把它們提升到新的更高的境界,讓它們派生出新的思想含義,其見解就非同一般了。第一境界,是說人們要成就大事業,做出大學問,必須總結前人經驗,讀懂前人的理論,見多識廣,只有這樣,做大事、做學問才有資本,否則,就不會把大事做好,研究出來的學問,也是有欠缺的。第二境界,是告訴人們,做大事也好,研究學問也好,必須深刻思索,孜孜以求,不能怕吃苦,勞其筋骨,肌體消瘦,也毫無怨言,千萬不可半途而廢。第三境界是說,一朝頓悟,則豁然開朗,發前人之所未發,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到了這一步,就連自己也感到驚奇。

    王國維先生的這個見解,是他研究學問的經驗總結,對啟示後人學習,道理是非常深刻的,值得我們學習。

  • 2 # 郝書許1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在我看來,要想弄明白王國維先生為何對“昨夜西風凋碧樹”這麼盛讚,知道其非凡魅力為何能於《詩經•秦風•蒹葭》相媲美的真正原因,我們首先還是要弄明白《蒹葭》和晏殊的這闋《蝶戀花》究竟要表達什麼,只有這樣,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首先我們來看《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是先秦時期秦國的一則民歌整理而成的詩歌。這首詩歌透過鄧麗君的歌聲和瓊瑤的言情小說以及後來改編的電視劇,在華夏大地瘋狂圈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們都為這詩裡所展現的愛情故事痴迷。女生們幻想自己是詩歌裡所描繪的在水一方的伊人,男生幻想自己愛慕物件是那伊人的在水一方。甚至很多女生的網名都會以“在水一方”命名。可以說,這首詩歌一直活躍在人們的眉間心上,其擁有的巨大魅力,足見一斑。

    但實際上,這首詩歌裡描繪的愛情故事真的那麼美好嗎?其實不然。因為這首詩歌所描繪的,只是一場美麗的虛無縹緲的夢幻。

    這首詩分三段,分別從三個不同的時間段,寫出詩歌中的主人公追尋那位伊人的過程,但不管他是在蒹葭蒼蒼之時,還是蒹葭萋萋之時,亦或是蒹葭采采之時,不管他是長驅直入的溯洄溯游,還是採取左右包抄,伊人總是“宛在”,至於是宛在水中央還是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反正都是宛在。什麼是宛在,就是彷彿在,既然是彷彿那就是無論如何都沒見到伊人。讓人不禁替這小夥子著急,你連人家家住哪裡都不知道,你追求個甚?

    所以,這首詩歌描繪的其實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無法實現的夢。這讓人不禁可以聯想到我們年少時的各種不切實際的夢幻追求,其實都像那位伊人一樣,縈懷於腦海,卻又如此的無法靠近。

    有句話叫“得不到的永遠都是好的”,這或許就是蒹葭的非凡魅力。

    我們再來看被王國維先生大加讚美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詞出處所在的,宋朝宰相晏殊所做的這闋《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闕詞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

    清晨欄杆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一雙燕子飛去。明月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還穿入朱戶。

    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看明白沒?其實這意思也是望斷天涯路也不知道心上人在哪裡,晏殊與蒹葭裡的男主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想寄一封信給心上人,一個是直接想見到心上人,還有一點區別就是晏殊的“心上人”是曾經交集過後很難再見的別恨,而蒹葭裡的男主角是想交集而不得的惆悵。

    但是這些不同我們不去管他,我們只看《蒹葭》和《蝶戀花》這句所擁有的共同點就是“道阻且長”。是一種念之不得的惆悵。

    所以王國維先生抓著這句詞和《蒹葭》相比較,並將“道阻且長,念之不得”這一共同點的引申到人生所要經歷的三重境界的第一重境界,賦予其更深重的哲學思考,讓人們明白人生進取的階段性特徵。

    既然求之不得,那自然要麼是方法問題,或者是機緣未到,或者是條件不具備,所以一味的求是沒有用的,怎麼辦?那就不要放棄目標,“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嘗試可行辦法,尋覓機緣、創造條件吧,相信終有一天,當你“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了自己十八九歲時流行的那首歌:“跟著感覺走,讓她帶著我,愛情會在不遠處等著我”,當然,我們不能完全相信感覺,我們更要有王國維先生所說的第二個境界的不懈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肩袖損傷康復的康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