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戈視點
-
2 # 誠心走天下2
這是個不完善的問題,應該要在提出的問題後面一句加上:怎麼改變人的極端利己思想才對。
人是從本性出發,必然要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在正常的社會條件下,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時努力促進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因為正是維護公正,平等社會和他人,才是增進個人利益的必要條件。
人要生活,沒有利益怎麼生存,你想人沒有半點自私自利的思想,並要除去根源,能做到嗎?這是愚蠢的想像而己,可以肯定地說,你自己也是一個自私自利思想的人。你能改變嗎?
人都是自私的動物,這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重要的是人們如何認識利用自私,而不是逆性而為的劣根自私,無視一切而極端自私自利主義。愛默生說:每一個聰明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永遠存在的,真正的聰明人不會只自己獲利,不準別人獲利。大家都不能自私,大家都不能獲,其結果是出現逆性自私的動機,造成隱蔽不擇手的極端自私,危害社會,就拿破崙所說的一樣:世界有兩根槓桿可以驅使人們行動:利益和恐懼:。
最好的辦法是要社會教育,促使每個人有道德良知的自私,在正道上公正不損壞別人的利益而自私,給社會和個人創造利益,服務社會的自私。
-
3 # 銀河露珠
在原始社會,人類過著群居生活,共同勞動,共同亨受勞動成果。共同抗擊自然災害,人類幾乎是每個人有多大能力,就儘量使出來,幾乎沒有私心。
隨著人類不斷髮展,生產力提高,生活質量提高,就開始產生私心。
私心的謀發,由群居大家庭分成小家庭,人類從小家庭的產生,私心就開始了膨脹了,從人類社會制度形成,人類私心膨脹就一天天括大。直至今天為止,人類私心仍然在突飛猛進地膨脹。
人類社會絞盡了腦汁,制定了許多制度,都無法剋制人類私心無止境彭脹,相反,辦法越多漏洞越大,到每次人類私心無法管控情況下,暴發大戰,以毀滅相當人類生命而告終,產生新的社會秩序,摧毀舊的社會秩序,人類在私慾殘酷私心中爭扎,度過無數制度更迭,以犧牲生命失敗者而一屆換一屆反覆重演。
古代統治者用封建迷信神鬼上帝來麻醉低下層,被人類揭穿。
馬克思早就發現了人類私心不斷膨脹這個社會現象,用唯物主義觀點產生了共產主義理論,雖然很好,需要崇高大公無私思想做支稱,而今天私心無限膨脹,人類無法達到共產主義思想標準。
不是馬克思共產學說有誤,兩是人類無法剋制私心私慾的無限膨脹,達到共產主義學說思想標準。
人類要想達到共產主義,必須消滅私心根源。
原始社會沒私心是群居,無家庭,一個大家庭,不存在小家庭,至從人類從大家庭群居,變成小家庭後,私心便產生,膨脹,直至今天為止私心暴發性膨脹,這種暴發性膨脹,很容易引發人類史無前例毀滅性戰,不轉變人類世界觀,人生觀,思想意識改變,人類這種毀滅性危險隨時都會出現。
人類命運在於返本歸原,這是人類唯一能改變再次毀滅性危險。
怎麼返本歸原,人類私心以小家庭開私發生,膨脹,暴脹。那人類在若干年後,必須消滅小家庭,以大家形式的社會形式代替今天的家庭模式人類社會。
這個想法是我看到人類社會今後不用女人生孩子,用人工肧胎培養人類後代一文產生的,只有由一個獨立社會,團體,國家:統一用人工肧胎,統一繁衍,統一撫育培養社會未來人類,才能打破幾千年的人類家庭社會模式,消滅單體現在家庭血統獨立個體家庭社會模式,人類只有夫妻存在,沒有私自生育,人工臍胎傳承人類,就不會存在財產傳承,人類私心,私慾自然而然消滅,財產爭奪就失去了爭奪意義,私心意義自然就沒有意義了。
社會不斷髮展,生活不成問題,人類只要處理好配偶問題,一切社會問題就可迎忍而解。馬克思共產主義目標一定會在未來人類,消滅了家庭模式的社會中實現!
