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歷史事件,特別是對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一定不能只從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去分析,這隻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做法,很難得出正確答案。真正的辦法是用一種上帝視角,從事件發生前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去分析。因為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原因。
言歸正傳,我們來談談太平洋戰爭爆發的背景和意義。
太平洋戰爭最先是日本人挑起來,這是日本對外擴張不可避免的一步。19世紀中葉,日本完成明治維新後,和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國家一樣,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企圖以此改變本國資源匱乏的硬傷。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距離日本最近、資源最豐富的地方有兩個:東亞大陸、南洋群島。按照日本人的想法,兩個地方他們都想拿到手。
而當時的亞太格局是:東亞大陸上的大清帝國已經進入垂死之年,歐美帝國主義國家趁火打劫,用幾十年的時間在亞太地區都佔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日本作為一個歐美國家扶植起來的晚輩,本來是充當打手的角色,現在居然鬼迷心竅到要從主子嘴裡掏食,歐美豈能答應?
於是,日本舉全國之力發動甲午戰爭,用屍山血海的代價打敗了清王朝,奪取了北韓半島、遼東半島、臺澎列島等地。歐美國家看到日本人染指了自己的地盤,軟硬兼施,先是俄、德、法三國派軍艦到日本海秀肌肉,然後美國、英國假惺惺的出面“調停”。最後迫使日本放棄了對遼東半島的侵佔,北韓半島也沒得到承認,僅僅只佔了臺澎列島。
這還不算完,美國擔心日本會臺澎為基地進一步南下東南亞,於是趁著甲午戰爭剛完日本疲憊之際果斷髮動美西戰爭,一舉佔領菲律賓,堵住了日本南下的通道。日本人南進無望,只能掉頭北上與俄國死磕。又一次付出屍山血海的代價後,美華人又出面調停,一紙《朴茨茅斯條約》,硬是把日本原本可以獲得的更多失利硬生生奪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趁火打劫佔了山東半島,結果戰後的華盛頓會議,還是美國挑頭,大喊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和完整,日本被迫再次妥協。
從這一時間段美日較量中不難發現,日本每一次對外擴張後,都會被美國逼著吐出一部分勝利果實。更絕的是,日本一步步擴張,敵人越打越多,而美國透過調停則是名利雙收。
對於美國的作為,日本人敢怒不敢言,只是暗中積蓄力量。一戰以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就開始制定太平洋海戰計劃,假想敵就是美國海軍。而美國也同樣對日本保持著高度警惕!
從這個意義上說,美日火拼並不是在太平洋戰爭時才開始,而是在此之前30年甚至是50年就已經多次激化。這也可以說是太平洋戰爭的深層次背景——帝國主義國家在太平洋上產生利益衝突,在1941年底全面激化!
