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ydsln

      1、笛福(1660~1731),英國作家。1660年誕生於商人的家庭,1731年4月26日在窮困中去世。早年以寫政論和諷刺詩著稱,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晚年開始發表海上冒險小說、流浪漢小說和歷史小說。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要求個性自由,發揮個人才智,勇於冒險的精神。其他小說有《辛格頓船長》《摩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大疫年日記》《羅克查娜》《一個騎士的回憶》等,均受讀者歡迎。

      《魯濱遜漂流記》最負盛名,寫於1719年。小說是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兩百多年前,有一個蘇格蘭人塞爾柯克在一艘英國海船上當水手,因與船長髮生衝突,被船長遺棄在荒島上。他在島上生活4年多,最後被救回英國。塞爾柯克在荒島上沒有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蹟,但笛福塑造的魯濱孫卻完全是個新人,成了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主人公魯濱孫因沉船遭遇風暴失事,漂流到孤島,獨自在那裡生活了28年,歷盡艱難困苦,不但供給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經營了一片肥美的土地。魯濱孫是他那個時代的創業者。作者藉此歌頌了處在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個人奮鬥精神。小說情節生動,細節逼真,描寫細緻,語言流暢,富於深刻的哲學和社會意義。作者繼此又寫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寫魯濱孫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接著又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大多是道德說教。

      2、《魯濱孫漂流記》中的名言:

      世間萬物,只是有用處,才是最可寶貴的。任何東西,積攢多了,就應送給別人;我們能夠享用的,至多不過是我們能夠使用的部分,多了也沒有用。

      一個人只是呆呆地坐著,空想著自己所得不到的東西,是沒有用的。

      我已學會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東西。這種態度使我內心感到由衷安慰。

      我們老是感到缺少什麼東西而不滿足,是因為我們對已經得到的東西缺少感激之情。

      在不同的環境下,人的感情又怎樣變幻無常啊!我們今天所愛的,往往是我們明天所恨的;我們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們明天所逃避的;我們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們明天所害怕的,甚至會嚇得膽戰心驚。

      人在恐懼中所作出的決定是多麼荒唐可笑啊!凡是理智提供他們保護自己的種種辦法,一旦恐懼佔了上風,他們就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辦法了!

      等待大難臨頭比遭難本身更令人痛苦,尤其是無法逃避這種災難而不得不坐等其降臨,更是無法擺脫這種擔驚受怕的恐懼。

      3、關於制罐子的精彩片段:

      我早就想用什麼辦法制造一些陶器,我急需這類東西,可就是不知怎麼做。這裡氣候炎熱,因此,我敢肯定,只要能找到陶土,就能做一些缽子或罐子,然後放到太陽底下曬乾;炎熱的太陽一定能把陶土曬得既堅硬又結實,並能經久耐用,可以用來裝一些需要儲存的幹東西。要加工糧食,製造麵粉等工作,就必需要有盛器貯藏。所以,我決定儘量把容器做大一些,可以著地放,裡面就可以裝東西。

      要是讀者知道我怎樣製造這些陶器,一定會為我感到又可憐又可笑。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調合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狀的醜陋的傢伙;有多少因為陶土太軟,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進去,就是凸出來,根本不合用;又有多少因為曬得太早,太陽熱力過猛而曬裂了;也有多少在曬乾後一搬動就碎裂了。一句話,我費了很大的力氣去找陶土,找到後把土挖出來,調合好,運回家,再做成泥甕。結果,我工作了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才做成兩隻大瓦罐,樣子非常難看,簡直無法把它們叫作缸。

      最後,太陽終於把這兩隻大瓦罐曬得非常乾燥非常堅硬了。我就把它們輕輕搬起來,放進兩隻預先特製的大柳條筐裡,防備它們破裂。在缸和筐子之間的空隙處,又塞上了稻草和麥稈。現在,這兩個大缸就不會受潮,以後我想就可以用來裝糧食和糧食磨出來的麵粉。

      我大缸做得不成功,但那些小器皿做得還像樣,像那些小圓罐啦,盤子啦,水罐啦,小瓦鍋啦等等,總之,一切我隨手做出來的東西,都還不錯,而且,由於Sunny強烈,這些瓦罐都曬得特別堅硬。

      但我還沒有達到我的最終目的。這些容器只能用來裝東西,不能用來裝流質放在火上燒,而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過了些時候,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大堆火煮東西,煮完後我就去滅火,忽然發現火堆裡有一塊陶器的碎片,被火燒得像石頭一樣硬,像磚一樣紅。這一發現使我驚喜萬分。我對自己說,破陶器能燒,整隻陶器當然也能燒了。

      於是我開始研究如何控制火力,給自己燒出幾隻鍋子來。

      我當然不知道怎樣搭一個窯,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燒陶器用的那種窯;我也不知道怎樣用鉛去塗上一層釉,雖然鉛我還是有一些的。我把三隻大泥鍋和兩三隻泥罐一個個堆起來,四面架上木柴,泥鍋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後在四周和頂上點起了火,一直燒到裡面的罐子紅透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讓火把它們燒裂。我看到陶器燒得紅透後,又繼續保留了五六小時的熱度。後來,我看見其中一隻雖然沒有破裂,但已開始溶化了,這是因為摻在陶土裡的沙土被火燒溶了,假如再燒下去,就要成為玻璃了。於是我慢慢減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紅色逐漸退去。我整夜守著火堆,不讓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燒成了三隻很好的瓦鍋和兩隻瓦罐,雖然談不上美觀,但很堅硬;其中一隻由於沙土被燒溶了,還有一層很好的釉。

      這次實驗成功後,不用說,我不缺什麼陶器用了。但我必須說,這些東西的形狀,是很不像樣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因為我沒有辦法制造這些東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餅,或像不會和麵粉的女人做餡餅那樣去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證上蓋的公章,看不清楚是什麼,怎麼辦啊?