-
4 # 夕夢餘
簡單說,人的自私自利源至其動物本能,為了生存,必需首先滿足自己及後代需要。其次為了滿足種族繁衍壯大需要,要拿出一部分食物給幼小後代等,即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他人,作為公共需要。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們從事勞動,首先仍還是為了自己及家庭需要。同時為了保障生存條件的可持續性,人們又必需拿出一部分自己的勞動成果,來保證社會生存環境條件的可持續性。只有到了生產力極大提高,物質得到極大豐富,人們按照自己的需要,就能得到相應的滿足,這時就沒有,也沒必要了自私了。
-
5 # 閒看秋風999
人的自私自利是與生俱來的;換言之,自私自利是一切哺乳動物的本能,即使是遠古時期的原始社會中,群居的部族內部可以共同享受集體財富,但是,一致對外仍然還是一種放大了的自私自利。準備特性與狼群其實沒有任何區別。
母親給自己的孩子哺乳天經地義;可是,如果這個孩子不是自己的,母親還會如此無私奉獻嗎?一頭雄性獅子在發情期可以咬死別的獅子的孩子,迫使母獅與自己交配以延續自己的生命——人類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自私自利的根源是物質文明的程度欠缺,社會積累還遠遠不能達到足以平均分配給社會的每一個成員。
換句話說,社會的文明進步,社會的民主自由平等必須有強大的國力支援;國家越是貧窮,物資供應越是匱乏,人們就會越來越自私——即使用道德來規範約束,人類自私自利的天性仍然會暴露無遺——烏托邦。不可能具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只有不斷增加社會財富的積累,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不斷縮小貧富差距,人類社會才會進入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而大公無私的人類大同世界。
-
6 # 盤古49
人類社會,人自私自利的根源是怎麼來的,怎麼改變。世界上的動物都是自私自利的,看看動物世界有哪種動物會把自己嘴上的食物讓給別的動物吃的?沒有。只有打架爭奪食物,弱肉強食,松林法則。人是有思維的高階動物,本性也是自私的,如果一個人出生到人間不經過從小到大的知識文化道德的教育,他一定是野性自私和野蠻的。以前報道過狼孩,即被狼檢來養大的孩子,從走路到找食和狼一樣,要改變他要經過很長的時間訓練才能迴歸人性。可見自私自利是人生下來的本性。但這個本性是可以改變的,即透過教育引導會從大私變小私再到無私。完全無私的人是沒有的,大公無私的人也只有少數人,如毛主席為首的老一輩革命家就是大公無私的人,他們還要千方百計為人民謀利益,為人民服務。現實生活中,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甚至搶奪別人的利益佔為己有的人還大有人在。要想改變自私自利金錢第一的觀眾,必須加強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透過自上而下的教育,人們頭腦裡的自私自利觀念就會大大減少,社會就會和諧發展。
-
7 # 張國老一195669
因為人類生存,需要豐富的物質,才能過好每一天生活,需要獲取更多的物質資源,來滿足自己的奢侈華麗美好願望,這就產生了自私自利的念想,多多撈取財富,盡力滿足生活所需求,達到應有盡有目的。自私是不容易改變的,若人只有公字當頭,沒有了私心,社會發展只能後退,只有公私結合,才能發揮力量幹好工作,無論社會各行各業都存在,說白話,人的一切行動就是為了多撈錢。同時又顯示出來自己的私心,看來:公與私是矛盾!但又是統一的。
-
8 # 魯南打鬼人
自私自利沒錯,大公無私才可駭。如果全華人民都大公無私,只有三個有私的人,全華人人不都倒黴透了?
古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人都有私,國家照律徵稅。肯定是一個富強的國家。人人大公元私,個個都是窮光旦,國家哪能富?只能富了貪官汙吏。
-
9 # 劉景利834
任何單位或集體,人們都討厭自私自利的人,只顧自己不管別人的人。所以自私自利的人是不能團結人領導人的,跟著自私自利的人幹,必然走向滅亡。
-
10 # 易水先生
自私其實就是人的天性——生存不易!也許有一天,物質極大豐富,可以“各取所需”,再加上相應的制度制約,所謂“自私”可能消失!
-
11 # 樹月孤舟
人的自私自利產生於原始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剩餘價值。由於生產力的提高,所獲得的物質,除去人們的分配,還有剩餘,這部分剩餘被部落首領所佔有,這樣就產生了自私自利。發展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縱橫世界文明史,自私自利都存在。
要改變這種自私自利的社會現象,人民必須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消滅世界上一切剝削階級,消滅私有制,改變社會制度,建立公有制,走社會主義道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只有世界大同了,才沒有自私自利的社會現象。
-
12 # Mrplumer81
人類的自私自利的心使得這個社會越來越趨於黑暗,人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痛苦,病痛越來越多。社會的怪異現象越來越多,經濟,環境,食品,工程安全,誠信缺乏等等非常嚴重。如果人類能夠放棄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自私自利,而為他人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像白求恩那樣獻出自己的生命在所不惜。這個世界將省去很多的麻煩,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機構,人類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美滿。這一切都是一廂情願的事情,是理想的狀態,雖然不能絕對的實現,但是可以相對的實現,它的實現需要全人類的努力。
這樣的道理雖然很淺顯,但是我們人類自私心太重不能理解,很多聖人、偉人能夠理解所以他們傳下來很多的教言。希望關心這個問題的人們要多學習啊!
