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怕的外部表現是十分顯著的,往往給人以“可怕”的印象。根據生理心理學家的實驗報告,以及生活經驗的觀察,人在懼怕時,由於所懼怕的刺激物的強度不同,每個人的體質和性格特點的不同,因而外部表現也不盡相同。不過,一般講來,普通尋常的懼怕,幾乎都表現為:(1)筋肉變得疲軟,有時會產生痙攣,語音變粗,張口結舌或說不出話來;(2)口乾舌燥,出冷汗虛汗,還可能使乳汁暫停分泌,月經和唾液的增多,面板生粗粒(俗稱生雞皮疙瘩),毛髮聳立,呼吸困難或暫時中斷;(3)外周血管收縮、忽急忽慢,戰慄不已,心猛跳,面色變白。
人在懼怕時之所以臉色蒼白(通常所謂的“臉沒血色”“面無人色”),是因為懼怕時除心臟外,各處都虧血,由於心跳幾乎停頓,輸入面部的血液頓少或減少了的緣故;而懼怕時會戰慄不已,有人說是由於全身血液容易變冷,戰慄可以產生熱力,使血液溫暖。
如果引起懼怕的刺激過強,那麼在極端懼怕狀態時,甚至可以使人全身軟癱,手足失措,寸步難行,“呆若木雞”。
以上這些懼怕時的外部表現,我們可能程度不同地都體驗過,因為這是正常懼怕的正常的外部表現。
正常的懼怕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正常的態度,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它對於每一個正常的人說來,可以說是不可免除的、正當需要的懼怕,因為這種懼怕對於身心的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是必要的。
但是,也還有和正常的懼怕相反的另外一種不正常的懼怕。這種懼怕是指怕一般正常人不怕的怕,以及怕一般正常人不那麼怕的怕。這種正常人不怕、而有些人卻怕的怕,正常人稍怕而有些人卻怕得很厲害的怕,就是不正常的反常的懼怕。每個人都應當極力地設法消除這種不正常的懼怕心理,因為這種懼怕危害身心的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我們這裡要談的“怎樣消除懼怕心理”,主要就是談怎樣消除這種不正常的懼怕心理。
那麼,應該怎樣消除不正常的懼怕心理呢?這在前面已經涉及到了一些。如像擴大知識面,增強信心,解放思想,加強學習,改變心理狀態,樹立革命人生觀等等。下面,再進一步做一些補充和歸納。
“實踐療法”。消除懼怕心理的最有成效的治療方法是“實踐療法”。實踐療法亦可稱之為“行動療法”。我們要有迎著上的心理攻力,要堅持在實踐行動中消除你所怕的懼怕心理。比如說,你如果怕在大庭廣眾下講話,那你就得下決心,堅持練習在眾人面前講話的本領;你想學會游泳嗎?那你就只能在游泳中練會游泳,手持《游泳指導》一類書,在床上練游泳是練不會的。初學游泳喝幾口水是免不了的,但卻不要因怕喝水而放棄練習的機會,使自己不自覺地產生懼怕心理。
臨床實踐和生活經驗都已證實,行動療法比起“勸說脫離”懼怕的方法,要有效得多。因為行動療法可以使人適應、習慣,比如,驚濤駭浪可以使旅客膽戰心驚,但船長卻處之坦然。
增長知識。很多懼怕是由於不良環境的影響和訓練所人為造成的。比如,在一間小黑屋子裡對兒童進行威嚇,就往往造成這個兒童對任何黑暗的地方都懼怕的病態心理;及至年長之後,許多懼怕都可能由和這一情境相類似的不愉快聯想而引起。
有些獨生子女,由於父母的過分保護,也會促使他們形成膽小怕事的懼怕心理。比如,父母對於子女離開自己,獨自一個人出外旅遊,以至穿過馬路或夜晚回家過遲等等,總是放心不下,提心吊膽,唯恐他們會遇到什麼危險、發生什麼差錯,於是對子女千叮嚀、萬囑咐。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長大的青年,他們在父母的這種態度、情緒的間接影響下,怎能勇敢起來而不養成懼怕的心理呢怎樣解除由於不良環境的影響和訓練而產生的懼怕心理呢?那就要依靠知識,因為很多懼怕,是由於人們對自己所懼怕的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識所引起的。因而,為了解除懼怕心理,就要增加和這些所懼怕的事物有關的知識。例如,當人們分析研究了有關地震的起因、規律以及預測、防備等基礎知識後,人們對地震就不會在震前恐惶萬狀,在震時慌亂一團了。同樣地,當人們分析研究了有關黑暗、旅遊等等的知識後,也就不會再盲目地、無根據地懼怕這些事物了。