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日戰爭爆發,歐美國家表面上反對,實際上暗中支援日本。目的很明確,鼓動日本北上與蘇聯火拼。從這個意義上說,歐美國家在二戰前夕搞的“禍水東引”政策,並不完全是隻策動德國與蘇聯火拼。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又豈是等閒之輩?一方面在遠東地區部署重兵,一方面援助中國抗日,一方面又暗中和日本媾和。這和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是一個套路,推動日本南下、德國西進。
諾門坎戰役,日軍領教了蘇聯的厲害,再也不敢提北進西伯利亞,而深陷中國戰場又讓日本走上了慢性休克的道路。特別是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擔心日本北進,中斷了對日本的貿易往來。日本如果再不獲取資源,等待的就只剩下窒息死亡。
於是,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日本內閣做出了奪取南洋列島的決策。人們總是認為日軍偷襲珍珠港是一次不自量力的冒險舉動,但是如果從當時日本人的考慮來說,其實並不能簡單歸諸於冒險、瘋狂,而是有著深層次的算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獲得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全部島嶼,最遠可以到達中南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而要奪取南洋諸島,繞不過去的就是美軍佔據的菲律賓群島。也就是說,日本人要南下,免不了就要和美國發生正面衝突。此時對日本來說,唯一的時機就是趁著美國海軍還沒有強大起來、英國深陷歐洲戰場自顧不暇,出動自己強大的海軍聯合艦隊一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南洋諸島,然後轉入防禦,利用南洋資源慢慢與美國周旋。
南進作戰發起後,日軍利用強大的海空優勢可以說是一路勢如破竹。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又發動菲律賓戰役,給美國太平洋艦隊和英國遠東艦隊以沉重打擊,然後順利佔領菲律賓、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南半島大部。
不過令日本沒有想到的是,美軍的戰力魔鬼般的恢復了,戰爭開打還不到半年,美軍就基本上奪取了戰場主動權,一步步朝著日本本土殺來。
進入1944年,美軍攻破了日本在太平洋上護衛本土的外環防禦支撐點——馬里亞納群島,戰火逐漸燃燒到了日本本土。日本國內不少有識之士如重光葵、吉田茂已經意識到日本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日本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收場,爭取將戰爭損失降到最低。而能夠幫助自己的,不是別人,正是來勢洶洶的美國。幾十年的較量,日本人很清楚亞太地區對美國的價值,日本本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將會成為未來美國在亞太勢力範圍中意義非凡的戰略要地。
而要向美軍證明價值,眼下只能是拼命作戰。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明白在後來的作戰中日本人的瘋狂。一群又一群悍不畏死的神風特工隊員架著飛機撞向美軍軍艦,著實讓美華人感受到日本人的兇猛。
戰爭結束後,美華人基本上是順從了日本人的意願——保留天皇制、為一批罪大惡極的戰犯開脫、避免像德國那樣被多國共治的局面。
從後來的北韓戰爭來看,日本的確起到了戰略支撐點的作用——戰略物資大部分在日本生產、傷員救治也在日本進行。藉著北韓戰爭,日本也從戰後一片廢墟的狀態中恢復了過來。
對於歷史事件,特別是對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一定不能只從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去分析,這隻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做法,很難得出正確答案。真正的辦法是用一種上帝視角,從事件發生前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去分析。因為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原因。
言歸正傳,我們來談談太平洋戰爭爆發的背景和意義。
太平洋戰爭最先是日本人挑起來,這是日本對外擴張不可避免的一步。19世紀中葉,日本完成明治維新後,和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國家一樣,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企圖以此改變本國資源匱乏的硬傷。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距離日本最近、資源最豐富的地方有兩個:東亞大陸、南洋群島。按照日本人的想法,兩個地方他們都想拿到手。
而當時的亞太格局是:東亞大陸上的大清帝國已經進入垂死之年,歐美帝國主義國家趁火打劫,用幾十年的時間在亞太地區都佔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日本作為一個歐美國家扶植起來的晚輩,本來是充當打手的角色,現在居然鬼迷心竅到要從主子嘴裡掏食,歐美豈能答應?
於是,日本舉全國之力發動甲午戰爭,用屍山血海的代價打敗了清王朝,奪取了北韓半島、遼東半島、臺澎列島等地。歐美國家看到日本人染指了自己的地盤,軟硬兼施,先是俄、德、法三國派軍艦到日本海秀肌肉,然後美國、英國假惺惺的出面“調停”。最後迫使日本放棄了對遼東半島的侵佔,北韓半島也沒得到承認,僅僅只佔了臺澎列島。
這還不算完,美國擔心日本會臺澎為基地進一步南下東南亞,於是趁著甲午戰爭剛完日本疲憊之際果斷髮動美西戰爭,一舉佔領菲律賓,堵住了日本南下的通道。日本人南進無望,只能掉頭北上與俄國死磕。又一次付出屍山血海的代價後,美華人又出面調停,一紙《朴茨茅斯條約》,硬是把日本原本可以獲得的更多失利硬生生奪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趁火打劫佔了山東半島,結果戰後的華盛頓會議,還是美國挑頭,大喊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和完整,日本被迫再次妥協。
從這一時間段美日較量中不難發現,日本每一次對外擴張後,都會被美國逼著吐出一部分勝利果實。更絕的是,日本一步步擴張,敵人越打越多,而美國透過調停則是名利雙收。
對於美國的作為,日本人敢怒不敢言,只是暗中積蓄力量。一戰以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就開始制定太平洋海戰計劃,假想敵就是美國海軍。而美國也同樣對日本保持著高度警惕!