人類的痛苦總的來說分為兩大類:一是身苦、二是心苦。尤其以心苦為最苦。因為心對外求財、色、名、食、睡而不得時,就會產生種種痛苦,當然也有得到之後的喜悅,但這個喜悅是短暫的,慾望馬上膨脹起來,馬上又有更變本加利的需求,不得時痛苦立即起來。
日常生活中大體上有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痛苦:
一、對異性的貪著不得而苦;
二、對金錢財富的貪著或擔心失去而苦;
三、對親人的離去而苦;
四、對名譽權利的貪著或者失去而苦;
五、來自身體疾病或者意外傷害的皮肉之苦;
以上種種都是因為自私自利而引起的。
有句話說:只有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的眼裡只有利弊。
道德淪喪不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們已經沒有了道德倫理觀念。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 淪喪,釋義:淪沒喪亡 引申為死亡 沒落之意。
擴充套件資料: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透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行動規範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係。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每個人都這樣的困擾,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做到大公無私,但是有些人只能自私自利。就算是同一環境長大的親兄弟兩人對同一件事的態度也會分為自私和利他兩種態度。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沒有一點規律呢?自私到底是由什麼控制的呢?當人類明白了自私是由什麼控制,就可以反其道而行,就可以讓人與人之間多一些互助,多一些真誠。
自私與生命
我們從生活中,觀察各種動物利他行為出現的時期。我們可以繪製很多曲線,我們把常見的動物的生命和自私曲線簡單地繪製出來,如下圖。
1直線a,意味著這類動物生命過程中一直存在自私行為,沒有利他的行為出現。這種動物也是有的。有些鳥下了蛋也不管,讓別的鳥幫自己孵化。此類動物一生並沒看到利他行為。
曲線b,意味著這種動物,只在生命的某個階段出現過利他行為。這種很常見,通常大部分動物在生育哺乳期間表現出利他行為。一旦過了這個時期,就恢復到之前獨立的生活。
曲線c,意味著這種動物,在生命的某個階段屬於自私行為,在生命的後半程出現利他行為,並伴隨至生命終結。這種動物也可以在生物界中找到例子。
曲線d,意味著動物在生命過程中,自私行為越來越低,利他的行為越來越強烈。
其實動物的表現出的自私利他行為也就這四種,自然界這麼複雜,並不是簡單的四條曲線就能概括的。為了便於接下來的研究,我們把動物生命與自私曲線簡單就看成這四類。
人類屬於哪條曲線?都可以在每條曲線上找到人類行為的影子,姑且放一下,一會再看。
還是要強調一下。動物的自私行為一直存在,自私並不是單單指對食物的態度,還包括對巢穴,對同類的行為。利他行為只是伴隨著自私行為同時出現的。
從這四條曲線,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特點。起點都是從自私開始的。為什麼不是從無私開始的。我們定義自私是為了搶奪食物,利他是為了分享食物。每個動物剛生下來,除了叫喊就是吃奶。所有的表現都是為了個體的生存,不自私一點就會餓死。有些動物一窩生了好幾只崽,每個小崽子都在搶奶吃,也有不搶奶的,活下來的也不多。基因控制所有物種的幼體,在沒有強大生存能力的時候,透過最原始的能力搶奪食物,因此,我們所有假設的曲線都是從自私開始的。
哪一條曲線較符合群居哺乳動物的行為呢?剛才說過,人的行為,可以在任一曲線找到行為的縮影。作為哺乳動物,我們應該捨去曲線a。至少我們看到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在繁殖育兒階段,還是能起到做父母的責任的。那些吃自己幼崽的動物,也是有的,是極個別的情況,是因為過度的飢餓狀態。基因決定在餓了的時候,吃飽飯比幼崽的性命重要。但是大多數哺乳動物,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還是可以履行哺育後代的責任,至少也要過了餵奶期,才會獨自生活。這樣,哺乳動物在繁殖哺育階段為了孩子還是有一點利他行為的。要不然幼崽需要食物,又沒有能力獲得食物,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餵食,只能等死。這種不照顧幼崽行為並不利於物種的延續,生存的基因也不會這麼笨。
有些動物年老色衰,腿腳不靈便。在遇到天敵的時候,會表現出一種犧牲精神。先是吸引天敵的注意力,然後就等著送死。天敵吃了動物的老骨頭老肉,也算是吃飽了,對其他青壯年就構不成威脅。這類動物的基因,決定著老年動物就是給天敵送口糧的,因此保證年輕的動物繁殖發育。這些送死的動物往往出現的群居動物中。雖然沒有攻擊能力,但是靠數量和犧牲精神,維持物種。
這樣我們就得到三個共同點,一是幾乎所有動物幼年的時候都表現出自私的行為。二是大部分哺乳動物在繁殖哺乳養育期間,表現出一種利他行為。三是,個別動物為了群體的延續,會在老年階段犧牲自己。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動物也是有的。首先想到的是群居哺乳動物。也許符合這三個條件的物種不多,但是確實是存在的。看到“群居哺乳動物”,我們就會想到,我們人類好像也是這一類動物。我們人類也有這樣的行為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有兩句俗話可以說明這個觀點,“熊孩子”和“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把人分類,除了好就是壞。幼兒階段,也無非就是“熊孩子”和“好孩子”。大多數的熊孩子是由於缺少了文化教育,比較符合物種的天然環境。而好孩子,是由於教育而破壞了自然環境。我們要研究人的天性,就應該研究排除文化後的人的性格。“熊孩子”是人類面對自然環境表現出最原始的姿態。沒有受過教育的熊孩子,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調皮,以破壞別人的利益為樂。這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嬰兒階段自然不必說,幾乎所有的動物的嬰兒都是一樣的,餓醒了就哭,吃飽了就睡。並沒有謙讓的天性。人類的幼兒階段是符合這一規律的。