這裡,還須注意:一個人如果懼怕慣了,就往往會形成性格上過於膽怯和羞澀,從而產生心理障礙。他們可能處處疑心,事事戒備,缺乏自信心和主動性;在學習和工作上,常常會表現得隨大流,缺乏闖勁和首創精神。而當他們逐漸地意識到懼怕和膽怯是造成他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失敗的原因時,也可能會養成一種“自我中心的態度”,用來“克服”和“解除”他們的懼怕。具有“自我中心態度”的青少年,往往會表現為易於頂撞、冒犯和侵害他人的不良行為。
“對症下藥”。對於懼怕成性的人來說,可以從個人經歷上追溯根源,查詢在他(她)的既往生活史上,有無受懼怕刺激的經歷。俗話說得好,“解鈴還需繫鈴人”。追根挖底,查清原因後,可教導以有關知識,解除他(她)的懼怕心理;或者讓他(她)參加實際活動,習慣於接觸他(她)所認為的“有害刺激”,直到不再產生敏感或病態反應。這是解除懼怕心理的一個治本方法。
經人介紹我結識了一位見水就暈的“怪人”。他只能在專用的臉盆裡放少半盆水洗臉或擦身,他從來不敢躺進有水的浴缸裡或淋浴。後來熟識後,他信任地對我談起他童年的一段經歷。原來他童年時期在白洋淀旁的家鄉,和隔壁一個他喜歡的女孩,曾經一塊下河游泳,他不慎踩了一塊苔石,衝進靠近漩渦的區域,幾乎喪命,在女孩幫助下掙扎好久才得救。他把這段往日不愉快的經歷深埋在心底,認為是“畢生的奇恥大辱”,在喜歡的女孩面前丟盡了臉面,又和險些喪命的恐懼交織在一起,成為複合的“情緒”,也就是精神創傷體驗的“癥結”,於是慢慢地得了畏水的病態心理。他和我經過幾次誠懇、坦率、信任的交談後,逐漸消除了懼怕心理,後來成為一名游泳健將。
懼怕的外部表現是十分顯著的,往往給人以“可怕”的印象。根據生理心理學家的實驗報告,以及生活經驗的觀察,人在懼怕時,由於所懼怕的刺激物的強度不同,每個人的體質和性格特點的不同,因而外部表現也不盡相同。不過,一般講來,普通尋常的懼怕,幾乎都表現為:(1)筋肉變得疲軟,有時會產生痙攣,語音變粗,張口結舌或說不出話來;(2)口乾舌燥,出冷汗虛汗,還可能使乳汁暫停分泌,月經和唾液的增多,面板生粗粒(俗稱生雞皮疙瘩),毛髮聳立,呼吸困難或暫時中斷;(3)外周血管收縮、忽急忽慢,戰慄不已,心猛跳,面色變白。
人在懼怕時之所以臉色蒼白(通常所謂的“臉沒血色”“面無人色”),是因為懼怕時除心臟外,各處都虧血,由於心跳幾乎停頓,輸入面部的血液頓少或減少了的緣故;而懼怕時會戰慄不已,有人說是由於全身血液容易變冷,戰慄可以產生熱力,使血液溫暖。
如果引起懼怕的刺激過強,那麼在極端懼怕狀態時,甚至可以使人全身軟癱,手足失措,寸步難行,“呆若木雞”。
以上這些懼怕時的外部表現,我們可能程度不同地都體驗過,因為這是正常懼怕的正常的外部表現。
正常的懼怕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正常的態度,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它對於每一個正常的人說來,可以說是不可免除的、正當需要的懼怕,因為這種懼怕對於身心的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是必要的。
但是,也還有和正常的懼怕相反的另外一種不正常的懼怕。這種懼怕是指怕一般正常人不怕的怕,以及怕一般正常人不那麼怕的怕。這種正常人不怕、而有些人卻怕的怕,正常人稍怕而有些人卻怕得很厲害的怕,就是不正常的反常的懼怕。每個人都應當極力地設法消除這種不正常的懼怕心理,因為這種懼怕危害身心的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我們這裡要談的“怎樣消除懼怕心理”,主要就是談怎樣消除這種不正常的懼怕心理。
