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蘇軾早年很受歐陽修和宋仁宗賞識,如宋仁宗沒那麼快就死了,蘇軾很有可能當上宰相。
11
回覆列表
  • 1 # 黃羊山訥木

    據蘇軾留下的千古絕唱,他老人家應該當丞相,而不是當宰相這是大才小用,假如宋朝多用蘇軾,寇準這樣的安邦治國良才,恐怕不會垮,

  • 2 # 平凡的小強

    不會的。蘇軾文學上的成功我們持肯定的態度。但是宰相不是搞文學的,宰相是統領三省六部輔助皇帝治理國家的。需要政治智慧和能力,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很大的魄力和眼光。而司馬光主修的《資治通鑑》也不是給一個蘇軾當宰相就能辦到的。

    不要小看王安石和司馬光的能力,當宰相能在歷史上留名的確實有相當的能力。不是一個只會寫文章的蘇軾所能辦到的。領導下屬,輔助皇帝談何容易呀!

    當然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容假設。

  • 3 # 旗隊長82478343

    不一定,而且不確定性的機率比較大,才華蓋世的文人和縱橫俾闔的政治家完全是兩碼事。藝術才情和政治的無情風馬牛不相及。古今歷史均有成例!

  • 4 # 借草還魂

    不可能。

    蘇軾如果當了宰相的話,不可能做的比王安石司馬光更好。

    從他的一生坎坷的仕途來看,他在做官這方面沒有天分。

    做官先做人,要講究策略,需要審時度勢,需要平衡各方勢力,這些都不是蘇軾所擅長的。

    一個不適合當宰相的人當了宰相,那對於整個國家民族,後果是災難性的。

    案例參考李煜,宋徽宗。

  • 5 # 晴朗0506

    我認為有可能。蘇軾如當宰相,其政治功績會超過司馬光,不見得會超過王安石,但新舊兩黨的爭鬥不會那麼激烈。

    蘇軾的才能和成就不僅僅是文學、書法方面,他首先是一名北宋官員。21歲時,蘇軾進京應試,做《刑賞忠厚之至論》,獲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和稱讚,名聲大噪,進而入仕。從政以來,他先後任密州、徐州、湖州、杭州、登州、揚州等八州知州,任職期間,抗洪水,修城牆,建堤壩,救濟百姓,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多政績。在海南儋州,興辦學堂,使海南文人打破一百多年來從未及第的情況,破天荒及第。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破天荒一詞從此而來。

    王安石是著名的改革家,宋神宗期間兩次拜相(1070——1074年,1075年啟用,旋又罷相),他和同黨們使新政實施15年,新政雖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達到了富國強兵目的,財政收入大幅增長,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併勢力,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尤其是在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對吐蕃之戰,拓地2000餘里,是北宋軍事史上的空前大捷,是北宋開疆拓土大獲全勝的唯一戰例。對西夏,也建立起了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扭轉了北宋積弱積貧、經濟困窘、國防堪憂的局面。

    司馬光主要的成就反映在學術上,是用了15年時間著成了《資治通鑑》,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他在1086年去世前當了一年零兩個月的宰相,盡廢王安石新法,恢復舊法,使王安石在1086年5月鬱然而逝。總體來說,司馬光的政績並不突出,廢除新法後,無有效政策方針,新法積累的財富在幾年中耗散殆盡。尤其是把神宗朝時軍民努力從西夏收復回來的土地無償還給西夏,苟且偷安。

    筆者認為,蘇軾若能當宰相,其政治業績超過司馬光是無疑問的,不敢說能取得王安石那麼大的政治業績,但至少不會激起新舊那麼大的黨爭。理由如下:

    首先蘇軾具備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政治品格和能力。三個人都是理想主義者,都想改變北宋積弱積貧、內憂外患的局面。三個

    人都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原則性強,寧折不彎。三個人都生活節儉,為官清廉樸素。其中王安石和司馬光不好女色,都不納妾。三個人都勤政愛民,尤其是司馬光和蘇軾,深受百姓愛戴。這幾點,是合格政治家必備的品格。

    其次,蘇軾與王安石和司馬光還有一些不同:

    一是蘇軾和王安石一樣有地方執政經驗,成績斐然。而司馬光受恩師龐籍照拂,成長過程太單純、太順利,獨當一面的工作經驗和實際行政的工作歷練太過缺乏,當宰相不是上佳人選。雖殫精竭慮,但苦無相應政策措施,亦難有大為。而蘇軾有地方工作經驗,任知州時有措施,有實效,如其當宰相,必會有一些舉措和方法。

    二是蘇軾的治國理念更本著從實際出發。他和王安石甚至早期的司馬光都贊同改革。王安石人稱“拗相公”,改革激進,又不能變通,一意孤行,不能革除改革弊端。當然,北宋的政治背景確實需要重疾下猛藥,但起了藥效需要收一收時王安石並不回頭。司馬光起初本著新法有益的並不廢除,然而,在當宰相後,變得不再寬容,盡廢新法。而蘇軾則不同,他更能從實際出發,新法實施時看到了新法的弊端,新法盡廢時為新法鼓與呼,因此,為新舊黨所不容。如蘇軾當宰相,他定會採取漸進的穩步的改革,其作用雖不如新法般迅速見效,憑蘇軾的政治才能,必會取得效果,也不會導致這麼激烈的新舊黨爭。

    歷史沒有給才氣沖天的蘇軾以更大的機會。他比司馬光小18歲,比王安石小16歲,在王安石、司馬光於1086年先後逝去後,受皇帝旨意給他倆做制詞。他晚於他倆15年於1101年逝去。王安石、司馬光逝去後新舊黨爭依然激烈,蘇軾一貶再貶,“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最後北歸路上於常州病逝,沖天才氣歸於逝水。

    北宋時期,群星璀璨,晏殊、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一大批文人學士熠熠生輝,范仲淹、王安石等在政治上取得了突出業績。而蘇軾在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之中依然出色,拂去千年歷史塵埃,蘇軾超越了歷史上絕大部分名字,成為一個不朽的歷歷可數的存在。

    歷史不容假設,蘇軾沒有當宰相,固然是他個人政治生涯的憾事,而正是他政治上不如意,一貶再貶,才鍛造了他的心性,使他不僅成為北宋時期文壇領袖,更成為曠世文星,千古奇才。個人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如是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持之以恆成語故事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