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42698723505
-
2 # 使用者8686950323084
大雁塔坐落在陝西省西安市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
大雁塔原名慈恩寺塔,位於慈恩寺內。慈恩寺始建於隋代,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擴建寺院,更名為大慈恩寺。寺院裡樓閣、殿宇、禪房相間,共有院落十進,總計有房舍1897間,著名畫家閻立本、尉遲乙僧、吳道子、伊琳等都曾揮筆作畫,使得滿壁生輝。寺院建成後不久,當時的名僧玄奘由弘福寺遷往此處翻譯佛經,歷時十九年,譯經74部,並在此寺創立了佛教慈恩宗,因此寺院名聲遠揚,香客雲集,盛極一時,大雁塔建於永徽三年(652年),就是唐高宗李治為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的經籍而專門建造的。不幸的是寺院在唐末遭遇兵火,殿宇全部燒燬,只有此塔儲存了下來,今日寺內所存的建築都是明清兩代重建的。
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後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唐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並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闢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定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塔基座的南側鑲嵌有唐太宗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二通,都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字型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西面石門楣上有唐刻建築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畫面佈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說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
唐代以來,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大慈恩寺內有傳統的廟會,俗稱“雁塔廟會”,極為繁華興盛,同時這裡也是文人墨客會萃之地,舉子及第後均登塔題名,“雁塔題名”遂成為士子們仰慕嚮往之事,塔的前邊留有唐代至清代千餘年間的陝西舉人題名刻石。此外,文人還常登塔題詠,唐天寶十一年(752年)詩人杜甫、岑參等同登大雁塔,岑參賦詩日:“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成為歷代詩人題詠雁塔的名篇。
-
3 # 完美溪流Yi
大雁塔塔基呈方形,面積共一百四十尺左右,相輪頂高一百八十尺,各層中心藏舍利,五層的舍利數量加起來達一萬之多。上層以石築室,內立太宗撰"大唐三藏聖教序"碑與高宗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皆由褚遂良書寫。螭首之製法,碑身之裝飾,趺石之雕刻,共顯初唐雄渾氣象。
回覆列表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儲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