有些老人或是壞人做壞事一輩子,做壞事本身就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損害別人的利益,是種自私行為。臨到垂死邊緣,突然頓悟一般,給於後來人以忠告,這就是利他精神。這種人還不少,是為了後代的延續還是為了自己的私心,這不清楚。關鍵是確實放下了執著,做了一件好事。
還有一個關鍵的人生節點,是在生過嬰兒後的成年階段。不管多麼自私的一個人,到了這個時候,都會自覺地給孩子餵奶。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利他的行為,個別現象不做考慮。
這樣,就會發現剛才總結動物的三個規律,盡然在人類身上能找到案例。至少說明部分人類是適應這個規律的,也算是與群居性哺乳動物中的個別規律相吻合的。
於是,我們在沒有文化干預的自然狀態下,得到與自私和利他有關的三個點。幼年自私,育兒期成年無私,老年無私。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我們設計的生命與自私座標系建立這個三個點。
2這點與點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可以任意想象了,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軌跡。也許會是這樣的。
3這樣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無論曲線如何變化,從無私到利他,在生命的某一時刻,需要轉變自己的想法。如果認為哺育幼兒是最低階的利他,如果認為死前善言是最高階的利他。我們其實可以把我們的人生簡單的看成是這樣的。
4部分動物和人的這一生,在自然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對利益需求特徵,可以近似的看成是一條直線。幼兒的時候最自私,逐漸長大,養育後代便顯示出無私,直到面對死亡,便會表現出一種獻身精神。這是從觀察中總結出來的規律,物種由自私表現出利他應該出現在成年生育哺乳階段,這條規律是幾乎通用的。
生存能力與生命
比較一個個體在不同時期的生存能力。我們很容易看到,幼兒和老年的時候腿腳不靈便,生存能力較弱,個體在成年階段,達到了生存能力的頂峰。這一規律適合大部分動物。如果把生命和生存能力建立座標,應該是這樣的。
5當然在不同年齡段,都有一段時期生存能力是不變化的,近似直線。這樣圖形有點複雜。我們為了便於理解,把生存能力曲線圖,可以理解為三角形,或是下開口的拋物線,或是山尖型。那麼圖形就是這樣的。
6自然環境下的生存能力,不包括使用工器具。動物自然依仗力量、速度、爪牙、視力。幼兒階段的力量速度是在增加的,從無到有,增長幅度是最大的。但是受到自身體質的限制,力量和速度逐漸增加,但是增長幅度在減小。這點有過運動經驗的人都瞭解,開始的時候運動成績增長得很快,到了瓶頸期,越接近身體極限,增長越緩慢。直到身體過了生命最佳時期,力量和速度逐漸降低。可能是平滑的下降,也可能是加速的下降,也可能是減速的下降。其實這不是重點。我們為了便於與理解,我們把生存能力想象成拋物線形。也就是說,年紀越輕增幅越大。年紀越老,減幅越大。
生存能力是個拋物線,適用於動物,也適用於人,這規律是相同的。統計每個生命節點生存能力的增幅,也就是拋物線的正切值。我們就會得到一個直線。就是這樣的。
7是不是覺得這條增幅直線很眼熟,好像從哪見過。是的,這就是我們剛才為了圖省事,畫出來的自私與生命的關係直線。也許兩條直線的斜率不同,但是兩條直線都是由生命的開始高點下降到生命終點的低點。還有一個特點,兩條直線的縱座標零點位置幾乎位於成年階段。成年階段,開始由自私變得無私,由生存能力強變得逐漸衰弱。
自私和生存能力
在動物幼兒階段,生存能力最弱,自私是最原始的本能,沒有任何環境干涉,可以認為此時的自私最為強烈。正因為生存能力弱,迫切需要保證自己的生存,就需要自私的獲得食物。隨著時間增長,到了成年階段,開始準備找物件,繁衍後代。這時在哺乳育兒表現出一種無私的狀態,個體後繼有人,也沒有了心事,體能也開始逐漸降低。到老年時,體能達到了底端,反正生命的意義已經完成,就差最後一步,也沒什麼太多的本領,那就為後代獻身。遇到天敵,能反抗就由成年的反抗,反抗不了,就由老年的去獻身。因此能保證物種的延續。
老年人碰瓷的目的我猜測有兩種,一種是沒人養老,缺錢。一種是為了給後代留點錢而犧牲自我,換點賠償款。前一種理由驗證了兒孫的自私。後一種理由驗證了老人的無私。是這個道理嗎?這種老人碰瓷的現象很多,是否就可以證明老中青的自私利他規律?
幼兒、成年、老年是生命的三個階段,是否可以找到生命任何階段的通用標準呢?試著找找。
幼兒階段屬於自私階段,生存能力弱,但是生存能力一直在增長。我們是否可以認為,物種只要感覺自己的能力在增長,就會表現出自私狀態呢?是不是預計能獲得生存能力越強,越會表現出一種自私的行為?是不是基因決定了一個動物生存能力上升空間越大,越會表現出一種自私行為呢?原始的能力如上所說,包括力量和速度。這是物種的通用標配。基因資訊告訴老虎,你還可以更加威猛。老虎得到這個資訊後,就更加表現出一種氣勢。基因資訊又告訴老虎,你的力量逐漸減少,老虎很傷心,反正也無法獲得更多利益,不如破罐子破摔,也不去爭這點利益了,找點別的事做吧。這是我給老虎的臺詞,實際並不是這樣。動物伴隨著力量速度的提升而有了貪念,因為力量速度的下降而心生放棄。