那麼,應該怎樣消除不正常的懼怕心理呢?這在前面已經涉及到了一些。如像擴大知識面,增強信心,解放思想,加強學習,改變心理狀態,樹立革命人生觀等等。下面,再進一步做一些補充和歸納。
“實踐療法”。消除懼怕心理的最有成效的治療方法是“實踐療法”。實踐療法亦可稱之為“行動療法”。我們要有迎著上的心理攻力,要堅持在實踐行動中消除你所怕的懼怕心理。比如說,你如果怕在大庭廣眾下講話,那你就得下決心,堅持練習在眾人面前講話的本領;你想學會游泳嗎?那你就只能在游泳中練會游泳,手持《游泳指導》一類書,在床上練游泳是練不會的。初學游泳喝幾口水是免不了的,但卻不要因怕喝水而放棄練習的機會,使自己不自覺地產生懼怕心理。
臨床實踐和生活經驗都已證實,行動療法比起“勸說脫離”懼怕的方法,要有效得多。因為行動療法可以使人適應、習慣,比如,驚濤駭浪可以使旅客膽戰心驚,但船長卻處之坦然。
增長知識。很多懼怕是由於不良環境的影響和訓練所人為造成的。比如,在一間小黑屋子裡對兒童進行威嚇,就往往造成這個兒童對任何黑暗的地方都懼怕的病態心理;及至年長之後,許多懼怕都可能由和這一情境相類似的不愉快聯想而引起。
有些獨生子女,由於父母的過分保護,也會促使他們形成膽小怕事的懼怕心理。比如,父母對於子女離開自己,獨自一個人出外旅遊,以至穿過馬路或夜晚回家過遲等等,總是放心不下,提心吊膽,唯恐他們會遇到什麼危險、發生什麼差錯,於是對子女千叮嚀、萬囑咐。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長大的青年,他們在父母的這種態度、情緒的間接影響下,怎能勇敢起來而不養成懼怕的心理呢怎樣解除由於不良環境的影響和訓練而產生的懼怕心理呢?那就要依靠知識,因為很多懼怕,是由於人們對自己所懼怕的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識所引起的。因而,為了解除懼怕心理,就要增加和這些所懼怕的事物有關的知識。例如,當人們分析研究了有關地震的起因、規律以及預測、防備等基礎知識後,人們對地震就不會在震前恐惶萬狀,在震時慌亂一團了。同樣地,當人們分析研究了有關黑暗、旅遊等等的知識後,也就不會再盲目地、無根據地懼怕這些事物了。
這裡,還須注意:一個人如果懼怕慣了,就往往會形成性格上過於膽怯和羞澀,從而產生心理障礙。他們可能處處疑心,事事戒備,缺乏自信心和主動性;在學習和工作上,常常會表現得隨大流,缺乏闖勁和首創精神。而當他們逐漸地意識到懼怕和膽怯是造成他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失敗的原因時,也可能會養成一種“自我中心的態度”,用來“克服”和“解除”他們的懼怕。具有“自我中心態度”的青少年,往往會表現為易於頂撞、冒犯和侵害他人的不良行為。
“對症下藥”。對於懼怕成性的人來說,可以從個人經歷上追溯根源,查詢在他(她)的既往生活史上,有無受懼怕刺激的經歷。俗話說得好,“解鈴還需繫鈴人”。追根挖底,查清原因後,可教導以有關知識,解除他(她)的懼怕心理;或者讓他(她)參加實際活動,習慣於接觸他(她)所認為的“有害刺激”,直到不再產生敏感或病態反應。這是解除懼怕心理的一個治本方法。
經人介紹我結識了一位見水就暈的“怪人”。他只能在專用的臉盆裡放少半盆水洗臉或擦身,他從來不敢躺進有水的浴缸裡或淋浴。後來熟識後,他信任地對我談起他童年的一段經歷。原來他童年時期在白洋淀旁的家鄉,和隔壁一個他喜歡的女孩,曾經一塊下河游泳,他不慎踩了一塊苔石,衝進靠近漩渦的區域,幾乎喪命,在女孩幫助下掙扎好久才得救。他把這段往日不愉快的經歷深埋在心底,認為是“畢生的奇恥大辱”,在喜歡的女孩面前丟盡了臉面,又和險些喪命的恐懼交織在一起,成為複合的“情緒”,也就是精神創傷體驗的“癥結”,於是慢慢地得了畏水的病態心理。他和我經過幾次誠懇、坦率、信任的交談後,逐漸消除了懼怕心理,後來成為一名游泳健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