從這個意義上說,美日火拼並不是在太平洋戰爭時才開始,而是在此之前30年甚至是50年就已經多次激化。這也可以說是太平洋戰爭的深層次背景——帝國主義國家在太平洋上產生利益衝突,在1941年底全面激化!
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日戰爭爆發,歐美國家表面上反對,實際上暗中支援日本。目的很明確,鼓動日本北上與蘇聯火拼。從這個意義上說,歐美國家在二戰前夕搞的“禍水東引”政策,並不完全是隻策動德國與蘇聯火拼。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又豈是等閒之輩?一方面在遠東地區部署重兵,一方面援助中國抗日,一方面又暗中和日本媾和。這和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是一個套路,推動日本南下、德國西進。
諾門坎戰役,日軍領教了蘇聯的厲害,再也不敢提北進西伯利亞,而深陷中國戰場又讓日本走上了慢性休克的道路。特別是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擔心日本北進,中斷了對日本的貿易往來。日本如果再不獲取資源,等待的就只剩下窒息死亡。
於是,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日本內閣做出了奪取南洋列島的決策。人們總是認為日軍偷襲珍珠港是一次不自量力的冒險舉動,但是如果從當時日本人的考慮來說,其實並不能簡單歸諸於冒險、瘋狂,而是有著深層次的算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獲得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全部島嶼,最遠可以到達中南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而要奪取南洋諸島,繞不過去的就是美軍佔據的菲律賓群島。也就是說,日本人要南下,免不了就要和美國發生正面衝突。此時對日本來說,唯一的時機就是趁著美國海軍還沒有強大起來、英國深陷歐洲戰場自顧不暇,出動自己強大的海軍聯合艦隊一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南洋諸島,然後轉入防禦,利用南洋資源慢慢與美國周旋。
南進作戰發起後,日軍利用強大的海空優勢可以說是一路勢如破竹。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又發動菲律賓戰役,給美國太平洋艦隊和英國遠東艦隊以沉重打擊,然後順利佔領菲律賓、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南半島大部。
不過令日本沒有想到的是,美軍的戰力魔鬼般的恢復了,戰爭開打還不到半年,美軍就基本上奪取了戰場主動權,一步步朝著日本本土殺來。
進入1944年,美軍攻破了日本在太平洋上護衛本土的外環防禦支撐點——馬里亞納群島,戰火逐漸燃燒到了日本本土。日本國內不少有識之士如重光葵、吉田茂已經意識到日本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日本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收場,爭取將戰爭損失降到最低。而能夠幫助自己的,不是別人,正是來勢洶洶的美國。幾十年的較量,日本人很清楚亞太地區對美國的價值,日本本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將會成為未來美國在亞太勢力範圍中意義非凡的戰略要地。
而要向美軍證明價值,眼下只能是拼命作戰。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明白在後來的作戰中日本人的瘋狂。一群又一群悍不畏死的神風特工隊員架著飛機撞向美軍軍艦,著實讓美華人感受到日本人的兇猛。
戰爭結束後,美華人基本上是順從了日本人的意願——保留天皇制、為一批罪大惡極的戰犯開脫、避免像德國那樣被多國共治的局面。
從後來的北韓戰爭來看,日本的確起到了戰略支撐點的作用——戰略物資大部分在日本生產、傷員救治也在日本進行。藉著北韓戰爭,日本也從戰後一片廢墟的狀態中恢復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