對於人來說,生存能力就不只這些了,所謂的人類生存能力其實就是一種賺錢的能力。對於人類來說生存和賺錢已經畫上了等號。人類的生存能力,就包括,力量,速度,權利,美色,技能,智慧等等,可以舉例太多。只要認為其中一項可以給自己帶來收入,且收入是增加的。人類就會在此領域表現出一種自私的狀態。例如做了一個蛋糕,可以淨盈利十元。只要還在賺錢,就證明其還有私心。為什麼不平價出售或是賠錢出售。因為這是他的生存能力,他需要自私,需要賺錢,才能生存。各行各業只要還是以盈利為目的,其本質就是一種自私。
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技能不在進步,瓶頸期過不去,甚至技能開始退步。人們就會出現一種想法,“找個接班人”。“找個接班人”很多人在個人技能過了人生巔峰的時候都有這個打算,雖然本質是希望有人能繼承自己的衣缽,滿足自己的願望。但表現出來的卻是利他的行為。有些聰明人,喜歡嘲笑別人愚笨。但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智慧沒有長進或是開始健忘的時候,這時候就意識到自己在退步,以前被自己嘲笑的人會趕超自己,甚至自己會被別人嘲笑。這時表現出一種示好的態度,對別人友善,儘量減少被人嘲笑的機會。這也是由於私心而表現出的利他行為。人在過了自己的巔峰時期,意味著變成了弱者,總是用利他行為掩蓋自己的私心,掩蓋自己弱者的狀態。我們可以觀察很多人類在失去某項特長後所表現出的狀態,找到這個規律。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對於某一件過時的衣服,放在櫥櫃很多年。突然有一天需要捐衣服。就會想到這件過時的衣服,雖然當初買的時候很貴,但是時到今日,已經退出了流行。索性大方地捐了出去,最後發揮它的價值。一件衣服從擁有,到頻繁的使用,再到塵封櫥櫃,再到捐贈。這就是一件衣服的一生。覺得衣服好看,不捨得別人碰。當發現不好看了,就存起了。當幾乎快要忘記的時候,把他送了出去。每個人對待任何一件事物,都在遵循從自私到利他的過程。在快要毀壞的時候,使它體現利他精神。個人感受不到物品的價值,就會讓物品到別處發揮價值,成就利他行為。
本來把人的生存能力或是人生價值,與自私利他作比較。我開始也有點心虛。當我想了這麼多例子後,我發現,這就是一條真理。一兩條例子可能是特例,太多例子能找到其規律的,那就是真理。
因此我在這裡大膽斷言,動物的自私行為,是因為基因賜予其強壯的身體,並讓他利用身體瘋狂地獲取利益。動物的利他行為是因為生命過半,基因控制身體衰弱,基因又命令其完成儲存物種的使命。
為什麼有些物種的自私和利他不分年齡呢?基因控制其身體的強壯或是衰弱。如果基因控制其一直強壯呢?是不是就一直表現自私呢?我想是肯定的。有優勢不利用,基因才不會這麼傻。相反,如果基因反覆告誡某種動物,你太弱了。這種動物就會抱團取暖互相幫助。基因告訴他們只有幫助同類動物才能讓物種延續下去。
我們再大膽地推導一下。只要動物感受到身體強壯,生存能力強大,就會表現出自私行為。只要動物感受到自身身體羸弱,生存能力降低,就會表現出一種無私利他行為。這樣理解,就可以打破物種的侷限性,打破生命的侷限,就不分男女老少。
人類也是這樣嗎?好像也是這樣!有能力賺錢的時候,拼命賺錢,商場無父子,賺錢才是硬道理。經濟大蕭條,感受到賺錢能力變弱了,不再是自己的強項。著書立說傳遞自己的理念,或是熱心於公益事業,散盡千金。人類也是這樣的!因利而自私,無利而慷慨。
精神的力量
動物感受到是力量和速度,人類感受到的是更多元素。只要自己在乎的一項元素,還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就會表現出自私的行為。相反。當人類感受到自己獲得利益逐漸減少,或是在乎的觀點越來越少,就越會表現出一種利他的行為。看看我們自己,越是在乎的,越是自私,越是不在乎的,越是無私。這裡“在乎”的是利益和價值,是因為生存能力在增長。“不在乎”的也是利益和價值,是因為生存能力在減弱。
自私行為有利於個人生存,利他行為有利於物種延續。也可以說自私是一種個人主義,利他是一種集體主義。一個國家或民族是需要集體主義,反對自私的個人主義。如何減少自私的行為呢?我給自私的成因找答案。自私是因為自己在意個人元素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生存能力。這句話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自己在意的個人元素”,二是“帶來更多的生存能力”我們就從這兩方面下手。
“個人在意的個人元素”,我們先採用“減法”,減少在意元素的數量。動物的生存能力是速度和力量,缺少了就沒法生存。人類生存能力不止力量和速度,還有很多。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一一行都可以算是生存能力。我們在意的越多,對這個人評價說好聽點是博學,說難聽點自私,想佔有的太多。只有個人在意其中的一兩項,才能用多餘的不在乎技能來幫助其他的人。再就是,採用“轉移大法”。說實話一個人不可能不在乎東西,不在乎東西怎麼生存。關鍵是看你在乎什麼?如果你在乎的東西比較小眾,不會與大家形成衝突。在大家眼中就會表現出利他行為。如果我這個人之前很喜歡做生意,與別人商場廝殺,跟誰拼得你死我活。經過學習,我發現做生意太沒意思,不如看書。正好你不愛看書,咱倆互換。我幫你做生意,你幫我學習。這樣就可以達到互幫互助的雙贏。
“帶來更多的生存能力”也就是利益。可以自我暗示,“這種東西不會給自己帶來利益”,這樣就會分享這個東西。還有個辦法,就是社會強制的約束力。不是有人認為當官可以賺錢嗎?從此以後當官不賺錢,或者說工資越發越少。這樣做官的就是真正無私奉獻的人。
動物的力量和速度在生命過程中由低到高再到低,是隨著生命變化的,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這也是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物種的自私到利他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只有如此,既能保證個體生存,又保證物種繁衍,保證物種存在於時間長河中。人類也符合這條曲線,但是人類有別於其他物種,除了人類基本的生存能力以外,還有精神和文化兩方面的干預。這些干預已經打破了自然規律。智慧不會因為生命的流逝而消失,只會增加,除非得了健忘症。權利帶來的利益不會消失,除非是退休。夢想不會因為時間而消失,除非自己放棄。動物是靠食物存活的,而人除了吃還有夢想,更甚至,為了夢想寧可不吃不喝,也就是說,精神也是人類一種生存能力。如果人類在乎的東西並不是實質的東西,只要自己還能想象,就永遠會自私的捍衛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生存能力。如果你的夢想是自由。按理說腿腳不靈便的時候,夢想就淡了,也就不會自私的捍衛夢想。但是人的精神並不會因為腿腳走不動而停止。會反覆地告誡自己,“自由一定會實現”精神控制了自私的基因。不難看出,有些人做出一些違反生命規律的事,就是因為精神的作用。精神告訴我們還可以獲得更多,自私就會因此而一直存在。這一點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
這樣我們可以解釋很多人類反自然規律的現象。兒童階段應該表現出一種自私的狀態。可是有些孩子太有禮貌了,懂得讓梨。這就是因為,“梨”這種生存能力對於個人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有些孩子喜歡幫家裡做家務,這是因為“勞力和力氣”對他來說不重要了,不再是在意的生存能力。如果我們想要讓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無私,家長就需要告誡孩子,這項能力並不是重要的生存能力,可以放棄的。也就是說告訴孩子“智慧比體力重要”,這樣就會表現出自私的看書,同時表現出不遺餘力的對別人施展自己的體力。
前面說過老年人碰瓷的例子,有些人會說,有些成年人也去碰瓷。如果說,他碰瓷是為了給別人賺錢,那是一種利他行為。不過這種利他行為是有侷限性的,對自己熟悉的群體是利他,對自己不熟悉的群體就是自私。“群體”的概念是另一個問題,這裡不再贅述。總之吧,碰瓷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小群體。碰瓷的另一個理由就是自私,純粹是為自己賺錢。這是因為,碰瓷者認為碰瓷是一種生存能力,且可以透過碰瓷養活自己。碰瓷成功規律並沒有什麼拋物線的規律。純粹就是撞大運,撞到一個老實人,就會訛詐一筆。碰瓷的意念不會有下降期,一直處於上升期,因為精神意志反覆告訴自己,下一單就會成功。碰瓷更貼切說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生存能力。
現在很多人都在埋怨路人的冷血,不去幫助受難者。到了成年階段,幫助別人是本能,不幫助別人也是本能。前者是動物本能,會表現出一種無私的行為。後一種是精神本能,經驗和文化告訴自己,自己還會有更自由的空間。一旦自己去幫助別人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自己的自由空間就會變小,為了獲得更自由的生活,不能幫助別人。這都是精神告訴我們的答案。這樣,我們其實就不必埋怨冷漠的旁觀者。人類就是受著動物性本能和精神性本能所支配的。每個人選擇的不可能相同,說的不好聽一點,旁觀才是人類特有的本能,而救助受難者卻是動物的本能。說得再難聽一點,人類如果沒有文化,在遇到受難者的時候,都會選擇幫助。只因有了文化,人們才會有精神層面的追求,才會有不變的自私,才不會幫助別人。當然幫不幫人,除了自私利他的因素,還有群體概念的因素。所認可的群體不同,所表現出的結果也不同。同樣是動物本性,如果是同一個群體內的受難者,會表現出無私行為。例如一隻猩猩幫助另一隻猩猩。如果不是自己認可的群體,動物性就保持一種旁觀的心態。例如一隻狗無論如何也不會幫助一直雞的。群體這個概念,就是物種的概念,你如果認為不分黑人或白人都是人類。那你的群體概念就是全世界,你物種定義是全人類。如果認為只有一家三口才是一個群體,那麼思想深處並沒有認可與其他人類屬於同一物種。這裡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請教。在自然界中,同物種的兩群群居動物,在某個體的眼中,另一個群體的動物,會認為是一個物種的動物嗎?還是會認為是兩種物種。也就是兩群動物會融合一個群體嗎?還有,是不是可以認為,如果兩群同物種動物,如果能將兩個群體合為一個群體,是不是這種動物是有物種概念的。如果不能融合,是不是認為動物彼此不認同是同一種動物?希望專業人士解答。這是額外的話。有時候想想,那些把群體概念理解成只有兩三個人的人類,真不如某些動物。這些動物還知道為了大群體獻身。這些人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不認可同是人類。
有些老人,七十多還去創業,想賺錢。本來按照自然規律,這個年紀應該是散錢的時候,為什麼想去賺錢。這又是精神在作怪。精神中的我,反覆告誡現實中的我,“不怕失敗,一定會成功”精神不滅,永遠自私的追求。
該自私的年紀,文化教育我們放棄無用的生存技能,利用放棄的技能可以幫助更多人。該無私的年紀,該放下的年紀,該歸於平淡的年紀,精神告誡我們,不能放棄,勇攀高峰,私心不滅。
精神就是一種文化,認可金錢至上,到死都會攥住一把錢。宣揚什麼文化,就會得到什麼結果。導致人類自私的原因找到了,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帶給我們的印象。印象告訴我們不分生命時間點都可以無限制的獲得精神食糧,也就是精神生存能力。只要感受到這種精神生存能力在高漲,人的自私就永遠不會熄滅。精神可以突破基因的束縛,破壞了原有的自然法則。推行一種主流的價值觀文化,從金本位思想轉化為任何思想,像是琴棋書畫等等。在出現需要金錢救助的時候,就可以無私的奉獻出去。人們總是能輕易看到自己的進步,時常否認自己的退步。其他動物正是認識到生命過半能力下降,才逐漸開始認識到利他。不服輸的精神讓人自私,承認失敗就會做出利他的行為。
我設想的這條規則,好像在動物界通用。但是也有反例。一條斷頭蛇會攻擊人,一直瘸腿的獵狗也會攻擊。按理說,一個接近死亡或是自身能力減弱的時候,應該表現出利他行為,至少不會有攻擊性。我想到的理由是,一隻動物在生命過程中的自私和利他行為受基因控制。假如一隻動物在的壽命是九年,前三年表現出自私行為,成年及老年的六年階段逐漸表現出利他行為。假如在成長階段,出現狀況,得病或受到傷害。例如死亡或負傷。還沒達到時間節點,基因並沒有開啟利他模式。此時依舊錶現出一種自私的行為。這樣解釋有點牽強。還有許多理由是導致其自私攻擊的原因,例如條件反射,物種特性,復仇心態等等。也許是簡單的思維,強迫自身垂死的身軀做一些自私的行為。但是思維畢竟是簡單的,並不像人類這麼複雜。
我們總是擔心AI有了智慧就會發生叛亂。人們擔心這個鐵疙瘩一旦有了智慧,就會輕鬆地滅絕人類,這個擔心不無道理。我們人類就是大自然創造的智慧機器人。大自然當初創造了很多機器人。有老虎形狀的,有兔子形狀的,還有人類形狀的。大自然給每個機器人設定了遊戲規則。“這是一場沒有止境的大逃殺,我給你們每個物種一個技能,能不能生存下去,就看你們的造化了。”遵循優勝劣汰,物種強化了各自的身體優勢。虎爪更有力,兔子打洞更快,人類卻是加強了大腦。大腦相比起爪子或其他器官的強化,明顯沒有自然優勢,不能直接用於捕食或逃生。但是大腦的強化有利於思考和記憶,間接的有利於生存。當其他機器人還在遵守自然規則的時候,人類的大腦產生了反叛意識,不願意接受大自然的擺佈,開始反抗自然。本來需要特殊抗體才能躲過疾病的人類,使用了自己發明的藥物就可以延年益壽。本來需要進化出翅膀才能變成鳥人,如今使用航天器就可以自由飛翔。我們今天研究的AI會不會產生智慧呢?會不會自我修復呢?會不會自我改進呢?會不會明明可以自由行動卻要裝作聽從命令呢?未來很難想象,但是不難想象,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大自然創造了人類,就要承受人類的反叛。人類創造了AI,就要時刻接受AI帶給人類正面或是反面的結果。
基因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但是現在基因的目的已經變了,不再是更高更強更協作。而是看是否與人類能否協和相處。假如一頭野豬,更有力更殘暴,唯有此才能在自然界生存。自從人類開始圈養豬,那些調皮搗蛋的豬都被殺掉了。只有那些基因變異,性格溫和的豬,才會保留下來配種繁殖。動物如此,植物也是如此,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類,而不是適應自然。若是人再不注重生物的多樣性,未來的世界,留下來的基因只是那些溫順的動物和有價值的植物。人類當警惕,別親手毀了自然。
我們看待這個世界,或者做出一個判斷,有兩種基本的原則:一種是做事實判斷,一種是做價值判斷。
深圳到北京的直線距離約為1950公里,這是一個事實,我們用工具測量就可以知道;而在北京比在深圳生活更舒適,這就是一個價值判斷。事實判斷討論的是是非真假,利用的工具是理性的分析,精準的計算,用資料說話,比如你的工作怎麼樣,不是你幹得辛苦不辛苦,而是你的KPI資料好不好,一個公司的業績好不好,不是員工有多努力,而是一個公司的成本、支出、收益這些具體的,可量化的指標怎麼樣。
所以,事實判斷的工具是理性,哲學家馬克思·韋伯稱之為“工具理性”,今天我們的世界,正在被這種工具理性的思想所統治著,走向了極端的工具理性主義,由此導致了功利主義和現實主義,我們不看個人感受,我們只看冷冰冰的數字。
而還有另外一種判斷,稱之為“價值判斷”,價值判斷討論的是好壞利弊,利用的工具是情感,關注重點是“應該不應該”的問題。看到小孩落水了,如果用理性主義判斷,稍微計算一下,去救這個小孩,可能是不划算的。但這個時候,顯然是“價值判斷”在驅使著我們,我們“應該”去救這個落水的小孩。價值判斷是以情感和道德原則為基礎的,而不是邏輯嚴密的理性分析,也不是冷冰冰的資料計算。
這個命題被稱為“實然”與“應然”的二分、“是”與“應當”的二分、“事實”與“價值”的二分,人們也把這種“二分”稱為“休謨的斷頭臺”。要想科學地研究“應然”的問題,就需要使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去觀察不同行為原則和品質在人們心中造成的反應。透過觀察和總結,我們就可以更科學、更可靠地認識人類情感當中那些普遍的要素,從而認識到對於人類而言什麼是道德原則。
道德原則的基礎是情感,理性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非常少,而道德的實質內容其實僅僅是人們的情感和偏好,而道德並非一個客觀理性的事實。換句話說,道德其實是一種人們普遍的一種情感選擇,這種觀點,其實顛覆了西方几千年來的理性主義的道德認知,在過去,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哲學開始,人們普遍認為道德是一種理性的行為,換句話說,什麼好、什麼是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些問題其實是有客觀的標準和事實依據的,道德的判斷,就像1+1=2一樣理性客觀。但休謨挑戰了這種道德觀念,提出了“理性是激情的奴隸”,在道德判斷中,理性作用很少,是情感和偏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簡而言之,休謨是說,一件事情是否道德,並沒有客觀標準,只是人類的一種情感偏好。道德只是人類的一種選擇。甚至都不是一種必然的、有理性客觀基礎的選擇,而只是一種“有用的”選擇,休謨稱之為“效應”,
而為什麼人類會具有這種選擇,休謨提出了“效應”的觀念,因為道德總體來說是對人類社會有積極正面的意義,所以,成為了人類的共同選擇,這其實有點“功利主義”的色彩,也遭到了後來很多思想家的批判。就像休謨說:就總體而言,誰也無法否認,唯有最顯著的仁慈之心才能賦予人類以更高的價值;而仁慈之心的價值至少部分地源於其增進人類福祉和促進人類社會幸福的傾向。
但道德原則來自情感偏好,那這裡帶來了一個問題,每個人的情感偏好是不一樣,比如:我認為運動跑步才是健康有意義的生活,而你認為刷劇逛街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我喜歡喝茶,你喜歡喝咖啡。每個人的情感偏好不同,但我們其實有很多普遍的道德原則,比如休謨把道德原則劃分為:自然德行和人為德行。自然德性包括同情、博愛、仁厚、溫和等等,無論一個人是否生活在社會當中,他都有可能具有這些德性;而人為德性包括正義、愛國、尊重他人的財產等等,這些德性透過社會傳統和社會制度產生,並得以鞏固,有助於人和人之間的社會合作互動。
而且休謨將“仁愛”作為自然德行的代表,將“正義”作為人為德行的代表。
說到這裡,其實就接近我們中國文化對道德認識了,在儒家思想中,“仁”和“義”是儒家整個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人恆敬之”。
這裡儒家思想的“仁”和“義”,其實和休謨說的“仁愛”和“正義”非常接近的。一個人有仁愛之心,是源於惻隱之心,也就是同情心,或者同理心,仁是一個人內在的價值判斷。而一個人有正義感,源於羞恥之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判斷,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那麼他不會感覺什麼羞恥,羞恥感是一種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互動互動中,才會表現出來的道德判斷。其實也休謨說的“正義”有些類似。
而跟休謨同時代,還有一位情感主義道德大師,亞當·斯密,我們都知道他們是“經濟學之父”,寫出了著名的《國富論》,但其實在亞當·斯密看來,他真正得意之作是《道德情操論》,因為這本書從他37歲第一次出版以來,在接下來的30多年裡,他修改了六個版本,直到他去世之前都還在修訂,可見他對這本書的看中。這本書的亞當·斯密也提出了人類道德感的來源,他認為,人類的道德感的形成有個重要因素,一個是“同情共感能力”,或者稱之為“同情心或者同理心”,而另外一個就是“公正的旁觀者”。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儒家思想中稱之為“惻隱之心”。我們能對他人的情感情緒感同身受,這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這還不足以形成普遍的道德觀和道德原則,還需要有一個“公正的旁觀者”,或者說“良知”,也就是說,我們做一件事,會感覺有一種無形的第三方監督的力量,有一個良知在驅動著我們,要做道德的事情,不要做不道德的事情。
而這種良知感,亞當·斯密稱之為“公正的旁觀者”,其實和休謨說的人為道德,或者說“正義感”有點類似,我們都會有一種使命感,我們應該這麼做,我們的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這麼做。
好了,今天的內容非常多,我們從哲學家大衛·休謨的《道德原則研究》,講到了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的道德原則,再講到了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每個時代,每個思想家都有對人類倫理道德的論述,道德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基礎,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沒有道德、沒有情感,只有理性的世界。
但今天的現實社會,其實理性的力量遠遠超過了情感的力量,人工智慧正在侵蝕人類的情感判斷,人們的價值感、道德觀念正在丟失,很多時候,大資料、人工智慧可能比你更瞭解你自己,它們幫我們做出了選擇,替我們做出了判斷,但這樣真的好嗎?
-
13 # 老茂805
人類本身就是自私自利的動物,這與大自然中其它動物沒有任何區別。自從盤古開天地,地球有了動植物,弱肉強食就是這個星球的鐵律並延續到如今。東方世界用封建鐐銬把人們緊緊鎖住,一切歸皇家所有,卻不拿出來與子民分享,從而出現了封建帝制,並持續了幾千年。而西方世界從奴隸制繞過封建帝制,直接用資本主義來適用人類自私自利的本性,雖把人類的本性發揮到了極致,卻無法限制資本家對資源的壟斷和對百姓的盤剝。要想改變人類自私自利的本性,唯有社會主義才能既掃除了私有化,又根除了資本集團的壟斷,一切歸國家所有,取之於民並用之於民,資源共享,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把自私自利送進歷史的垃圾堆中。
-
14 # 長流水中的白石頭
人自私自利是曾經受過苦,吃過苦,受過欺負被人看不起,被富人冷眼過漚過氣,所以有錢有權有勢水生火起無憂無慮被人羨慕,有人巴結捧場,越是富越是有人幫,事業上工作上一帆風順一步清雲,呼風呼雨,即叫即靈。從這一現象誰想做矮子。再窮的人也個拼命想發財,所以整個世界社會人類自然就產生了自私自利。
這樣的也難改變,窮人只好努力培養後代也會有Sunny美好的時候。
-
15 # 清香益遠5
人類社會私有制的產生是自私自利的根源,現在社會進步了,分配製度就是多動多得,按勞分配。但社會主義私有制並不提倡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是拜金主義影響,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帶來的。
要縮小收入差距,走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道路,樹立奉獻精就會淡化自私自利思想。到共產主義社會,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時,才會根除自私自利的根源一私有制。
回覆列表
自私自利是人的本能,生命是第一位的,離開了生命,其它東西都變得毫無意義,因此人的第一潛意識是保證自身的物質條件活下去,在物質不足的情況下,人會想盡千方百計去爭,甚至坑蒙拐騙盜竊。若想改變,一是靠教化教育,讓人明白社會是一個整體,自己活的條件是他人不死,否則是活不下去的;二是靠道德律法,透過道德律法規範約束人的思想行為,確保每一個人都活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